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颜悦色,涉嫌排队营销的套路升级版来了
流量,既是机会也是风险。
对于新式茶饮品牌,通过炒作引来的一些流量,不见得能让用户对产品本身感兴趣,也未必会有忠诚度,长期之下对品牌的生命力也是一种反噬。
茶颜悦色近日的“罚站式”取餐冲上热搜,忽视消费体验的品牌行为被不少人所诟病,也有网友怀疑此举有“想营造出生意火爆的感觉”。
茶颜悦色“罚站式”取餐引吐槽
用户消费体验大打折扣
和市面上常规的互联网排号不同,茶颜悦色点单后被要求不能离开,必须在现场按顺序排队取餐,一旦离开队伍就要重新排队
2月9日,茶颜悦色官方微博发文致歉称,这只是内测新的点单取杯方案,目前已经恢复至之前的点单取餐方式。但这一方式在部分门店上依然存在。
类似于麦当劳、肯德基,门店所使用的基本是互联网叫号模式,手机点餐后给到一串号码,随后自己可以找个位置休息,等待大屏显示自己单号时再起身取餐。
互联网+服务普及之后,还有不少商家提供“等位提醒”,以便顾客可以充分便利地利用自己的时间,体现了对消费者的体贴和尊重,等餐的这段时间中可以自行安排。
而茶颜悦色作为小有名气的网红店,居然独辟蹊径,放着原来好好的“叫号”系统不用,非要顾客原地“罚站式”取餐,为了喝几杯奶茶,店内有位置不能坐,想上厕所也不敢走,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把顾客的时间浪费了。
有网友表示“没人排队,怎么显得它很火呢”、“长沙几乎每家都这样呢,前两天才去”、“罚站才能喝奶茶”,也有网友提出产品优化意见“别再强行搞什么茶冻了,不就是只想给半杯奶茶嘛?”
表面上是为了让消费者品尝到奶茶更好的口感,但却忽视了消费者关注的消费体验,罚站式的、长时间的排队,给消费者带来的是身心压力,在消费体验上大打折扣。
排长队
也可能是营销套路
其实在茶颜悦色的致歉中,也可以看见些许“茶”的风格,原句提及:这次调整的想法源于春节期间门店涌入极大流量,特别是里三层外三层的无序取杯导致作品呈现和口感的速降,也留下了大量顾客投诉和我们自己也看不下去的作品。
品牌在做危机公关时,留下真诚和实事求是的文字即可,没有必要借着危机公关的流量,试图着急地想要为品牌再次润色一番。
就如致歉中的“作品”一词,所谓作品,更多是应用于文学、艺术、科学领域内,而奶茶顶多算产品,之所以茶颜悦色以“作品”称之,本质是为了去映射品牌的悉心程度。
借着危机公关的流量去烘托品牌,反而更容易让用户产生抵触心理,这里面看到的不一定是真诚,可能留下的是品牌傲慢的形象。
在没有大众点评的年代,门店排队人的数量,侧面印证的是这家店的受欢迎程度,想象一下,假设你走在路上,看到如此长队,你会不会好奇想去知道这是一家什么店呢?
新式茶饮跑马圈地的这几年,一旦被挂上了“老字号”、“限量”、“名人推荐”等标签,就会身价飙升、受人追捧。而排队所营造出的门庭若市,更容易让产品增加几分神秘气息。这也是为什么不少网红品牌能够迅速出圈的原因之一。
喜茶也曾被质疑过是否是炒作和饥饿营销,网络上还流传出喜茶雇人排队的传言。一时间,大家众说纷纭。有死忠粉为喜茶袒护的,也有“知情人士”爆料内幕的。
营销界并不存在一招鲜、吃遍天的方式,喜茶的先例可能让品牌有了更多的知名度,但倘若后来人再次复刻这一手法,那么带来的就不一定会是先前一样的效果。
B站之前的出圈经典案例——《后浪》,走起了和B站完全不同的非二次元风格,用演讲的形式充分调动起了用户情绪,加之以应景五四热点、品牌自身优质口碑加持等统筹配合下,瞬间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但后续的复刻版,如联想的《与世无争》、开课吧的《不做后浪做奔浪》,在传播上就没了B站的效果。二者在本质上殊途同归。
品牌做服务
以用户为中心
这其实并不是茶颜悦色第一次遇到危机公关,去年,在茶颜悦色的马克杯上,有这样一段广告词——来茶颜悦色的美女很多,如果你碰巧认识了一个,你可以小声告诉我们的小伙伴:我捡了一个篓子。这段文字被网友认为有物化女性、不尊重女性之嫌。
“捡篓子”就是占便宜,外地人不懂,长沙人都懂。但再仔细品品这段文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这是把邂逅美女形容成到茶颜悦色捡便宜,把女性当卖点,怎么解释都不妥。
不止如此,也有网友扒出茶包上印有“官人我要”的字样,茶颜悦色的原本目的可能是想扮演出幽默风趣的“老司机”形象,但这本质是一种低俗营销,通过打两性关系的擦边球去当做创意。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这并不会让人觉得品牌“幽默”,茶颜悦色的主营业务还是卖奶茶,不同于类似杜蕾斯这样的两性用品,那么做出这种创意可能大众接受度会高,但其实连“老司机”杜蕾斯,也有时常翻车的案例。
地域文化不是企业低俗营销的“保护色”,从心底里尊重消费者,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正道。从先前的文案冒犯,到此次的“罚站式”取餐引吐槽,品牌更多的应该要在营销思维上有所转变。
品牌能否长远发展,从“网红”变成“长红”,归根到底是口碑的竞争,“顾客是上帝”这句话一点不假,换句话说,茶颜悦色应摒弃“品牌本位”,转变“用户本位”思维。
暂且不论创意能否做的出彩,品牌做产品与服务,最基本的底线是尊重消费者,从用户角度去思考问题,倘若频频营销翻车,最终损耗的是消费者对品牌的信赖。
作者 | 张小虎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