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招聘方式是踩雷还是中奖...
招聘营销,真的不能"我要我觉得"
在刚刚过去"开工大吉"的一周,连续直踩7天的班,打工人的状态逐渐被拉回来,尤其是各位Recruiter们,"金三银三"招聘季已迫在眉睫,整活的时候也到了。
双向选择的时代,各企业的招聘方式已经向营销手段靠拢,再也不是一句"招兵买马"、"广纳贤才"做海报开头就能吸引人。
只是,花式招聘不等于成功招聘。有些招聘方式,纯粹只是HR自嗨,求职者并不感冒,而有些招聘方式,看起来朴实无华,但悄悄地走进了候选人的心。
今天,小编就整理了一份招聘方式红黑榜,希望自己的拙见,可以帮助忙碌的Recruiter们分清楚哪些方式是自以为是的"雷",哪些是有观众共鸣的"奖"。
- 黑榜 -
本期黑榜,黑的原因主要就一条:自以为是。招聘者自己觉得费了心思,走了不同寻常的路线,以此博得求职者的关注,并且找到适合的人才,殊不知这些行为,不是尴尬,就是令人放反感,反作用力比正能量更强。
01
黑榜指数:????
自以为信息丰满,实则尴尬沉闷的招聘视频
某年校招,深圳一家大型通信类企业发布了一条长达10分钟的招聘微电影,剧情大致是:一群准毕业生聚在一起聊天时,提及了公司面向学生的比赛,无意中引起了其中一位同学的兴趣,同学最终凭借自己的实力赢得了公司的offer,并为公司的技术领域作出贡献。
随着情节的推动,公司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主营业务、办公环境、社会责任的信息都直白地嵌入其中,内容非常饱满。可从看官们的评论来看,大家似乎不那么买账。
。
反复看过几次后,小编作为一个乙方打工人,仿佛在视频中看到甲方爸爸向视频供应商下达的需求:要有生动情节、要突出企业优点、要不着痕迹展示企业实力、要投入职业晋升的前景。
仅看内容的衔接和情节推动,小编个人认为,编剧和剪辑已经尽力了。但作为观众,小编和网友们一样,有种说不出的尴尬:披着学生互生情愫的外衣,实则谈公司的卓越成就,套娃式的手法简单粗暴,如果是快进只看CP情节,观众看不到感情线的高潮,只看公司介绍,内容又比较沉闷。耐住性子看完10分钟,一箩筐的信息填满了脑子,却没有一个勾起人求职的兴趣,最终也不过是招聘者自我感动罢了。
02
黑榜指数:????????
自以为另类新颖,实则处处是雷的岗位条件
武汉一家全国连锁搬家公司在毕业生双选会时,招聘条件令不少求职者震惊。
对男性求职者,要求声音洪亮、双眼有神、握手有力、追过女孩、打过群架、背过黑锅;对女性求职者,要求三年内不当妈,每月一次存款盘点,多进少出;天天打扮一新,花枝招展。
招聘内容被当年的新闻媒体评论为"最雷"海报,当时企业方也派出代表解释岗位条件背后的用意,比如"背过黑锅"是希望候选人可以担当得起责任。可小编想问一句,直说"有担当"难道不会让人更直观清晰地了解到招聘用意,快速匹配吗?
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招聘诉求,出发点没有问题,但也要考虑到招聘的目的,如果只是达到了吸睛效果,却无法从中找到合适人选,甚至引人非议,企业既招不到人还声誉受到影响,那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03
黑榜指数:????????????
自以为有个性,实则庸俗的招聘画面
某地产公司的分部在一次常规招聘中,用一张衣着暴露的女子作为海报主画面,并配上"与美女共事"等字样。
海报在网上流传后,引起了网友们议论纷纷。经媒体调查后确定,海报属于企业分部一名员工个人所为,并非由企业官方层面发布。
虽如此,公司品牌造成的损害已经无法挽回,网友也不会因为这个澄清而表示"原谅"。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是企业的名片,是企业的代言人。员工为了招聘员工而作出的"奇思妙想",即便没有经过企业层面发布,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
退一万步来说,海报也侧写出招聘者对待员工的价值观,"与美女共事",衣着暴露的审美到底是小范围内形成的风气,还是上升到整体的企业文化调性,作为局外人的求职者很难判断,未免踩雷就只好放弃。
其实这类海报不在少数,为了博取求职者的眼球,招聘官会剑走偏锋,采用一些有倾向性的图片,再配以含糊的标语。这样的海报看起来确实与众不同,招聘者也会自以为有个性,实则容易惹人反感。
- 红榜 -
以黑榜为参照物,小编整理出3个观众体验感较好的营销方式,体验是一个相当主观的感受,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小编试图从理性的角度去看营销方式的可取之处,仅供参考。
01
红榜指数:????????????
只字不提招聘,处处都在吸引人
前年,广州一家外资消费品公司发布了一条宣传视频,视频中,公司把多年前的简历寄回给老员工,并希望他们在简历的背面写上祝福语。这群员工里,有人已经离职多年另谋高就,甚至已经是大品牌的创始人,也有人是从管培生一路走到公司高层,仍然坚守岗位。
4分钟的短片只字不提招聘需求和公司成就,甚至连招聘宣传语都没有露出,内容框架非常简单:寄送简历-写上祝福语-念出祝福语。祝福语基本是员工对公司的真实感受,或回忆,或打call,或鼓励。
影片最终获得了灵眸大赏:年度十大品牌案例&最佳视频营销案例金奖。相比于绞尽脑汁黄婆卖瓜,影片从真实感受出发,不经意间透露出了公司的几个动人之处——
寄简历发起人是公司任职14年的老员工,从管培生走到总经理,可见公司在留住人才方面上相关体系;简历信息又来自不同名校的高材生,间接说明公司是人才云集的地方;离职员工是知名品牌高光乃至创始人,既证明公司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还对离职员工有持续的关怀;产生第一对父子员工,意味着公司已经在中国深耕多年,有一定的发展历程。
影片以祝福为主线,内容简单直白,以情出发,其余公司的信息散落在画面的不同角落,让观众自行感知,既避免了累赘,又能静水流深。
02
红榜指数:????????
边玩边面试,应聘不上也乐一把
株洲一家民办幼儿园在招聘幼教老师时,应聘者全部变成了"小孩子",面试流程全在玩。
应聘者踏入幼儿园那刻起,面试就开始了,对暗号、集卡、星光大道上才艺表演,"孩子们"可以唱歌、跳舞、弹琴、绘画,招聘现场仿佛被变成了一场文艺汇演。就连团队合作的项目,也是幼儿园孩子平时玩的小工具。
有童心是成为一名幼师的基础条件,但这个软性条件在常规的面试问答里很难体现,或者辨别真假。幼儿园把面试变成游戏,把求职者当成孩子,这个过程除了可以实测求职者的技能水平,也能在行为举止里看到对方的软技能,比如耐心、爱心、童心等等,也能窥见求职者未来在岗试的状态,彼此都能提前深入了解。
小编觉得,就算求职者最后没有应聘成功,但至少玩了一把,认识一些新朋友,也算得上是愉快的体验。
03
红榜指数:????
把实际需求直接画出来
厦门有一家科技公司,其主营业务是打造设计网站平台,利用这个特长,公司在招聘技能岗位时,直接画里出来。
招聘程序员,画上了格子衬衫,画出了大家心目中对程序员的印象;招聘新媒体运营,画上了一只猫(据小编不完全统计,很多运营岗打工人,家里都有一只猫);招聘文案策划时,直接来一句:甲方爸爸永远是对的,我还能改,直中打工人红心。
招聘标题部分,想咸鱼翻身?一战成名?前途无量?表述不同,但都直接指向一个目标:想求发展,就来应聘,旁边直接付上岗位称、月薪和基础要求,直截了当。相比于画出来的职员,小编个人认为招聘标题稍显逊色,不过至少比黑榜中"要背黑锅"之类的条件,要正向得多。
有人说,无论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招聘营销手段最终都是服务于招聘本身,就算有争议,只要能找到人,招聘者就觉得无所谓。
其实,招聘是企业与人才链接都前置端口,招聘营销手段不仅服务与招聘,还会成为企业雇主品牌都宣传出口,求职者的体验和招聘成功率同样重要。
企业在设计营销手段时,千万不能霸总附体,"我要我觉得",要求职者觉得好,才是真的好。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图片版权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章属作者观点。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