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红酒”到“围炉煮茶”,年轻人过冬的仪式感又变了?
“生活需要仪式感”这句话,算是被品牌营销玩出了花。
这不,“露营”热刚过去,“围炉煮茶”风就已经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刮了起来,成为继“热红酒”后年轻人过冬仪式感的新欢。
打卡这项活动,不需要你费劲扒拉地营造氛围,只要用商家摆好的炭炉煮上热茶、烤上板栗、红薯、柿子、糍粑等小吃,和好友唠嗑静等就行。
这种多少带点“懒人”色彩的闲适体验,让它在寒意袭来的冬日成为不少人消磨时光的选择。
从数据上来看,在抖音平台,#围炉煮茶#话题播放量达15.5亿次,小红书上#围炉煮茶#话题也获得了超1158万次的浏览量。
高流量曝光之路背后,“围炉煮茶”究竟藏着哪些占领年轻人朋友圈的密码?不如和小编一起“好奇”一下。
在大家更愿意为文化和情怀买单的当下,许多韵味十足的中式习俗经过现代感的翻新之后,成了品牌们营销灵感的来源,茶饮赛道也不例外。
光看“围炉煮茶”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想到之前喜茶联名《梦华录》所带起的“点茶”之风。
两者出圈的共同特质,都是将鲜明的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审美趋势相结合,在演绎民族文化上做出了新意。
而且相比于站在旁观者视角,感受调饮师在茶汤上作画的技巧,“围炉煮茶”身上的传统文化元素更显眼,也更容易被感知。
这一点从“围炉煮茶”的渊源和它的衍生场景就能窥见。
严格来说,今天的“围炉煮茶”更多是脱化于云南的“火塘烤茶”,当地人有用火塘取暖、烧煮食物的习惯。
这种可以被轻松复刻的民俗进入更大众的生活场景,也少不了被年轻人一通改造:炭炉替代了火塘,应季水果和新式茶点替代了单调的热茶,甚至还烤上了生蚝,热上了棉花糖。
茶文化的魅力加上更年轻的呈现形式,让越来越多人发现,原来喝茶不一定是传统的、呆板的,也可以是有趣的、多元的。
这种新老碰撞的新奇体验,无疑击中了文化自信下,大家乐见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生机的情绪,让“围炉煮茶”更能得到年轻人的情感认同。
如果单独把“围炉”这个概念拎出来,相信大多数人都不陌生。
你可能会联想到冬天里长辈早早生起的炭火盆,也可能会联想到童话故事里“壁炉火光”之类的场景描述,但总归离不开两个关键词:温暖和团聚。
而在炭火盆早就被空调和暖气片取代,围坐在一起取暖已经不太常见的当下,这两个关键词依然是“围炉煮茶”能够走红网络的密码。
一方面,它给大家提供了一种情感放松的体验。
不仅贴合人们在寒冷的天气中渴望得到温暖、治愈的情绪需求,而且这种体验足够低门槛。往太师椅上一坐,一边感受炭炉上滋滋作响的食物香气,一边感受火炉带来的温度慰藉,仪式感和松弛感呼之欲出。
在这一点上,“围炉煮茶”和之前的露营、徒步、钓鱼、飞盘等网红活动一样,扮演的角色都是提供一隅空间,帮助年轻人短暂地跳脱出原本焦虑的生活状态,有时间好好感受“理想中的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它满足了大家与朋友、家人社交的需求。
作为刷屏社交平台的网红打卡项目,围炉煮茶不仅出片率高,而且不少人晒出的照片中都少不了同行好友的身影。
换句话说,它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聚在一起的理由和形式。炭炉上的茶壶冒着热气,与好友闲坐的时光也自有一番趣味。
就像李雪琴在综艺里对朋友相聚吃蟹的感受:很多时候,大家更多需要的是一个由头,一个让好久不见的朋友能见上一面的理由。它可以是因为花开好了,因为月亮圆了,因为螃蟹好了,因为天气冷了......
从这一层面来看,万物皆可围炉,不管最终烤的是什么,聚会本身带给人内心的社交慰藉,足以营造出一个温暖的冬天。
相比于被产品本身的功能属性所吸引,新一代年轻消费群体更加看重产品在不同场景下所营造的情绪、氛围、生活方式,品牌之间的竞争已然从包装、口感等维度上升到场景的发掘。
就像在露营、飞盘、围炉煮茶接连走红的背后,是它们所代表的具体生活场景,击中了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向往。
用《场景革命》中的一句话说就是:“很多时候,人们喜欢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所处的场景,以及场景中自己浸润的情绪。”
特别是在当下充满不确定的大环境下,关注生活本身已经成为成本最小且能够让人们快乐起来的重要方式,这个时候,从治愈、暖心的美好生活场景中走出来的产品和品牌,更容易激起大众的情绪共鸣。
在迎接寒冬这件事上,去年火的是“热红酒”,今年出圈的是“围炉煮茶”,明年还会涌现什么新的打卡姿势,小编已经开始期待了。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