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配方奶粉,将成顶级乳企的猎场?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2-12-02


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细分市场,或许即将迎来一场大洗牌。

不仅是进入2022年之后,雅培、澳优淳璀、倍恩喜等国内外多个婴幼儿乳粉品牌,因被曝光不同程度的食品安全问题,引发了波及全行业的信任危机。更主要的,还是前不久市场监管总局修订发布的,被称作“史上最严监管新规”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22版)》。

在这一版细则中,监管部门针对上游供应链和生产环节,制定了43条极为严苛的标准。其中对行业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应具有“自建自控奶源基地”的规定。

几乎可以预见,乳制品企业对奶源的争夺将会更加激烈。然而近些年低温奶的火热,早已将上游奶源争夺战拉入白热化阶段,蒙牛、伊利、光明、新希望等一线乳企,更是将优质奶源基地都收入囊中。

于此时加入战场的婴幼儿配方乳企,尤其是之前忽视奶源建设的中小企业,又能如何作为?

一、一线企业抢占先机,上游奶源已被瓜分殆尽?

综合来看,自2017年,乳制品企业就开始了对上游奶源的争夺。

2017年1月,蒙牛乳业曾与现代牧业在港交所联合发布公告,声称蒙牛乳业拟以每股1.94港元的价格,收购16.7%的现代牧业股份。至7月28日,中国圣牧也发布公告称,蒙牛全资子附属公司以每股0.33港元的价格,行使对中国圣牧约11.97亿股的认股权。

到了2019年,蒙牛的老对手伊利也开始发力,通过优然牧业收购了新三板挂牌乳企赛科星58.36%的股权。同年7月,新希望乳业出资7.09亿元入股现代牧业,成为第二大股东。

随后的2020年,可谓是奶源争夺最激烈的一年。据不完全统计,4月份,明治中国斥资18.1亿元收购澳亚牧业25%的股份;7月份,蒙牛出资3.95亿元增持圣牧集团,成为第一大股东;8月份,新希望乳业斥资17.11亿元,收购了宁夏寰美乳业股权;9月份,飞鹤耗资26.4亿元,并购了位于东北地区的原生态牧业;10月份,恒天然中国将旗下两个牧场,分别出售给优然牧业和三元,共计约25亿元;12月份,伊利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金港控股,出资14.6亿元收购了中地乳业16.6%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

进入2021年后,或许是上游奶源、牧场等产业链资源已然“大局将定”,并购势头逐渐放缓,大部分乳制品企业开始着手加码自建农场。全年中,除了现代牧业分别在3月和7月以总计约43亿元的价格,先后收购富源牧业和中元牧业的大手笔之外,只剩下11月份,三元股份收购首农畜牧,以及光明乳业收购青岛小西牛生物乳业。

2022年大规模的奶源相关交易频率就更低,呈规模化的收购动作,也只有3月份优然牧业收购中地乳业27.16%的股权,以及2022年10月澳优收购荷兰羊奶酪公司Amalthea Group。从中不难推测出,牛乳相关产业链的上游奶源已经瓜分殆尽,后续进场的企业们可操作空间已经大幅减少,只能避开正面战场,将目光放到羊奶、驼奶等颇具潜力的细分市场。

同时,扩大奶源供应的主要方式,无外乎自建牧场和并购两种。在这场持续多年的奶源争夺过程中,也有不少乳制品企业从一开始就没有被行业浪潮所盲目裹挟,而是选择更耗费时间、精力和资金的自建牧场。

例如2008年和蒙牛分手的澳亚集团,至今已经拥有10座自建牧场,被视作国内牧场中排名前五的存在;被誉为国产之光的飞鹤,从2006年开始建设“万头牧场”,如今已积累至10座;旗下拥有22个牧场的光明乳业,在今年更是投资12.7亿元,在滁州建立生态智慧牧场。

诸如此类,经过近4年的并购和自建牧场积累,当前国内第一梯队的乳制品企业,已经基本实现了“奶源自由”。即便婴幼儿配方奶粉引发了波及全行业的大洗牌,对这些企业也难以造成太大影响。

真正需要担忧的,或许还是忽视奶源建设的中小企业,以及那些走轻资产路线,奶源原料并没有稳定供应渠道的网红品牌。

二、乳制品大洗牌在即,可持续发展和ESG异军突起

随着直播带货、微商推广等新营销模式的普及,从2020年至今,已经有太多新老企业成为网红品牌。

但是节奏太快,有时候并不意味着是件好事。

就像在产品营销和渠道创新走在网红品牌前列的认养一头牛,在为了IPO发布招股书后,3年花掉10亿元营销费用的数据,一度引发了“185亿估值全靠忽悠”的质疑。而且在今年年中,南方都市报也曾曝光,有消费者通过某电商平台购买的认养一头牛娟姗纯牛奶,出现了变质发臭的情况,其自建奶源的可靠性也遭到了大量质疑。

此外,是借助小红书对新疆牛奶的热捧,在2021年斥资900万元进行直播带货,一度追平蒙牛特仑苏销量的麦趣尔。却在今年6月被监管部门通报,从麦趣尔纯牛奶中检测出违规添加剂,随后不仅收到7315.1万元的罚单,2022年上半年财报中更是透露归属净利润暴跌了1700.99%,很可能再度被挂上ST的帽子。

综合现阶段主流的网红乳品,大都有着重营销、轻研发,以及奶源自给率低下的通病。大部分乳制品企业的奶源供应,依旧是通过第三方奶源基地购买原奶为主,通过合作社、牧民等零散渠道采购原奶为辅。

原本通过海外进口奶源也是一个稳定的供应渠道,但随着国内自建牧场的增多,根据2022年前三季度的海关数据,未经加工的大包奶粉的进口量同比减少了19.1%,已然降至85.9万吨。进口需求持续缩减,进口成本也随之提高,依靠海外进口已经得不偿失。

没有自建自控的奶源基地,生产运输环节的健康安全水平难以得到有效管控,除了增大了食品安全风险之外,在事故发生后也难以进行责任划分。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市场监管部门要发布史上最严的监管新规,来敦促婴幼儿配方奶粉,甚至整个乳制品行业,加强对自建奶源供应的重视。

根据中国奶业协会的统计,截至2021年底,十年跨度时间内,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增长幅度约为36.3%。而同时期内,我国规模以上乳制品企业的数量已经达到591家,与乳制品相关的企业更是超过了299万家。

基于此,2022年上半年乳制品行业平均营收同比增长10.21%,但利润却同比下降了0.14%。无论是企业生存空间持续遭到挤压,还是高端化增速下全维度的竞争加剧,都让乳制品企业陷入事倍功半的困境之中。

现阶段的乳企竞争,除了产品本身和渠道运营的较量,还增添了对上游奶源的品质需求。企业竞争的维度不断扩展,在产品竞争之余,当前主要的竞争方向,已经延伸到对牧场的争夺,以及优质奶牛数量的较量。

白热化的激烈竞争,推动着乳制品高端化趋向的加速。与之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ESG等环保概念,也在逐渐崭露头角,以高品质、高安全保障的特点,持续改变市场的观念。

例如刚刚在世界土壤日发布的《土壤白皮书》中,充当循环农业实践案例的朝日唯品,以及从2021年就开始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三农规划,扶持建设现代化牧场的伊利等企业,都在探索高端乳制品的未来可能。

与此同时,国内的ESG框架体系正在加速形成。2022年1月,上交所就已经要求科创板的科创50企业单独披露ESG的报告,此后数月中,多项监管政策和信息披露也在逐步完善。

就像是今年11月16日在新加坡召开的2022创新经济论坛中,高瓴资本的创始人张磊公开表明,新经济需要去投资更多“可再生基础设施”。同时,可持续性的 ESG 投资正在成为重要趋势,且能创造巨大价值。

基于此,无法在奶源争夺过程中跟上脚步的企业,或许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三、逃离婴幼儿市场,转型特医奶粉或成突围契机

不过实际来讲,可持续经济、循环农业等新模式,都离不开大量的时间、资金、技术等成本沉淀。

一线企业尚且有希望走通这一创新道路,但对中小企业而言,在政策和标准日趋严格的当下,可能并不足以支撑到转型成功的那天。仅是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在奶源几乎被瓜分殆尽的当下,优质的上游奶源依旧是非常稀缺的资源,未来的争夺只会更加激烈。

再加上自建奶源同样离不开资金和时间积累,想要在政策落地之前满足自建自控奶源的需求,对中小型企业而言同样是件困难的事情。

因此,我们可能会面临一个略显残酷的事实——能力不足者,离开婴幼儿细分市场,或许才是最佳选择。

毕竟除了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之外,成人奶粉、羊奶粉、驼奶粉等细分市场,同样具备着不小的市场潜力。其中,考虑到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线的相似性,转型特医食品,尤其是细分下的特配奶粉,或许是个值得考量的方向。

不管奶粉的营养如何充分、如何有利于健康,不同体质的婴幼儿和成年人,仍存在着喝不惯、不吸收等情况。更换多个品牌的奶粉也是常见情况,特别是部分群体还存在乳糖不耐受、乳蛋白过敏等先天问题,特配奶粉在当前就有着不小的市场需求。

据智研咨询整理的数据,在2013年,全球范围内的特医食品市场规模就已经达到了91.1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658.87亿元。到了2020年,全球市场规模133.7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966.77亿元。

而中国在2016年颁布《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后,才让特医食品摆脱药品类目,正式加入食品属性,并开启了生产及市场准入。随后四年的政策持续开放以及相关技术的革新,使得特医食品的市场规模从25.9亿元增长至49.3亿元,年增长幅度超过了20%,并且在2020年首次反超进口产品的规模。

但是在奶粉品类中,进口特配奶粉仍然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而且国内企业已经通过注册的配方仅有80多个,整体来看特配奶粉的行业资源依旧处于极度稀缺状态。再加上2019年之前,大部分品牌对于特配奶粉都缺乏重视,直到圣元专门为特配奶粉成立了圣桐特医事业部,才真正令特配奶粉成为独立品类。

这也代表着,中国的特配奶粉市场,真正起步时间只有不到4年。赛道年轻、竞争相对较小、市场前景远大,特医食品的蓝海市场下,特配奶粉市场的红利期甚至才刚刚开始。

尽管由于自身存在医疗特性,特医奶粉仍存在着不小的准入门槛,中国特医食品产短时间内也难以在海外品牌的围堵下打开市场,但相较于自建自控奶源,或许具备可行性一些。

当前,中国特配奶粉市场虽然发展时间较短,但是也汇集了飞鹤、贝因美、圣元、雅培、美赞臣、达能等国内外一线大中型品牌。部分中小企业,例如正在冲刺IPO的宜品乳业,也在积极拓展特医奶粉的市场可能。

不管怎样,老话总是说“树挪死,人挪活”。如果婴幼儿配方奶粉将成为顶级企业才能准入的战场,避其锋芒,或许才是明智之举。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