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备忘录1:关注那些不变的价值
前几天,有个新闻引起大家的关注。浙江政府带队,组织“千团万企”包机出海抢订单了。三年的疫情影响,让很多企业的日子更难过了,而今疫情大幅好转下再度放开,经济建设迫在眉睫。
对于企业而言,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就是:如何保障商业生意的不断增长?
说到这个问题,大家经常会看到一些所谓的解决办法:
我们要持续优化人货场要素,加大数据赋能,挖掘新人群、占领新市场,优化供应链,创新产品研发,抓住内容直播红利,品效销协同,提升经营效率...
或者,类似这样的:
我们应该“利用大数据,打通全域流量,实现从公域到私域的整合,同时激活品牌的动能和势能,形成全链路,利用虚拟人,NFT等工具,进而完成从物理空间到元宇宙的全覆盖”。
我们变得很焦虑,认为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不断涌现的新媒体、新渠道、新趋势、新理念、新玩法、新名词....让人应接不暇,觉得生意真的越来越难做了。
但是,商业真的变复杂了吗?
亚马逊的贝索斯这么多年来一直强调:驾驭变化的能力,并不取决于预测变化的能力。只有知道什么是始终不变的,才能在真的变化来的时候能真正的驾驭变化。
表达的意思就是:探寻那些不变量的重要程度要远远大于盯着那些变量。
所以,当我们回归商业,看看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不变量,也许对生意增长有些新的思考。
商业,源于原始社会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当商业走进现代社会,有了不同的定义。
菲利普·科特勒(现代营销学之父)认为,商业是“人类通过交换过程满足需要和需求的活动”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杰罗姆.麦卡锡(4P理论的创始人)认为,商业是"通过预测顾客或客户需求,并引导满足需求的商品和服务从生产者流向顾客或客户,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各种活动”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于2005年提出一种的商业定义: "商业是一种组织职能,以及用于为顾客创造、沟通和传递价值,并以有利于组织及股东的方式管理顾客关系的一系列过程"
不管商业被赋予何种定义,商业环境出现多么复杂的变化。
但是商业的本质永远都是基于人们对价值认识的等价交换。
如何理解价值
明明我们苦心研发的产品有了很好的创新突破,质量功效都比竞争对手的产品优秀不少,为什么消费者还是不买单?
为什么同样的产品,我们的价格已经比竞争对手的低很多了,消费者还是不买单?
为什么同样做明星代言、小红书种草、网红带货,别人家的产品销量都蹭蹭上涨,我们的收效甚微?
因为促使消费者买单的,从来都不是产品创新、不是低价促销、也不是新媒体的应用。
而是对价值的认知,对价值认知的核心又体现在:是否能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真的能为用户提供价值。
贝索斯在其《长期主义》一书中,也曾多次提到了用户价值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打从成立伊始,我们的重点就是为用户提供令人无法抗拒的价值。”
“我们力图打造全球最以用户为中心的公司。用户是敏锐而明智的……这些都是不言自明的公理……但是,操劳之人永无宁日。我时常提醒我们的员工要心怀危机感,每天早上都要战战兢兢地醒来,不是惧怕我们的竞争对手,而是敬畏我们的用户。”
“公司的核心在于对用户痴迷,而不是对竞争对手痴迷。专注于用户的好处是用户永远不会满意。他们总想得到更多,因此也会带动你前进。然而,对于痴迷于竞争者的公司而言,如果你是领导者,在环顾四周时看到所有人都在你身后跑,那你或许就会把脚步放慢一点了。”
专注用户理解,不断为用户提供价值,满足用户需求,是企业唯一的护城河!
任何我们所熟知的消费企业,成功的因素一定来自于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洞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尽管是同样的产品、同样的打法,别人却能让消费者买单,根源就在于对用户价值的理解不同。
找到精准的用户价值洞察,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做出成功的消费品企业,不需要外在的红利,用最传统的渠道,无论线上线下切入;用最主流的打法,无论高举高打还是单点突破;都可能成功。而没有精准的用户价值洞察,靠红利催出来的销量没有任何意义。
如何理解交换
交换,就是用户消费决策的过程。
商业是逐利的,作为企业而言,一定是希望用户在面对众多产品时,选择自己的产品,并情愿为之付出更多金钱,从而让企业获得更多利润。
但是众所周知,消费决策又不是一个理性的行为,所以要促成一个用户的消费行为的发生,最关键的是影响用户的消费决策。
因此一个消费企业的大部分努力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投入更多的研发;做出更有美感的设计,找明星代言,投放大量广告,找KOL种草,找专家评测,全渠道铺货,降价促销,提供更好的服务,等等。几乎你能想到的所有策略都是为了影响用户的消费决策的。但是在所有影响消费决策的因素中,起到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可口可乐公司的理念就是:“品牌是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其第二任董事长伍德鲁夫早就说出了令人深思的经典名言:“如果我的工厂被大火烧毁,如果遭遇世界金融风暴,只要有可口可乐的品牌,第二天我又将重新站起。”
20世纪90年代,乔布斯到索尼公司向盛田昭夫请教管理之道。可是,盛田昭夫自己认为一生最值得肯定的,却是早年他对自创品牌的死心塌地。他晚年说其职业生涯中所做的最好的商业决定,就是早年进入美国时拒绝做宝路华品牌的贴牌供应商,选择自创品牌。
毫无疑问,就是品牌。 和品牌相比,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力都极其有限。
因为,品牌带来的是用户消费决策中的主动选择,是不需要被push的自发选择,是不需要思考的放心选择:而不是网红种草推荐,不是专家评测背书,不是极致性价比的比较,不是全网最低价的诱惑,不是限时抢购的紧迫感带来的冲动。
品牌,是降低用户决策成本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企业唯一的核心竞争力!
可是,在品牌诱人的光环背后,却充满着追求品牌之路的艰辛和风险,追求品牌就要有勇气面对品牌陷阱。
所谓品牌陷阱,主要指在不成熟的市场中,“穿鞋的怕光脚的”,浑水摸鱼可以赚到快钱,真品牌反而无可奈何。急功近利者的逻辑是:短期主义甜头多、风险小,何必走建立品牌这条投入大、见效慢、吃力又不讨好的路呢?一旦这种逻辑成为通行的“货币”,真正的品牌之路就希望渺茫了。
在品牌旗开得胜的时代,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商几乎无不标榜自己是品牌主义的奉行者和信徒。可是,正如《西游记》中有真假猴王和《水浒传》里有真假李逵,品牌实践中也有“真和假”,从根本上区分真假的试金石,在于你奉行长期主义还是短期主义:是做销量还是做品牌?是卖货第一还是品牌第一?是以假充真还是真材实料?是一诺千金还是忽悠欺骗?是热衷于一时的“爆品”,还是扎根长远的品牌?
以上,就是保障商业生意的不断增长的两个核心要素:同时具备“精准的用户价值理解”+“优秀的品牌能力”。
—— To be continued.
后记:“新商业”时代,带给我们最大的误区,就是过于关注所谓的新趋势、新方法论,而忽略了真正能带来生意增长的核心,也就是“用户价值”、“品牌能力”。对于广告人而言,相比于理解各种新营销打法,关注这些不变的本质,对自身的成长也更为重要。
最后,附上本文的参考和引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行业观察/《新消费的『病』到底处在哪》发表一年后》by人本商业评论
《新消费的『病』到底处在哪》by 人本商业评论
《品牌思想简史》by 卢泰宏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