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38岁的男人,决定离开外企寻找自由
本期推送为——播客《温柔一刀》Vol.31文字精选版,总字数为 3946,预计阅读时间 12 分钟。
营销人的职业发展会走向何方?我曾经写过这么一条微博:
这件事,我准备找人聊一聊。于是我找到了我的好朋友兼合伙人——酸奶哥(男)。他是一个非典型营销人,比我年纪大出一轮。是联合利华的前辈,前飞利浦大中华区男士理容产品创新和业务发展负责人。但在他近 40 岁的时候,他转身一变开始了奇怪的探索:先是去 Verawom 做策略合伙人,后来竟然去了一家 TP 乐其电商做增长官,再后来成为了混沌的领教,再再后来碰到了我,被我莫名其妙先上船再补票地拉来了刀法^_^。
和他深度相处一年,发现这人很有意思。他是一个能把生活情趣和专业工作结合的很好的人。每次和他工作,都觉得愉悦、轻松又靠谱。他时不时会消失,又突然出现在某个城市发着一条美食朋友圈。作为一个创业狗的我,经常看不懂他的人生轨迹。
但最近在我写了一篇《不想上班》以后,我开始慢慢理解他了。他就是一个诗人创业者。
酸奶哥曾经在自己的播客里说“我们的终局一定不是打工”。我其实不理解这个意思,我觉得没有那么多人是能够负担得起“创业”这件事的。
但和他聊完了这期播客以后,我觉得我理解了他的意思。
我们大概聊了聊:
男人成长来自哪一刻?你为什么40岁左右突然之间决定离开外企了!!
品牌人和生意人:诗人和农民……外企鄙视链??
每个人心里都一个蔡澜和一个许知远:一个吃喝玩乐,一个寻找意义
Btw,有位听众朋友的笔记其实挺绝绝子的:
01
男人的成长来自哪一刻?
刀姐doris:
我很好奇,你为什么要近40岁突然决定离开外企,开始探索职业方向(这不是应该早一点发生吗?)
为什么,我问这个问题,因为,我好奇男人的成长到底来自哪一个时刻。(没想到吧!)
酸奶哥:
好几个原因促使我有了离开外企的想法。
首先,外企一直在开会,没有干实事。
我最后一次供职的大企业是飞利浦。我那份工作里,我每天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开会。会议本身有它的价值,但在会议当中,我逐渐感受不到我自己的价值。第一,会议的时间表不是我自己定的,而是被安排的;第二,在会议里,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我的存在只是因为我坐在那个位子上,但我能影响的事情其实很少;第三,会议占用了我太多的时间,一整天除了吃饭和休息时间以外,都是各种线上跨国会议。
其次,外企所处的整个商业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业务增长缓慢。
当年的外企,是有创业精神的。联合利华虽然是一家大公司,但我当时服务的品牌——立顿,其实才做到一个亿,属于一个很小的生意。我当时所在的联合利华食品,也是一个相对较小的业务单元,可以看到,生意在持续地增长,新的机会在发生,大家拼劲十足。在这过程中,你会觉得自己还是发挥了一些作用的,也有成就感。
但到了 2010 年之后,行业慢慢走向成熟,业务每年就是个位数的增长。
最后,在大的背景变化下,我个人层级在升高,价值感却在下降。
刚工作的时候,我特别有热情。
在我刚毕业进入联合利华做管培生时,有一次和我的3位校友一起去黄山旅游,其中一位校友也在联合利华上班,虽然我们在不同的部门,但一路上我和他都在谈工作上的事情。另外两个校友实在忍不住了,就对我们说:“你们这是什么‘邪教’吗?为什么出来玩还一直聊工作?”
那个时候的热情是真实的,也很认可自己的价值。但随着我职位层级的提高,我的成就感却在下降。比如,当我还是团队组员时,我能看到我负责的事情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当我坐到总监以上的位置时,我更多时候不是看业务的具体变化,而是公司政治,团队争夺资源......我开始怀疑自己,每天在搞什么?这些事情和业务没什么关系,和我个人也没什么关系,我不过是坐在这个位子领一份工资罢了。
并且,我对价值的定义发生了变化,或者说我的阈值提高了,我越来越想自己能够主宰一些事情,可以按照自己的优先级来安排工作,而不是被安排。
这是一个主观上持续变化的过程,并不是说过去做的事情没有了价值,而是个人对价值的衡量发生了变化。
关于为什么发生主观变化。其实有一个不正经的回答和一个正经的回答。
不正经的答案就是男人的自我认知。男人的觉醒来自于中年危机。这是不正经的回答,因为不一定非要靠中年危机来觉醒。但是我觉得男性跟女性很大的区别是,女性在 40 岁之前,其实有许多能促使她发生巨大改变的因素:比如说生孩子、家庭和事业的权衡,包括女性生理结构也不同。
但男性从成年到 40 岁之前,就算结婚了、生孩子了,对他的改变也很少的。但是当中年危机来临的时候,当你意识到自己是个中年人了,你往后看和往前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时候,你的视角就开始发生变化。
正经的回答是,我今天回过头来看,这个十几年的变化并不仅仅是我个人的变化,是整个中国的商业环境变化。
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在联合利华服务的是立顿品牌,当时其实也就1个亿,体量很小。联合利华的食品品类其实也是相对比较小的单元。所以当时是有一些创业精神的。层级感也不是很强,大家也比较愿意拼,也觉得生意在持续的增长,有很多新的机会发生。
所以在这过程当中你会觉得自己还是发挥了一些作用的,有成就感的。但是2010年之后,成长开始放缓,带来的成就感也消失了。
02
品牌人和生意人:诗人和农民
刀姐doris:
我最近对于大环境带给个人得影响也有很强烈的感受,可能原来的浪也较小,我们载的船又比较大,就觉得很安稳,但当浪变大的时候,感受会越来越强烈。
虽然刚才我们一直有提到“无意义”,但你在外企做了十几年的品牌经理人,总还是创造过一些价值的。你如何看待品牌经理人的价值?
酸奶哥:
品牌经理人其实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关注业务与生意的品牌经理人。比如我在联合利华的第一个老板,他非常关注数字和增长,会看生意结构和财务管理,他现在在联合利华 title 做到了很大。
第二种是与品牌有情感联系的品牌经理人。比如,很爱自己做的牌子,难以接受它出现负面新闻,会在业务上和个人层面上维护它,如果品牌做得好,会很有自豪感。
我个人是偏第二种品牌经理人。
刀姐doris:
品牌经理人一直要权衡的一个事情就是,品牌资产和生意规模。所以我一直以来都在思考,品牌经理人如何站着把钱挣了?
酸奶哥:
真正能平衡生意和品牌的人,是非常具有创业者心态的。但实际上,很多大企业会将二者分开,联合利华就从能力结构和职责范围上分为 brand development(品牌发展,简称为 BD 团队)与 brand building(品牌建设,简称为 BB 团队)。
BD 团队的人,主要在钻研如何做好品牌资产、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系,让消费者愿意支付品牌溢价,他们并不直接与生意连接。
BB 团队则是在钻研怎么能够让生意与品牌保持同步增长,关注的是渠道、价格、促销。
很有意思的是,在联合利华这样以品牌为核心的公司,内部其实对品牌建设和品牌增长是有鄙视链的,而且这种鄙视链是会在公司语言体系里体现出来的。我没法说这种鄙视链是对是错,但是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是,品牌建设要比品牌增长高级。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次全球总部发了一份文件,里面打了一个比方:brand development(品牌发展)是诗人, brand building(品牌建设)是农民。
但实际上就是真正在 power (权力)的层面,其实是农民更有权力,因为你管生意就意味着管预算。
后来,联合利华又把两个部门合并了,因为当两个部门分开时,会发现没有人对最后的结果负责,会陷入互相推诿的情况。组织里的大博弈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03
每个人心里都一个蔡澜和一个许知远
刀姐doris:
那你之前其实在播客里也好,私下其实也说过“我们的终局一定不是打工”。那你对这句话背后的想法是什么?
酸奶哥:
其实就是我前面开玩笑说中年危机这件事情,我有一个 belief 就是我觉得,人是一定要为意义而活的,否则的话你就会变得非常的空虚而没有目标。那这个意义一定不是寄托在一个组织里面打工能够获得的。
我这么讲有点武断,因为我也有朋友,他们就是在一家公司里面一直做,然后做到退休,他们也觉得挺快乐的,挺有意义的对吧?
我这么讲有点拿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别人身上去,但这个的确是我自己的感受。到了一定的阶段以后,你会发现,当你的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是被安排的,而且做的那个事情最终的产出,其实你并没有直接的影响,我个人是挺难接受的。
当你不再是一个为温饱问题而忙碌的人时,你应该多想想,干一点让自己觉得有意思、有意义,且感到充实的事情。让自己感到开心,远远胜过了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所以我说,我们的终局一定不是打工,因为打工避免不了“无效”、“无意义”这些问题。
刀姐doris:
其实你指的“打工”就是一种跟随一个大系统被安排的生活状态。你觉得一个比较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呢?
酸奶哥:
我理想的生活是像蔡澜那样。
蔡澜是一个特别有生活情趣的人,他能够欣赏生活里一些快乐的东西,没有给自己加上太多的框架。我之前一直说,我的理想生活就是像他一样做一个旅行美食作家。一边写东西,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还能去各种地方旅游。它会让我很愉悦,还能让我觉得自己有产出、有价值。
但我为什么不去这样做呢?
这就要说到另一个人——许知远。许知远在《十三邀》里经常被人诟病,说他有一种非要寻求别人跟他一样追求人生的意义感。某期《十三邀》里,许知远采访了蔡澜,蔡澜带着他在香港的街头品尝各种美食,他一直在问蔡澜:“你很会写东西,也很有才华,也曾经非常有态度过,为什么最后就过这么悠闲的生活了?”蔡澜给了比较敷衍的答案,但你能感觉他其实并不这么想。
其实,我心里有一个“蔡澜”,也有一个“许知远”。
我有两种人生态度,很别扭,也很有趣。一方面,我想要追求正向且有价值的东西,似乎“改变世界”才是人生意义所在。另一方面,有时有会感到那些东西也并没有意义,也许平和且快乐的生活才是人生真谛。
这与营销人的职业发展其实很像。过去,我们可以讲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是因为确定性很强。而当下,一切变化太快,也许昨天你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到了今天就没那么有意义了。曾经很坚实的意义感,到了今天很容易被消解掉。
在这种情况下,寻找意义不如变成寻求 being(存在),追求当下的感受。因为这个更能把握得住,也更可靠一些。其实很无奈,但我也不知道有什么新的解法。
刀姐doris:
最后,你会给想要从事营销、品牌行业的年轻人什么样的建议?
酸奶哥:
现在给建议会显得很爹味,哈哈哈。我可以分享一下我的感悟。
首先,营销人的意义感有正负两极。
正面是,我们要传播品牌价值,给予品牌意义,并且这种意义能让人感到愉悦。负面则是一直被人诟病的一点,消费主义,或者玩弄人心。负面这一套最容易做,也最容易赚钱,但我们还是要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其次,工作只是一个实现价值的载体。
我们大多数一半时间是工具人,没办法思考,被动地做着事情,还有一半时间是电池人,在马不停蹄地为工作贡献自己的时间。但凡一个人想要开始追求一点意义,他都可以借此摆脱这两种比较悲催的状态。
职业只是一种载体和形态,背后你所追求的意义和你希望自己变成的样子,更加重要。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