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Ruonan、Vera、七七、Weavy
撰文:Weavy
引言:
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元宇宙概念股Roblox在美国上市,扎克伯格宣布公司改名Meta开始all in元宇宙,自此,一阵虚拟浪潮踏着时代的列车,呼啸而来。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1月1日-2022年4月26日,红杉资本以每周一家的投资速度,共投资了17家Web3.0公司。而投资机构Coinbase Ventures在2022年第一季度,就投资了71家公司,除去休息日,几乎一日一投。资本接连入局,各大科技巨头也争相布局元宇宙赛道。
然而如今,热度逐渐退去。一边是融资金额和笔数大幅下降,资本明显转冷,一边是Meta、Roblox等几家公司股价大跌。相比较在社会想象阶段“盲目叫好”和“一味唱衰”的两极分化,近期,大众也开始对元宇宙撇除浮沫,回归理性思考。
2022年天与空创意节以元宇宙为主题,我们也借机与5位演讲嘉宾聊了聊。他们是元宇宙商业运营的开发者、元宇宙营销的内容创作者或数字内容的创意人。
调起太高,容易破音,元宇宙亦是如此。我们摘取了一些犀利评论,对他们即时问答:
面对“不想被元宇宙割韭菜”的调侃,他们毫不避讳,指出了几点根本原因,比如产品形态无法匹配关注度、科技体验的滞后,还有基础设施的未完成;
提及“元宇宙营销”,他们不否认有些是借势炒作,但要让用户认可,还是取决于有趣的内容、巅峰的体验、完整的故事体系、现实权益的放大等。
我们也并不总是这么咄咄逼人,还问了一些更本质的问题。
比如“元宇宙与人的关系”,有人认为是精神层级的跃升、人性更大的野望,也有人觉得对00后而言,虚拟世界反而是现实;
比如“元宇宙的实现”,他们跳出了营销圈子,进入更大的社会层面去探讨,提出要上下游各司其职、协同并进,并给到了对应的角色定位——“工具制造者”、“新内容玩家”……泡沫之下,他们反而保持着冷静,看得清来路和前路。
几轮对谈后
最终累计5小时实录,凝结成8000字精华
诸多犀利而有趣的观点
都在这5个问题中
1.你眼中的元宇宙是什么?
2.对品牌而言,元宇宙只是一场营销炒作吗?
3.元宇宙是人们精神空虚的填补吗?
4.当下人们不看好元宇宙,是件坏事吗?
5.最后,元宇宙的故事要如何讲下去?
问题:1
你眼中的元宇宙是什么?
如果你去搜索“元宇宙是什么?”,答案五花八门。看完之后仿佛懂了,让你再复述一遍,可能依旧没懂。
所以采访开始,我们先问了一个问题:元宇宙是什么?嘉宾们表现出相同的严谨,“真正的元宇宙还没有到来,目前还处于一个早期萌芽的阶段”,同时也给出了各自的理解。虽然角度各异,但无一例外地提到了“虚拟与现实的贯通”,小到身份、社交行为、衣食住行,大到经济系统、人类的终极体验。
将这些拼图组合到一起,或许能看到元宇宙的真实面貌。
丁武萍:一个庞大的社会经济体系,衣食住行都在里面发生
元宇宙,可能是纯虚拟的数字化空间,也可能是虚实结合的,但是在未来会发展成一个庞大的社会经济体系。不只是社交、娱乐,所有的衣食住行都会在里面发生,与现实生活完全交融渗透。
李星冶:是一个全新的沉浸式的世界,不受本体约束,天马行空
大家理解的元宇宙,底层概念上是接近的,它既可以是一个现实孪生的线上空间,也可完全凭空创造,是一个全新的沉浸式的世界。
一定程度上,它会让社交形态更加丰富。比如现实生活中,你即使是很二次元的装扮,也要依托本体。但在元宇宙,你既可以变成奥特曼,也可以变成一只恐龙,不受现实约束,完全打破时空限制和身份形态,获得更自由、更多维度的交流方式。
王凝:不会像头号玩家那样出现,而是以类似大屏的载体呈现
元宇宙就是一个纯代码数字化的宇宙,因为还没到来,所以我的理解不重要。不过,我不认为元宇宙会像头号玩家那样以穿戴设备的形式呈现,更可能是以类似大屏的载体在现实世界中出现,现在加速进化的是全息数字内容的图像化信息,这是一个可预见的方向。
陈益茵:另一个人性世界,现在只是模拟接近于元宇宙属性的体验
科技和人性的尽头都是浪漫的,虚拟现实的一个好处就是,安放人的浪漫主义。
元宇宙像是另一个人性的世界,以另一种方式存在,即使肉体消亡,那些与你相关的数据依然可以在另一个空间永存。不过这样无边界的元宇宙空间还没真正成立,现在只是模拟接近元宇宙属性的体验。
吴凡:不一定都是宏观上的星辰大海,柴米油盐也可以用新媒介形式重建
元宇宙更像是平台,一个可以自由创作的虚拟平台,一个包含了各种技术形式的媒介平台。没有人能准确预测元宇宙未来的模样,但元宇宙的发展不一定都是宏观上的星辰大海,小到柴米油盐,这些生活方式也可以用新的媒介形式来重新构建。
我相信未来,元宇宙会跟技术更好地结合,在移动互联网、AR、生态硬件的层面上做出细节的改变,提升我们的生活体验。
问题:2
对品牌而言,元宇宙只是一场营销炒作吗?
数英网友评论——
“噱头罢了,营销需要热度,艺术家需要噱头,每一波营销后面都跟着艺术家,就是怕没有艺术家,仿佛这个元宇宙就是做给普通人观赏的一天,普通人对这个元宇宙构成的世界毫无感知能力……”
元宇宙热潮下,新的营销形式被催生出来。虚拟主播带货、虚拟人代言、数字藏品,这些形式穿插在一场campaign中,产生了新鲜感,却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颠覆体验。早年藏身于QQ炫舞里的社区游戏,改个名字、换个包装就成了“元宇宙新玩法”。这是品牌尝鲜的途径,但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元宇宙营销只是割裂般的“展示”,并没能自然融入到品牌体系中。
或许,品牌需要弄清楚的是,沉浸式体验只是表象,各种前沿的技术也只是辅助手段,“精准而连贯的内容”才是让元宇宙营销有别于其他营销形式的内核。
王凝:对品牌来说,元宇宙目前就是广告炒作营销的价值
品牌可以用最低的成本做一场营销事件,放大声量,也是对未来趋势的一种提前布局,以便更好地踩住时代风口。即使最后不能实现元宇宙,品牌也没有任何损失,因为从这两个维度看,怎么样都是赚的。
吴凡:元宇宙脱离了有趣内容,只是没有灵魂的空壳
元宇宙营销的每个动作都需要“对症下药”,对品牌来说,与用户的沟通也会变得更高效,从而带来精准的营销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虚拟人和NFT已不再是先声夺人的未来技术,想要打造出具有差异性、有辨识度、能够真正吸引到目标用户的元宇宙内容,需要严谨地对待内容生产环节,尊重用户的喜好与选择。毕竟脱离了有趣内容,元宇宙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
李星冶:抢占认知之外,为品牌与用户的互动找到一个新的社交形态
在元宇宙的空间里,大家还是一个抢占认知的过程。面对新型的目标人群,品牌也需要用更新的交互方式,找到跟用户互动的全新社交形态,以便保持或创建品牌调性。
当前这些品牌想要去拥抱元宇宙,或者尝试这种新型的网络形式,还得是从自己品牌打造和营销的概念出发。
陈益茵:所有的虚拟都是为了更真实地感受
无论如何,品牌营销都绕不开跟用户真实互动这条路。都说数字体验是种新潮流,坦白讲,它就是用数字化的外壳来完成用户新潮流体验的塑造。当用户的实际感知在虚拟空间里被进一步放大,元宇宙营销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比如我们做FILA KIDS的空中数字秀场,通常在现实秀场,只有大咖才可以被邀请到第一排或是特权club,但是在虚拟秀场,用户权利被放大,不仅能近距离观赏,还能实际解锁限量的大牌同款。
虚拟和现实用户权益是打通的,用户收获到的比现实中的权益还要大,这也是我强调“体验”的原因,所有的虚拟都是为了更真实地感受。
丁武萍:还停留在展示阶段,没有纳入一个完整的商业体系
现在绝大部分都还停留在展示阶段,比如造个虚拟人,直观地告诉大众“我们品牌做元宇宙了”,或者做一场活动,用户拿到NFT就结束了,内容和消费是零散分开的。对加入元宇宙的消费者来讲,他们更希望看到自己能在品牌体系里长期参与,而非是一次性的消耗品。
在未来,品牌会从营销体系上做一些变化。它会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系,里面有虚拟的形象、可流通的奖励,品牌整个展品的销售策略也会融入其中。用户通过社交、游戏、娱乐、消费等,在里面与品牌进行全方位的交互,持续创造收益、获取价值。当用户愿意花费心力沉浸其中时,品牌的目的也达到了,既有关注度又有消费力。
比如去年奈雪的茶6周年活动,他们的理念、体系还是挺有意思的。不止是做了一个虚拟人的“皮”,还把数字资产和私域流量融合进一个体系来搭建,做了一些新的尝试。
当然,并不是所有品牌都有必要追元宇宙的风口,一味盲从不仅费力不讨好,还会减益品牌力。什么样的品牌适合进入元宇宙?对此,几位嘉宾也给出了建议:
丁武萍:让一些品牌先进入元宇宙
像电商时代、直播时代,有一些品牌就是诞生在这样的体系里,我把这类新品牌称之为元宇宙品牌。它本身就完全是新构建的,消费渠道、销售渠道体系以及营销体系,可以更快更深入地进入到元宇宙空间内。
老的品牌,因为整套营销体系、销售渠道都已经非常完整了,突然要去元宇宙体系中搭建,改变成本非常大。可以先做一些浅尝融合,降低试错成本。
陈益茵:没有新老之分,只有需不需要
第一类,偏潮流化、未来感的品牌。它需要走在时代前面,吸引先锋人群,所以更适合在新的场景和商业应用下和消费者互动。
第二类,年轻化需求很重的品牌。核心上,品牌想吸引新消费人群,即使是一个传统品牌,也是有机会的,甚至可以做一些更新颖的反差,颠覆形象。
第三类,注重用户体系的品牌。它需要不停地给用户创造价值,比如车,还有星巴克在做的“数字化第三空间”,通过线上NFT与线下会员体系打通,延展用户的印记。
不过,是否进入元宇宙,品牌需要根据自我属性、未来规划、目标人群来决定。是浅尝辄止还是全局投入,考验的不只是品牌的敏锐度,更是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定力。
问题:3
元宇宙是人们精神空虚的填补吗?
数英网友评论——
“数字藏品的真正内在价值还有待论证,现阶段更多是对现实藏品的虚拟投射,复制手段极多,也就意味着无法真实地创造稀缺,藏品也仅仅就成为特定人群的精神慰藉。”
《头号玩家》里有这样一幕:“外面已经变成城市废土,有人为了买游戏装备把妻子辛苦攒来的买房钱花掉,甚至负债累累。”似乎只有在虚拟世界中,人们才能获得更大的满足感。
往形而上的角度看,元宇宙所畅想的是一个乌托邦的世界,平等、精神自由、超现实主义;而往现实中观察,入局元宇宙的行业,文化、娱乐、艺术创意这些品类占据多数。在理想追求与现实体验之间,二者有着紧密的关联,这也成为了元宇宙发展的底层动力。
陈益茵:当现实世界无法满足更大的野望时,人们一定会探索更大的空间
PC时代满足了信息流通的渴望,移动互联时代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其实一定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解放人性的一些需求。所以元宇宙的诞生,我觉得也是被人性推动的,当现实世界满足不了我,或者有更大的野望的时候,一定会去探索更大的空间。
王凝:物理世界内卷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满足空洞的精神世界
元宇宙实践更多是集中在文娱、创意、互联网等行业,会发现这些其实都是务虚的行业,也是为了满足空洞的精神世界。
物理世界已经内卷到一定程度,大家不再考虑温饱,自然需要精神层级的跃升,那就自然会和文化、艺术、哲学有关联,具体反映到形式上,就是超脱这个三维世界到达更高的维度。
李星冶:不只是年轻人的娱乐,老年人也很需要
当前跟混合现实(XR)走得更近的,确实是一些离用户的娱乐交互需求比较近的产品和行业,比如手机、移动互联网、文旅等,年轻人乐意去体验。
很好玩的一个事情是,我们的数字人应用比较好的领域,在金融行业,使用频率最高的反而是中老年人。因为他用手机点来点去很麻烦,不如直接和虚拟人交流:叫什么名字,你帮我去转一笔账,你帮我取多少钱出来,完成了全部交互,问题也就解决了。所以只要找到了合适的切入口,植入元宇宙的部分组件或元素,也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丁武萍:80后在意探索新领域,对00后而言虚拟世界才是现实
针对不同人群而言,80后之前的那批人,元宇宙更多是探索新领域、尝鲜的一个东西;对于00后来讲,可能元宇宙就是他的现实社会,反而现实社会不愿意进去。
问题:4
当下人们都不看好元宇宙,是件坏事吗?
数英网友评论——
“这些没有我20年前玩的游戏角色做得好,关键是游戏角色还有个世界观支撑。而这些,大概只有金钱和自嗨支撑了吧。”
没有谁能预言元宇宙的实现,会是什么时候。只不过,正如美洲大陆的淘金热,当人们发现所谓的元宇宙到手是一堆沙子时,失望甚至愤怒都在所难免。
但是,当我们提及今年的热度下降,或者大众对元宇宙的质疑时,几位嘉宾反而十分平和。一方面新机会的诞生往往伴随着泡沫,在探索中无法避免走弯路,另一方面,科技的实际落地与大众的想象之间,会存在滞后。这些都会反向推动着元宇宙的良性发展。
当潮水退去,大众的锐评裸露在沙滩上,倒逼行业正视并回归元宇宙科技的初心。不管是什么模式,一切还是要思考:给用户带来了什么好的体验,为社会带来了怎样好的改变。
李星冶:大家被迅速激起兴趣,需要更贴近生活的产品应用
一个新的技术,最开始一定是建立认知,激起大家的好奇心和兴趣,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对它的期待不断升高,标准也会相应提升。比如说我们看综艺节目,刚开始觉得真有意思,但到后面发现它好像没有很多突破性的创意,不能带来那么多惊喜了。
大家对元宇宙的关注度下降的原因也是如此,这个行业和产品形态的发展,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提升。当前主要的瓶颈,除了基础层的硬门槛,可能需要基于底层的刚性需求,在一个更元宇宙形态的场景当中,打造出贴近生产生活的产品应用。
吴凡:技术实际体验出现滞后,热度自然会下降
用户对于概念的感知,来源于对于技术的实际体验。也许目前元宇宙的前沿领域已经到了很高的发展程度,但用户在使用场景中的体验,仍然需要打磨和优化。当技术落地的过程出现了停滞,对于元宇宙讨论的热度也会下降。
不过,每一项新热点在蓬勃生长的时期都会经历大量的试错,不妨回忆一下移动互联网时大家曾经走过的弯路。每次尝试都很有意义,只有尝试过,才能摸索出对于元宇宙的共识。
丁武萍:元宇宙作为噱头的时代过去了,正朝健康成熟的方向发展
新鲜事物起来一定会受到质疑,这是正常、应该有的声音。虽然作为噱头,可以获得一些商机,但始终不是长久的、可持续的,最终还是要接受商业的检验,有实际效果,品牌才会买单。
用户的批判态度,对元宇宙产业来说反而是个好事,说明我们正在朝向更稳定、更健康、更成熟的方向迈进。
王凝:概念不被看好,又不会影响科技的发展
这个概念不看好,也不会影响科技的发展,该进步还是会进步的。真正在钻研科技进化的牛人,不会在公开场合讨论这些元宇宙的看法,反而很多理想主义者、骗子韭菜、冒险家这样的乌合之众,更需要借事件去炒作,很多都是经济行为,那必然会引发舆论。
元宇宙的故事最好是去伪存真地继续讲下去,为造福全人类的方向考虑。现在行业内的一系列动作都是各怀自己的商业目的,对抵达元宇宙未来的实质帮助并不大,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唤醒一些人,让产业重新洗牌。
陈益茵:回到50年前,你知道什么叫“家人们上链接”吗?
这应该是个必经的过程,因为它现在的硬件、算力、科技都还没到一个彻底呈现的阶段,人们无法具体地感知。
就好比开玩笑说,回到50年前,你问一个人,他知道什么是“家人们上链接”吗?同理,现在,我们也并不了解未来上万倍的算力、数字空间、XR/VR/MR这些东西是什么样,再加上各种噱头,关于元宇宙的想象,很容易脱离现实。
目前遇到的质疑和挑战,都是因为元宇宙的发展无法依赖单一力量去实现,甚至需要整个社会的力量才有可能推进。从单一层面去看,可能会觉得这件事情不可控、非常遥远。
问题:5
最后,元宇宙的故事要如何讲下去?
数英网友评论——
"大部分谈论元宇宙的讨论,都很少讨论技术的可行性。在回避技术问题的情况下,肆意畅想元宇宙其实挺不负责任。”
即使元宇宙是人类的未来,它的降临依然是个以十年计的长期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从底层的基础设施建设、到终端设备的应用、到内容场景的填充、到体验感的完备,需要无数的技术进步和社会协调,才能建立起元宇宙的雏形。这也是采访最后,大家不约而同的回答。
所以,如何促进元宇宙的发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进度条,同时,他们也谈到了自己身处的位置,所需要扮演的角色。
李星冶:一个生产工具的制造者
在元宇宙的世界里,基础设施层的准备可能会在未来三到五年的时间里趋于成熟。进入到下一层,便是产品应用问题。
对我们来说,是站在行业专家背后的服务组织,为他们提供一些底层的赋能和支撑,像一个生产工具的制造者。所以我们需要打造出更多,不管是B端还是C端都可触达可使用的产品,以更合适的产品形态去贴近用户,帮助他们用更简便快捷、低成本的方式,打造属于他们的元宇宙世界。
丁武萍:和线下建房子一样,商业应用要考虑怎么吸引人进来住
元宇宙建设就像建房子,光盖楼也不行,水电也得通吧。建好之后你要去想里面要设计成什么样,要放什么样的业态。
我是商业应用派的,其实商业应用也要这么做。我要放什么样的游戏,什么场景,再到怎么样让消费者进来,怎么样做推广让所有消费者愿意进入娱乐消费体验。这些东西可能跟我原来做空间的模式和逻辑一样,只是说使用的一些工具会发生变化。
陈益茵:做一个新内容玩家,创造峰值体验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个品牌要有自己专属的空间景观或者互动方法,都需要有内容去充实,这也是现在广告行业、营销行业可以做的。
我们介陌给自己的定位是新内容玩家。这个角色最大的改变是,创意思维要变了,就是说大家都在做体验,什么样的体验才是峰值体验?
举个例子,一家酒店入住服务到位,这是正常的体验,但峰值体验是什么样?有个小孩不小心把心爱的玩偶落在了酒店,不停哭闹。父母只好一边联系酒店送回,一边哄他说“玩偶去度假了。”没想到几天之后,玩偶与满满的一叠照片一起回了家:都是它在酒店各个角落“度假”的美照——比如在水疗馆里敷面膜,在酒店按摩椅上躺着,与酒店的鹦鹉玩耍。是不是有惊喜,是不是感觉酒店的服务太好了?
所以对新内容玩家而言,需要去找到一个体验的高点,或者能够刷新人的满足感的峰值。我们做安踏冰雪灵境,穿越复杂现实,带来全新感知,这就是我们想做的事情。
吴凡:想成为技术中最懂内容的,内容服务商中最懂技术的
不论形式与表象如何变化,元宇宙的出发点还是为了用户服务,为品牌服务,以内容创意作为地基,根据品牌不同的诉求、眼前的问题、长远的考虑来调整元宇宙大楼里的不同部件。
在为品牌生产内容的同时,我们也在探索构建一个全新的平台,创造独有的技术体系。我们想成为所有技术服务商当中最懂内容的,同样也是所有内容服务商当中最懂技术的。
“19世纪,汽车最初诞生时,是比马车跑得还要慢的,那就要否定汽车诞生的意义吗?”同样,我们也无法否认元宇宙的意义,只是这个过程有些缓慢。
通往未来的路道阻且长,元宇宙的任何一个可能性,或许就藏在眼下的尝试中与挑战中。正是有这些不可知的难度,才让元宇宙变得无远弗届,也因为这些无法想象的创新,让元宇宙的未来变得更值得期待。
风口起起落落,就算不在元宇宙行业,也会是在其他行业。最重要的是,时刻保持清醒和理性。
希望这些回答,也能给你带来新的思考。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