特医食品,宜品乳业的IPO新解药?
民营企业是野生的,不容易生存,生存下来之后成长也很困难。
这一句来自创维集团创始人黄宏生,对国内民营企业生存环境的透彻总结,可谓是涵盖了许多中小企业的发展历程。
尤其是在2022年,疫情反复造成了长期的消费疲软,俄乌战争又引发了原料价格上涨等一连串连锁反应,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也普遍较为低迷。在偏向于防守、收缩的投资环境中,企业的上市正变得愈发艰难,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其生存环境也越发残酷。
例如2022年扎堆IPO的中小型乳制品企业,前有蒙牛、伊利这样的巨头瓜分市场,后有区域性品牌不断借助电商和直播带货的风口,以重金打造网红产品的方式,快速崛起加剧行业内卷。对于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中小乳企而言,寻求上市已经不只是做大做强的捷径,某种意义上更像是被“卷”出来的自救行为。
然而就像是寻求上市20年未果,第四次冲击IPO却不敢披露净利润的完达山。抑或是经过层层祛魅后,“养牛”模式在质疑声中被打上噱头标签,逐渐流失热度的认养一头牛。大部分企业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开启的IPO,随着进度推进,也会有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于阳光之下。
为了应对其所带来的负面舆论,许多企业都会从企业发展前景入手,挽回投资者的信心。其中在近期较为活跃的,还是前不久被爆因宣传“创立66年”、“航天品质”,涉嫌“欺诈消费者”的宜品乳业。
先是在10月12日结束的宜品特医第三季度会议上,点明宜品乳业在特医食品赛道拥有“先行优势”。又在10月19日旗下的“宜品小羊”顺利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二次配方注册后,树起了全球婴幼儿羊奶粉企业中,“首个将羊乳清蛋白含量达到80%左右”的大旗。
特医食品和二次注册的羊奶粉配方,真的能成为宜品乳业冲刺IPO的新解药吗?
一、高技术门槛低市场体量,宜品乳业的“先行优势”欠缺说服力?
上市,是1%的发展前景,加上99%的财务表现。
然而就像爱迪生有关天才的描述经常被人忘掉后半句一样,很多企业上市失败的原因,都在于忽视了——那1%的发展前景业往往是最重要的,有时候甚至比那99%的财务表现更加重要。
很显然,宜品乳业是牢牢记着后半句话的。相比于仍然和驼奶粉、牦牛乳粉、全脂牛乳粉等分类,同属于“小众奶”的羊奶粉,特医食品品类中的特配奶粉,有着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毕竟在实际的婴幼儿养育过程中,不管奶粉的营养如何充分、如何有利于健康,不同体质的婴幼儿,仍存在着喝不惯、不吸收等情况。在成长过程中,更换多个品牌的奶粉也是常见情况,特别是个别婴幼儿还存在乳糖不耐受、乳蛋白过敏等先天问题,特配奶粉早已脱离了“小众”范畴。
据智研咨询整理的数据,在2013年,全球范围内的特医食品市场规模就已经达到了91.1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658.87亿元。到了2020年,全球市场规模133.7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966.77亿元。
而中国在2016年颁布《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后,才让特医食品摆脱药品类目,正式加入食品属性,并开启了生产及市场准入。随后四年的政策持续开放以及相关技术的革新,使得特医食品的市场规模从25.9亿元增长至49.3亿元,年增长幅度超过了20%,并且在2020年首次反超进口产品的规模。
但是在奶粉品类中,进口特配奶粉仍然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而且国内企业已经通过注册的配方仅有80多个,整体来看特配奶粉的行业资源依旧处于极度稀缺状态。再加上2019年之前,大部分品牌对于特配奶粉都缺乏重视,直到圣元专门为特配奶粉成立了圣桐特医事业部,才真正令特配奶粉成为独立品类。
这也代表着,中国的特配奶粉市场,真正起步时间只有不到4年。赛道年轻、竞争相对较小、市场前景远大,特医食品的蓝海市场下,特配奶粉市场的红利期甚至才刚刚开始。
如此来看,宜品乳业将特配奶粉称作“目前已是、未来仍是金字塔顶端产品,也是最有前景的产品之一”,有着很是充分的理由。但是对于宜品乳业是否在这一领域具备“先行优势”,以目前的资料和信息来看,作为旁观者,我们很难予以定论。
因为特医食品具备一定的医疗特性,在生产环节存在着极高的准入门槛。综合雅培、纽迪希亚雀巢等全球特医食品领域中的一线企业,布局特医食品的初期,还需要面对高昂的科研、生产机器、原材料等成本支出。
国内头部乳制品企业与海外品牌之间或许并没有太多的技术差距,但中小乳企的平均技术水平却难以令人满意。同时,宜品乳业虽然创立较早,但是根据天眼查,2021年6月8日才成立宜品特医,至今一年多的时间,其所取得的“行业优势”多少有些缺乏说服力。
整体来看,中国特医食品产业虽然在持续缩小与国外市场的差距,但短时间内,依旧很难在海外品牌的围堵下打开市场格局。同时特配奶粉由于其特殊性,在配方注册过程中,往往要面临更严格的审核,也很难尽快弥补数量和品类上的缺失。
况且,虽然中国特配奶粉市场发展时间较短,但是也汇集了飞鹤、贝因美、圣元、雅培、美赞臣、达能等国内外一线大中型品牌。宜品乳业无论是体量还是技术,都很难和这些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再加上,根据艾媒咨询202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对特医食品“非常了解”的消费者群体,在受访者中仅占14.2%。当前的特配奶粉产品,在母婴消费者中认知度仍然较低,甚至很多奶爸奶妈从未听过“特配奶粉”这个词,想要深挖这片蓝海的红利,还需要长时间的市场培育。
因此只能说,宜品乳业的确找到了一个更具发展前景的方向。但目前来看,这个新赛道,可能并不足以拉高投资市场信心,为IPO增添太多可能性。
二、投资市场对羊奶粉信心不足,宜品乳业IPO成功与否仍然存疑?
羊奶粉市场,其实依旧大有可为。
根据公开资料,羊奶粉的行业规模在2020年突破百亿,达到了104亿元左右,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5%。业内专家预计未来十年间,羊奶粉市场潜力在2000亿元以上,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千亿级风口。
相比于目前体量尚小,仍需要时间来成长的特配奶粉,至少在短期内,无论是为了经营目的还是扩大品牌影响力,宜品乳业仍离不开对羊奶粉进行深度挖掘。因此,“宜品小羊”能够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二次配方注册,对宜品乳业的IPO而言,可谓是及时雨般的好事情。
但是站在投资市场的角度,不管羊奶粉的市场走势再如何优秀,似乎并不足以改变其对羊奶粉赛道的观望态度。
例如在2022年春季IPO被否的羊乳企业红星美羚,在IPO失败后,曾“痛彻心扉”地发布了一封解释原因和倾诉艰难的公开信。在信中,红星美羚声称,自2017年开始接受IPO辅导后,5年左右的审核期内,一共经历了2次现场检查、10余次问询回复、8次财务数据更新、6次收入专项核查、3次IT审计。
好不容易熬过了如此繁杂的审核关卡,眼看曙光在即,却因为公司实控人王宝印在2018年协调的,一场供应商和经销商之间的借款中,涉及使用财务人员个人账户作为中转。被深交所认为红星美羚没有准确披露和充分说明这一操作的合理性,未能有效执行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不符合创业板首发上市等相关规定,最终导致IPO失败。
为此,红星美羚甚至在公开信中高呼“上市比唐僧取经还难”,主要参与借款事件的董事长王宝印,更是声称“已不再考虑上市”。
而另一家羊奶粉企业美庐生物,在2021年冲击深交所主板失败,终止IPO审查后转战创业板。虽然在同年9月份IPO申请被受理,但是在2022年7月前后,美庐生物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最终被深交所终止IPO审核。
某种意义上,红星美羚和美庐生物之所以上市之路走得如此坎坷,除了投资市场对羊奶粉赛道的信心不足,还是因为“带病”IPO的缘故。至少在IPO之前的准备阶段,两家企业并没有做好相关的梳理工作,否则也不会在审核阶段如此被动。
基于同样的理由,现阶段可能也并不是宜品乳业上市的最佳时机。
诚然,顶着“中国航天事业唯一奶粉类企业合作伙伴”闪亮头衔,坐拥目前国内最大的单体羊奶粉加工项目,在2021年拿下近20亿元销售额和2.69亿元净利润,宜品乳业已然透露出了上市的种种利好消息。但是能否成为上市企业,所要考量的并不仅是短期内的业绩表现。
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时间内,国内市场新增了5000多家乳制品加工企业。其中,仅是2020年,国内就有6100家羊奶相关企业留存,而羊奶制品的市场规模,也在2021年突破了200亿元。
随着乳制品市场整体陷入阶段性饱和,仍保留成长空间,并且正处于高速成长红利期的羊奶粉细分赛道,也成为不少乳企寻求市场扩容和盈利增长的突破口。
这也导致“牛羊并举”的发展战略,逐渐成为行业主流认知,例如飞鹤、伊利、达能、美赞臣等企业,也都在以并购、自建品牌等方式涉足羊奶粉市场。宜品乳业不仅要在特医食品领域和一线大中型乳企硬碰硬,在自己的主场羊奶粉领域,更是要防御巨头们的下沉侵蚀。
对于宜品乳业的未来发展,我们始终报以乐观态度。但至少在目前阶段,低调行事默默积攒实力,寻求未来某一日厚积薄发、一飞冲天,可能才是最优的上市节奏。
太着急,终究是要栽跟头的。
参考资料:
《中小乳企扎堆IPO的AB面》——鳌头财经
《母婴迭代,特配粉的春天来了!》——母婴前沿
《深挖品类蓝海!国产乳企布局特医食品的三大战略》——奶粉圈
《多家国粉成立独立的特医事业部,进口特医还能一手遮天吗? 》——木帛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