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双十一”:品牌让粉丝剁手的8个小策略
如今,“双十一”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消费文化,并深度影响了国人的购物习惯。每年各大品牌都会借助这一宏大盛事进行宣传,人们的钱袋子也仿佛伴随节日的临近而“蠢蠢欲动”。
下面,为您解读各类品牌让粉丝剁手的8个小策略:
1、节日借势营销 聚焦单身人群需求
“双十一”起源于“光棍节”,起初是一种单身青年的自娱自乐节日,之后在阿里系电商平台的推动下,才慢慢发展为今天的国民购物狂欢节。
如今,伴随着单身人口和独居人口的增加,“一人居、一人食、一人游和一人嗨”的市场也在日益崛起,这些新经济业态从生活和心理上满足了单身人群各方面的需求。
平台热销的迷你小家电
在“双十一”节日背景下,对于一些为单身人群设计的品类和品牌,比如某平台热销的迷你电饭锅、迷你加湿器等小家电等,可锚定单身消费群体,通过借势营销、产品组合推荐等形式,让粉丝们主动“剁手”。
2、预售盲盒化 消费需要“朦胧美”
在一个不确定性大于确定性的时代,“万物皆可盲盒”,年轻人也越来越接受这一全新消费方式。
最近几年,汽车圈也流行“预售盲盒化”,即“盲订”。“盲订”是指在车辆没有公布售价时,消费者仅凭车企提前公布的部分产品信息就交付订金的预售方式。
今年9月启动“盲订”的五菱星驰
通过“盲订”,品牌方可提前在社交媒体造势,让更多的消费者来关注这款车型,为“双十一”大促做预热准备;同时,还能帮助品牌方在新车上市前进行摸底调研,根据产品受欢迎度及时调整营销策略乃至产品策略;此外,对于一些新造车势力来说,“盲订”能回笼资金,增加营销信心,减轻前期的供应链成本压力。
同样的套路也在OTA平台有广泛应用,比如机票盲盒、酒店盲盒等。通过设置模糊的旅游线路和住宿套餐,激发一些喜欢冒险的用户好奇心。比如,66元抽取一张从出发地飞至陌生地点的机票,不仅增加了旅程“说走就走”的趣味性,也用低成本撬动了用户活跃度,并解决了难售出的线路库存。
3、社交媒体抛悬念 攒高网友期待值
DTC品牌想要在渠道侧突出重围,离不开对社交媒体的熟练运用,这点在工业复杂度较高的智能数码品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线下销售网点匮乏时,品牌方更需要采用“抛悬念”的方式充分调动网友积极性,加强“双十一”促销活动前的粉丝参与感,实现线下活动到访量与线上直播浏览量双提升的效果。
锤子科技新品发布会海报(2017年双十一)
把悬念造势玩到极致的是曾风靡一时的锤子科技。通过极简红设计创造“视觉锤”,通过抛出冷知识疑问句式创造“语言钉”。两者组合起来进行传播,在每场发布会前进行反复运用,形成了消费者对品牌的“洗脑式”认知。利用“悬念内容”能激发用户对品牌的想象与期待,比直接给一个既定形象带来的记忆更强烈。
4、主播明星化 带动粉丝跟风消费
近年来,伴随短视频平台崛起,直播营销成为品牌商青睐的新营销形式,无论是快消还是汽车品牌,都将直播营销作为品牌造势的重要环节。
汽车品牌联合明星做专场直播
无论直播最终是否对销量有拉动作用,品牌方只要让明星参与直播间“带货”,就能发挥名人效应,在活动来临之际,提前制造热搜话题,提高品牌或单品关注度。相比传统高高在上的艺人代言,直播拉进了明星和用户的心理距离,让消费体验得到升级。
5、商品差异化 满足不同直播观众需求
一个完善的直播间会按照不同观众需求,设置不同类型的差异化商品。一种有效的划分方式是:将直播间销售的所有商品按照“金额占比”与“数量占比”维度划分在四个象限中,形成四种类型:
(1)第一象限是数量多且价格较高的“主力款”,是直播间的核心生意支柱,承担了绝大部分销量;
(2)第二象限是数量多但便宜的“引流款”,主要用途是为直播间吸引人气,有效拉动单场观看量;
(3)第三象限是数量少且便宜的“潜力款”,它们通常不是受欢迎的产品,但能丰富用户的选择,起到调节气氛或活动赠礼的功能;
(4)第四象限是昂贵且数量少的“利润款”,借助它们能提升客单价和毛利润,从而带动整体收入提升。
6、不到时间不给抢 上演“饥饿”游戏
饥饿营销也成为“双十一”各大品牌商的标配动作,很多稀缺爆品在白天吊足了消费者的胃口,然后选择11月10日晚上8点甚至午夜0点开放抢购入口。为什么一定要让人们晚上定点抢购呢?
首先是客观原因,由于白天人们的工作活动等因素,无法统一大家的购买时间,放在晚8点之后有利于提升广告触达效率;
其次是为了营造节日仪式感,当然也是在制造竞技趣味性。就像打游戏一样,HARD模式最有挑战性,品牌方可以利用人的好胜心制造紧张氛围,将商品关注度推至最高点。
更绝的策略是让用户一直抢不到,利用其“过度代偿”心态,促使其下单其他非抢购型商品,潜移默化地引导消费。
此外,人的大脑在午夜时处于疲惫状态,理性思考能力也相应减弱,更容易产生冲动消费,从而有利于品牌商和平台方拉动整体GMV。
7、补贴卡券复杂化 需求细分策略促销量
如果说前面的所有营销策略都是“隔靴搔痒”,那么补贴卡券就是“直击痛点”。虽然这种营销方式简单粗暴,但对大部分价格敏感人群来说很有效果,也对销量实际转化起到关键作用。
每年“双十一”都会有各种眼花缭乱的卡券对用户进行“轮番轰炸”,但总结下来其实大致就三种类型:平台补贴、商家补贴和品类补贴。
平台补贴是电商平台为了实现用户促活和GMV增长目标的手段,包括:全场满减、跨品类/跨店满减、平台游戏礼券等常见补贴活动。哪家优惠力度越大,用户就愿意去哪个平台消费,核心是为了刺激消费需求模糊或喜欢从众消费的人群。
同期衍生的各类领券攻略
商家补贴是某个品牌为了留住用户的营销手段,包括全店折扣、店铺消费满减等等,店铺优惠力度越大,用户就愿意去哪个店铺消费,满足的是品牌路人粉或忠实粉丝需求。
品类补贴则相对更垂直一些,针对某一特定品类进行消费补贴,比如零食,母婴,图书等等,核心是为了满足消费需求明确但对品牌不敏感的人群需求。
所以,品牌方应当充分了解平台补贴规则,并将用户需求进行细分,这样能让营销策略更有针对性。而反过来,当用户消费时所有需求都被满足时,其得到的补贴力度也最大,其下单转化率就越高。
8、占完便宜还想占 玩好私域提升复购
最高级的套路莫过于让人“占完便宜还想占”,品牌方想要留住用户靠的也不只是一次活动。如何将一个“双十一”路人粉或首购用户转化成品牌忠实粉丝,是当下所有商家都在铆足劲儿做的事情,最典型的就是私域运营。
以阿芙AFU品牌为例,借助“双十一”顺势推出十周年珍藏版香水,喊出“只送不卖”口号,在营销策略上也是心机满满:消费者想获得香水需参与两步活动,第一步是9-10月期间任意下单获得赠品资格,吊足消费者胃口;第二步是在“双十一”活动期间再下一单才能真正获赠香水。
阿芙AFU的“双十一”营销活动
看似一个简单的活动,不仅将用户转化为品牌的微信商城会员(私域用户),同时也完成了“双十一”的预热和促活,更增加了单个用户的复购率,尤其对于一些不清楚活动规则的用户,首单的销售转化成本几乎为零,可谓“一箭多雕”。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