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一年缩水1000亿美元背后,是元宇宙“缺中”

举报 2022-11-01

首发: 湿营销marketing

Meta刚刚公布完第三季度的财报,然后股价就狂跌。截止上周五:

Meta股价周四下跌超过25%,市值缩水超过650亿美元;Meta市值今年已下跌0.5万亿美元。

根据彭博亿万富翁指数,38岁的扎克伯格现在的净资产为377亿美元。

想当初,小扎在2021年10月28宣布改名Meta的那一天,身价还有1180亿美元。上周五相比于13个月前的1420亿美元,更是蒸发了超过1000亿美元。也就是说,小扎用了13个月的时间,烧没了自己73%的身家。

据媒体根据财报测算,在元宇宙上,Meta的元宇宙两年烧了200亿美元。

扎克伯格一年缩水

这是神马概念呢?

小扎可以用这个钱买下23幅《蒙娜丽莎》、或者4个航空公司、或者50个白宫。

而Meta的投资人,早就坐不住了。在他们眼里,元宇宙就是Meta股价的「最大逆风」。

前几天,Meta的一位投资人、Altimeter Capital董事长兼CEO BradGerstner就给Meta董事会写了一封公开信——该公司持有Meta 200万股的股份。

信中他建议,Meta应该赶紧将元宇宙的投资砍掉一半,因为那是个无底洞,钱扔进去都听不见个响儿。同时,应该限制对元宇宙的投资,每年不超过50亿美元。

关于元宇宙,大湿姐在《一文读懂元宇宙/WEB3.0的机会与坑》中,就说过:未来比你想象得更庞大,路程比你想象的会更长

在这个庞大新世界伊始,如果你是初入元宇宙的兴趣者,那很容易被眼花缭乱的名词、不断涌出的新闻,和各自矛盾的观点搞晕;

如果你已经是元宇宙的投资方和产业链的一员了,那现在也很容易建立并慢慢构成了自己的“信息茧房”,——只听自己愿意听到的东西,并越来越对“不专业”的观点“嗤之以鼻”。

这些都是要命的!

在如此长的路途上,不设观点、不设限,就当盲人摸象般多摸一摸“不同的部位”,才能尽量去靠近客观与正确的认知。

上一篇,《元宇宙Marketing》这个号发了一个充满数据、正式的、积极向上的产业文章;而这一篇,就让我带着你,看看另外一个视角的、目前元宇宙世界中的现实:

元宇宙根本没有拿下未来最为基础的、中间层民众的认知、时间与心。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更容易获得大众传播的元宇宙现实故事。


“中老年明星俱乐部”

近日,周星驰的身影出现在社交平台Instagram上,如下图,招聘Web3.0人才。

扎克伯格缩水

周星驰对Web3的兴趣有迹可循。在今年3月,周星驰曾现身Discord,和NFT项目FWENCLUB创始人对话,罕见地表达了自己对NFT、区块链、元宇宙的看法。

根据虎嗅报道,周星驰为入局Web3准备了近一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已经为进入NFT行业做准备。

近一年来明星频频跳进Web3,而国内公开进入Web3的明星,几乎清一色都是中年人——43岁的周杰伦,51岁的汪峰,54岁的伊能静……

其中最早吸引人们注意力的要数林俊杰,2021年11月,元宇宙概念大火,林俊杰豪掷12.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8.3万元)在分布式大陆(Decentraland)上购置了三块虚拟地产,这也是林俊杰年满40周岁的年份

其后,林俊杰多次购买NFT产品,包括宣布持有无聊猿、蒂芙尼的NFTiff,近日《福布斯》报道称林俊杰正在与人合作构建基于NFT的私人社区,展现出对Web3世界的浓厚兴趣。

而周杰伦以“幻想熊”NFT开启Web3之旅,这是元宇宙平台Ezek联合周杰伦名下潮牌PHANTACi限量发售的NFT项目。今年9月,周杰伦罕见拿出18年前未发布的神秘作品《纽约地铁》,将这首歌和《晴天》《青花瓷》《搁浅》《爱在西元前》四首经典作品一道,送上区块链。杰威尔音乐和薄盒App联手推出“周杰伦限定珍藏DEMO空间”,标志着周杰伦已经将自己的“本职”音乐也带入了Web3。

今年8月汪峰也发布了首张Web3音乐专辑,选择的是Wom平台。

另一个高调入场的伊能静今年已经54岁,她支持的NFT项目Theirsverse主打跨性别文化,她的儿子庾恩利任艺术总监。伊能静的参与度很高,不仅直接参加Theirsverse的活动宣布新动向,根据深燃的报道,在Web3咖啡馆也能见到伊能静现身交流。

Web3吸引中老年明星,除了他们手握更多“情怀资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他们也更能承受其中的风险。


“元宇宙中的贫民窟”

在今年3月份,在一份报告中(如下图),发布了全球26个国家和地区的元宇宙区块链游戏统计报告,以菲律宾为首的东南亚国家,以及非洲的尼日利亚和南非,该类游戏玩家比例比欧洲发达国家还高,但他们不是来玩游戏的,是来打工的。

扎克伯格缩水
图片来源:Finder

40%的Axie Infinity玩家都是菲律宾人,这个游戏有点像Pokemon Go,玩家需要买三个怪物Axies,做任务获得的游戏币可以兑换成加密货币,同时每个Axies都是一个NFT代币,可以拿去出租或交易,巅峰时期,每天有270万人在Axie Infinity打怪升级。

Orias原本是一个做章鱼烧的厨师,一个月能赚4000比索(约80美元),去年他刚开始玩Axie Infinity的时候,每周能到手29美元,加起来比工资还高。

Orias这样的菲律宾穷人大量涌入Axie Infinity,很多人连买三个入门级怪物的钱都拿不出(最便宜的一个37美元),于是又崛起了一批游戏公会,把怪物租给这些玩家,从玩家的收入里收30%-50%的回扣。

这类NFT游戏也叫区块链游戏,游戏机制大多枯燥甚至幼稚,只能用奖励机制吸引玩家,而吸引来的“玩家”,更像是花钱雇来的NPC。

在这个虚拟世界里,没有游戏体验可言,科技巨头许诺的未来感、虚拟娱乐和他们毫不沾边,贫穷让大家相遇,忙忙碌碌,只为加密货币的小数点后几位数。

而元宇宙里的艺术家,他们挣到钱了吗?

CryptoArt.io只收录了身价最高的一万名NFT艺术家,第一名是Pak,他的团队可以在2年的时间创作并卖掉18万幅NFT作品,赚了3.9亿美元。

而排在第10000名的chrisparks卖了8幅NFT,价值2084美元。

扎克伯格缩水
图片来源:CryptoArt.io

NonFungible显示最近7天内,NFT作品的平均售价是461美元,同时,售价最高的一幅NFT卖了49万美元,这样摊出来的平均价格,跟平均工资水平一样没什么参考意义。

艺术家Kimberly Parker曾经在NFT交易网站OpenSea上,收集了一个星期的NFT销售记录,数据表明有一半的NFT作品售价不超过200美元。

你在新闻里看到的动辄上千万美元的NFT作品,只是统计图里最细的一线生机,而这统计的还是那些能卖出去的NFT。


图片来源:Kimberly Parker

至于那些没有卖出作品的NFT艺术家,虽然还没有挣到钱,但他们丰富了NFT交易市场,是一串串漂亮数据背后的无名英雄,以另一种NPC的形式,活跃于元宇宙中。


“馅饼最好吃的,是中间的馅儿”

以上,元宇宙的现实,与《元宇宙Marketing》这个号上一篇发的充满希望的产业新闻数据,并不矛盾。

这正如:作为一个连走路都没学会的婴儿,他的笨拙与傻瓜,并不影响他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但是!

正如上文所说,目前的现实是:元宇宙根本没有拿下未来最为基础的、中间层民众的认知、时间与心。

上层,需要元宇宙,去找新的角度,变现资源、找新乐子;

下层,需要元宇宙,去打破困顿的现在、发财致富养家糊口;

在“享尽荣华富、找新的乐趣”的上层,和“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不怕失去、只为赚钱而去的下层之间,最理性、按部就班、主流意识的中层,也是最为庞大而现实的群体,

——而他们,目前,现在,对于元宇宙的认同,相当低。

这层的人是谁?

他们是馅饼中的馅儿,是最为美味多汁的一层。元宇宙的金主爸爸们(无论是B端还是C端),和主流媒体的中坚意识声音,都集中在这一层。

元宇宙这么庞大的未来,绝对不是哪个大鳄能够拉动的。它需要很多很多金主爸爸,聚沙成塔、用主流意识托起真正的元宇宙。

对于这部分人而言,能够让他们切入元宇宙的利刃到底在哪里?

大而全的元宇宙布局,只会更快得让企业走向倾家荡产,扎克伯格似乎就在路上。

需要一个小小的,但是普及性的应用,形成闭环。

是Pico为代表的VR吗?

是虚拟数字人带来的明星与社交吗?

秦朔的朋友圈刚刚发了一篇《元宇宙开始走下坡路了?》的头条文章,文中说:

“在Pico Neo3的销售中,就推出过“坚持打卡180天返现一半”的活动,用户按照相关要求坚持每天使用,就可以返回一部分购买时支付的钱,相当于Pico Neo3只要1000多元。这个策略当然是为了教育消费者,也起到了帮助Pico抢占市场份额的作用。

但同时,它的启示是:没有任何爆款级应用,需要如此推广。更不会有时代级应用需要如此推广。

那么,当成本很高,效用很低的时候,元宇宙很可能也无法形成越滚越大的持续性使用。

在我的朋友圈中,研究元宇宙的人非常多,但买头盔的,我只发现一个,还是轻度的移动级的,PC级的元宇宙,我一个同好都没发现。实际上,我的头显也没怎么用,闲鱼一搜,会发现大量的人在出售,他们都用了“吃灰”两个字来形容。”

文章在最后,给了一个斩钉截铁的结论:

“所谓元宇宙时代的说法,到了该退烧的时候了。展望未来,AR相对使用场景会更广,而VR会停留在相对小众的专业、重度用户场景中。它不会是下一代互联网的主体。”

虽然,大湿姐并不认同文章中的一些逻辑,但是,不可否认,这篇文章,也代表了部分非专业主流意识形态人士的观点。

这些现象背后,目前元宇宙的困节点是什么?

在相对更为成熟的数字虚拟人产业,虎嗅最新的头条文章《数字人能活几集?》,有这么一段话:

“除了成本和运营问题,百度数字人机器人业务负责人李士岩认为,当前国内数字人产业链各个节点相对割裂,不能高效协同,导致数字人在制作和调优上存在较高壁垒。正如本文中提到的几家公司,大多都是聚焦于数字人制作或内容生产上的单一一环。如何解决成本及产业链协调问题,仍然是当前数字人公司需要克服的挑战。

战略成本投入与可以展望的商业盈利周期。

同理。共勉。


获取完整报告:元宇宙2022年度报告.pdf


作者公众号:湿营销marketing(ID:SOmarketing)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