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赛道中的昇腾AI:在深圳龙岗勾勒新图景
2022年的行业盘点,智慧城市注定是不可或缺的章节。
如果说智慧城市的“上半场”是从1到N,衍生出了一个个智慧化应用,赋予了城市新的生机与活力。经过长达三年的疫情洗礼,以及高质量增长的新趋势下,智慧城市已然迈入从N到1的“下半场”,由原先细分场景的智能化探索,进入到AI、大数据、云计算、5G等前沿技术赋能的统一化管理。
只是从概念层面讨论的话,两个“半场”的说法多半会让人百思不解,寻找一两个有标杆价值的案例,可以说是理解智慧城市新内涵的不二法门。
比如入选人民网《数造新实体——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案例研究》蓝皮书的深圳市龙岗区,在昇腾AI等企业的赋能下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打造了“城市智能中枢”,通过人工智能算力和应用的共建、共享、共用,让外界看到了智慧城市的新潮向。
01 数治到智治的演变
根据中国智慧城市委员会公布的预测数据:到2022年前后,我国智慧城市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5万亿元。
看似惊人的数字背后,离不开智慧城市概念的蜕变:不再是城市治理的电子化、信息化、数字化转型,AI、大数据、5G、区块链等新技术的交叉融合,正在不断拓宽“智慧城市”的讨论范围,“智治”逐渐成为新的思路。
这也是龙岗“城市智能中枢”释放的第一个信号。
早在2019年的时候,深圳市龙岗区就与华为、云天励飞等伙伴达成合作,基于昇腾AI打造了人工智能融合赋能平台,也就是后来的“城市智能中枢”。有别于打造“大数据平台”的主流路线,昇腾AI采取了“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服务”的建设理念,提供数据采集、算法标注、模型训练、推理应用、算法共享在内的一体化服务。
回到当时的语境里,数据孤岛、数据烟囱等现象还是智慧城市的核心焦点,智慧城市的重心普遍在于数据打通,利用数据的互通互联解决问题,却习惯性忽略了一个先天不足:城市里的场景需求多且跨度大,倘若缺少基础的AI能力,业务需求响应会非常慢,而且算法精度难以持续迭代,往往会出现算法“上线”即“落后”的局面。
为了在深圳市龙岗区避免类似的问题,昇腾AI的解法可以归结为三点:
一是聚焦基础,打造了从AI芯片、芯片使能、AI框架等根技术,到应用使能、开发平台等上层应用的基础软硬件,弥补了AI基础设施的短板;
二是开放平台,龙岗“城市智能中枢”提供了标准化接口,可实现快速算力适配,使能城运中台、应急管理、智能办事大厅等全场景城市AI业务;
三是携手伙伴,昇腾AI专注于基础设施,由合作伙伴提供视觉、OCR、自然语言理解等算法,灵活应对校园管理、视频安全、智慧小区等长尾诉求,以及城管、交通、应急、市监等城市核心场景。
结果印证了昇腾AI的正确性。
通过对重点路口进行摄像头巡检,仅用了三个星期的时间,龙岗区的电动车头盔佩戴率从此前的79.07%上升到了92.38%;针对餐饮后厨卫生管理问题难发现、难管理等问题, 龙岗区通过平台智能算法实现了24小时监控;在智慧水务方面,龙岗区对易涝点进行积水检测,实时分析全区积水情况,并向主管部门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有效减少了事故灾害的发生……
正是人工智能在城市大街小巷的落地应用,昇腾AI为城市治理的效能提升不断注入“新动能”,让龙岗区变得越来越宜居。
02 赋能产业的新链路
“安居”是智慧城市的第一要义,但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新要求下,“乐业”同样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要一环。
毕竟城市经济的主脉络不断从工业经济进入到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出现了工业数字化、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工厂等新名词。智慧城市的使命不再局限于治理,已然上升到了产业转型、产业促进的高度。
作为智慧城市风向标的深圳市龙岗区,显然洞察到了智慧城市的价值所在,确切地说体现在两个务实的动作上。
第一个是“数据+算力+平台”一体化服务。不少人工智能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数据匮乏、算法训练成本高、迭代周期长、缺乏工具化平台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和成长空间。
龙岗区将人工智能的相关资源通过“城市智能中枢”开放给辖区内的AI初创企业,让企业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利用海量城市数据与真实应用场景,持续驱动算法模型的研发迭代,既帮助龙岗区解决了算法“上线”即“落后”的弊病,同时加速了辖区内初创企业的实战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第二个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昇腾AI为龙岗“城市智能中枢”提供了标准化接口,让龙岗区有机会利用海量的政府数据,与科研机构、院校、企业等在科研攻关、创新创业方面相互成就。
比如深圳市龙岗区分别与鹏城实验室、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区产服集团及深圳云天励飞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城市量化管理研究中心、“政、产、研”大数据开放利用联合实验室,针对智慧治理、智慧警务、城市量化指标梳理、政务服务“知识图谱”等进行了一系列合作。
一个直接的例子就是龙岗区在大运AI小镇建设封闭式的“算法训练基地”,通过龙岗“智能城市中枢”与“算法训练基地”光缆直通、数据互联,在专属环境、数据脱敏等防护前提下,先后孵化出了智慧后厨、智慧小区等20多种算法,平均准确度从刚上线时的50%提升到90%以上,比企业以往的算法训练周期压缩了80%。
打一个比方的话,“城市智能中枢”不单单是打通数据与业务的桥梁,某种程度上也是城市产业转型的“智慧之源”,充沛的算力并非是少数大企业的专属,科研院校、初创企业也可以利用“城市智能中枢”拉近和算力的距离,进而在人工智能的产业新赛道上占据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智慧城市的建设显然不是单方面的政府行为,其实也是赋能产业升级的新链路,为产业向上打开了新窗口。
03 可复制的“龙岗模式”
把时间拨回到2012年,住建部在当年11月22日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鼓励申报智慧城市试点,旨在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探索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之路。
截止到2022年,智慧城市的十年探索酝酿出了诸多样板,可回顾智慧城市试点的初衷,比“样板”更有价值的或许是可复制性。然而不同城市的文化不同、习俗各异,形成了千城千面的特点,一些城市摸索出的转型经验,已经探明的智慧化转型方向,能否在其他城市进行复制,很长时间内都是个未知数。
选择昇腾AI与深圳市龙岗区作为案例的原因恰在于此。
先从城市禀赋来看,深圳市龙岗区是客家人的聚集地,外来人口占比近七成,也是改革开放中崛起最迅速的城市之一,城市治理的挑战一点儿都不比别的城市少,产业转型、长效运营的经验比大多数城市丰富。
以往谈及智慧城市的“模范生”时,远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新加坡等城市,经常被视为学习的对象,因为这些城市在顶层设计上相对有借鉴性。可当智慧城市进入到下半场、进入到深水区,需要的其实是可以直接抄的答案,深圳市龙岗区等在实战中脱颖而出的标杆,注定是绕不过的学习对象。
何况昇腾AI早已将“龙岗经验”凝结成了“龙岗模式”,沉淀出了“一平台、两开放、三赋能”的智慧城市方法论。
其中的“一平台”就是“城市智能中枢”,可以理解为城市的智能化底座,补齐了算力、算法、数据等基础设施的短板。有了智慧化的“土壤”后,就可以因地制宜地打造智慧化应用,并结合当地的产业需求进行智能化升级。
“两开放”代表的是政府数据的全面开放和AI算力资源的普惠开放,前者全面汇聚业务数据、空间地理信息、物联网及视频数据、影像数据等,让“躺”着的数据按需利用;后者提供推理及训练算力资源,满足当地企业刚需。
“三赋能”即赋能城市治理、赋能产业汇聚、赋能行业升级,就像在龙岗区正在进行的,“城市智能中枢”在疫情防控、交警、城管等领域大规模应用,形成了“政、产、学、研、应用、生态”六位一体的产业汇聚,专门打造大运AI小镇“筑巢引凤”。
至少就目前来看,国内的智慧城市建设开始结束多元试错的探索期,“下半场”将是智慧化升级的“竞速赛”,能否赶上智慧城市的浪潮,关系的不仅仅是城市治理的成败,还有城市的产业站位,甚至会影响下一个十年的经济底色。做一个预测的话,“龙岗模式”终将会被复制到一个又一个城市。
04 写在最后
城市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治理变革史、技术发展史、产业变迁史。
在人工智能主导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城市将不可避免地被人工智能所影响。也许在短短几年后,城市环境将越来越文明、城市交通将越来越通畅、城市监管将越来越完善、治理体系将越来越高效……而现在正是为城市“筑基”的时候,补齐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短板,已经是一种现在进行时。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