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之年,房地产还有几道门要推开?
新的行业问题不断涌现
越来越考验房企“推门闯关”的能力
01
2013年,王石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表示:
万科下一步要用3D打印机打印房子。三年之后万科的建研中心就会用3D打印机打印出一个房子,万科要集中资源,集中全球最优秀的资源,在中国广阔的城镇化进程中,做很多以前想不到的事情。
王石的话语中,透露出万科学习传统制造业,向技术转型已是必然趋势。
2016年,万科启动了一项特殊的战略计划。
万科将该计划命名为“沃土计划”。
关于沃土计划,万科内部当时有一张自己的时间进度表,这张进度表将整个计划按三年一个阶段把2016年-2024年九年时间拆分为三个阶段:打基础的信息化阶段、挖价值的数字化阶段、建平台的智能化阶段。
万科认为,随着市场的发展和变革,公司需要以互联网的思维打破业务边界。
随后,万科投入重金和人力全面启动“沃土计划”,孙嘉成为该计划的第一任负责人,并开始率先探索。
后来,由朱保全接管万科“沃土计划”,并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监控、门禁等进行深入开发,将其应用于物业管理领域,实现社区智慧生活。
朱保全曾多次提到万科在科技上的投入:
“不做肯定是等死,做了也可能是找死,但找死总比等死强。”
02
万科“沃土计划”启动的同年,碧桂园也正式发布了一份产城融合战略。
这份产城融合战略的核心构想是——
建造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通过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的发展路径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宜业宜居之城,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通过产城融合战略,碧桂园还与思科、富士康、清华大学等机构基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合作逐渐落地,包括潼湖科技小镇、广州国际科技创新城,以及携手富士康在增城落地的科技小镇等。
不放弃任何向互联网和制造业学习与合作的机会,碧桂园的高科技雏形,从那时便埋下了种子。
其实,那一年,也正值地产行业迎来调控后的大回暖。
规模房企扩张迅速,销售门槛提升明显。
从金额门槛来看,TOP100房企入榜金额门槛从2015年的104亿元提高至157亿元,同比升51%;其中,TOP20提升最快,由15年的358亿跨越至647亿,同比大幅提升了81%。
万科、碧桂园2016年销售业绩更是均破3000亿大关。
市场形势一片大好。
原本盖楼卖房就能一马平川,但有想法、有危机意识的房企开始未雨绸缪,迈开步子做一些新的尝试。
03
随着5G时代的到来,房地产领域的数字化和万物互联加速发展。
房地产科技(PropTech)的应用,特别在建筑机器人、智能家居、智慧物业、智慧城市、物联网等领域,各项新技术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断满足着购房者以及社会发展的品质化、多元化需求。
此番背景下,不少房企注重新型产品、方法和技术的发明,但主要发力在材料使用和应用技术方面。
例如,朗诗研究的顶棚辐射和地源热泵技术;金茂“科技基因链”中的毛细网技术;葛洲坝地产的“5G科技”则是以德国DGNB标准做工业集成、互联等方面的技术升级。
另一面,行业还在不断迎来新的瓶颈。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建筑行业大而不优,面临传统生产方式粗放、资源浪费巨大、劳动人口老龄化严重等现实问题。行业亟需依靠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找到新的突破口,提高人效、降低成本,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
2018年碧桂园注册成立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博智林”),博智林聚焦建筑机器人、BIM数字化、新型建筑工业化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与应用,力图通过科技赋能,提高行业效率与品质。
全面进军机器人行业,意味着碧桂园在高科技方向更进一步。
房地产企业研发机器人?这成本吃得消吗?未来应用前景如何?能顺利落地吗?
彼时,在人们的争论和好奇中,一切充满未知数。
04
在高度的投入与重视中,在顶尖智囊团队的推动下,博智林机器人从研发到落地应用的速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2021年12月博智林首次完成「BIM FMS WMS 建筑机器人」多机施工系统验收,国内乃至全世界建筑行业内均属首创。
如今,在碧桂园的工地上,各种机器人作业有条不紊,“机器人盖房”变为了现实,并解决了传统建筑业“危繁脏重”等难题。
外墙喷涂机器人
截至2022年9月底,集团旗下博智林已有32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服务覆盖30个省份超600个项目,累计交付超1600台,累计应用施工面积超1000万平方米,多机协作施工也在部分项目环节得到验证。此外,博智林已递交专利有效申请3700多项,获授权超2100项。
砌砖机器人
据碧桂园2021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末,碧桂园已申请知识产权专利5140项,获得专利授权数量2600项。
其中博智林申请专利数达3700项(已获授权超2000项)、千玺公司申请专利数1178项(已获授权767项)、碧桂园农控申请专利数325项(已获授权172项),以上不包括商标类和著作权类知识产权成果。
同时,在房地产领域的企业中,碧桂园对研发的重视程度,在行业中首屈一指。
05
身处变革之年,各种因素交错复杂,行业筑底徘徊,房地产仿佛有无数道重门要推开。
新的问题还在不断涌现。
2022年4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统计显示:2021年农民工平均年龄41.7岁,比上年提高0.3岁。从年龄结构看,40岁及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为48.2%,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27.3%,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农民工平均年龄继续提高,越来越多的老一代农民工逐渐离开工地。
伴随超龄农民工到站下车同时出现的是——
加薪留不住农民工。
新一代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进入建筑工地,即使近年来建筑工人工资连年上涨,但年轻人们更愿意选择快递、外卖等行业。
传统农民工群体出现了青黄难接的现象,新的劳动力供给将越来越难以弥补差额。
但我们的城市化进程却还有一段路要走,目前中国人口的城镇化率为64.72%,处于城镇化的中期,增长斜率还很高,联合国预计中国要到2033年才进入城镇化的后期。
那么,谁来填补缺口?
如果从农民工年龄结构特征的维度来看,这是个无解的问题。
但是,倘若把建筑机器人推广开来,让更多的机器人进入到传统建筑行业中,甚至参与到多行多业的工作中来,就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整个问题迎刃而解。
可是,像万科、碧桂园这类敢于创新的企业少之又少。
而且,不容忽视的是,当前行业特殊期,房企做研发,做科技投入的精力、资金、意愿都严重不足。
毕竟,在行业的上行期做事情很容易,但在行业的筑底期,做事的难度会成倍增加,谁也不敢做带头吃螃蟹的那批人。
06
今年初,住建部发布通知,提出“十四五”时期是加快建筑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其中的重要目标是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如在一些城市开展试点,建设一批示范项目,培育一批产业基地;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30%以上;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等关键基础设施;研发关键技术,编制相关标准,形成一批标志性建筑机器人产品,辅助和替代“危、繁、脏、重”的人工作业,提高工程建设机械化、智能化水平。
显然,高层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就差谁来执行落位了。
所以,接下来的行业以及后来的房企们,又要迎来新的一扇门了。
好在,先行者们已经悄悄铺好了推门闯关的前路。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