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成名,无性别服饰品牌bosie的喜与忧
1983年,日本时装设计大师山本耀司抛出一个问题:“是谁决定了男人和女人的着装应该不一样?”
这个问题既是对男女着装本源划分的追溯,也是一句带有叛逆色彩的反问。
此前,香奈儿用一把剪刀设计出第一条女士裤装,切断了男女款的区分,率性利落地做出了回答。
在40年后的今天,成立于2018年的bosie同样用服装模糊了男女着装的界限,以无性别主义设计对这一反问,表示了赞同。
而商业市场,同样用数据表明了态度:
1年时间,品牌销售额实现从0到1.4亿的跨越;
连续3年,实现200%的业绩增长;
目前累计获得了包括青山资本、B站等明星投资机构的7轮融资。
成为近年来增长迅速的新兴本土服饰品牌。
bosie究竟是借平权风潮之力扶摇直上,还是可在其中获得远大前程的潜力股,我也对此产生了好奇。接下来我想从品类定位、产品设计、品牌与渠道建设三个维度,盘一盘它的“年少成名”之路。
一、把性别坐标拿走,进化出一个新品类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提到,物种的丰富得益于物种的分化,物种的生存得益于物种的进化。
商业世界也是如此,只有分化出一个新品类,才最容易让品牌在行业百科上留下姓名。bosie的创建,就是在服饰这棵品类大树下新生出来的枝丫——无性别主义。
不过话说回来,bosie并不是无性别服饰的开拓者。
把视野放宽,走在时尚前沿的奢侈品品牌,早已嗅到了无性别主义的机会。2018年2月,美国时装设计协会(CFDA)将“无性别”加入纽约时装周的全新分类中,同年多个大牌在走秀中,都以“男女合并”的形式完成。在欧美、韩国等地,也都有品牌生出。
时尚趋势的演变,意味着社会文化的风潮也正发生转变。英敏特在《2030全球消费者趋势》报告中指出,“身份认同”——了解并表达自我以及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已是第五大趋势,随着群体自我意识觉醒、性别平权话题的声量逐渐增大,年轻人开始摆脱性别的刻板定义,走向自我选择和自由流动状态,消费上也更关注审美升级和展现个性。
回到国内,性别模糊、男女元素互换、中性化的趋势同样在发生。根据CBNData《2018潮流文化发展白皮书》,潮流男装近4成销量由女性消费者贡献,中性风格在潮流品牌中的市场增速高达341%,去性别化的走向也为无性别服饰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此外,彼时传统强势的品牌在潮流中式微,以ZARA为代表的快时尚品牌不再抢眼甚至消退,国货品牌焕发新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服装零售行业利润总额为134亿元,同比下降87.1%,服装市场增长滞缓、设计固化、同质化严重,为新品类的加入挪出了空间。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一边是国内机会窗口期的出现,一边是社会思潮的变化,bosie凭借对多元化需求的把握,以“无性别服饰”的创新品类巧妙切入,在服饰领域打开一扇受众面更广的“门”。
虽然“男友风”、“中性风”已经出现在购物网站的关键词中,但在bosie的解释下,这些还是与“无性别服饰”有本质差别:它们依然带有传统性别的限制意味,而“无性别”更趋向于性别自由、性别流动,以自我意识为主动。换句话说,不管是男生、女生,只要他们认为自己可以穿的,都可以是无性别服饰。
图源:bosie官方微博
Bosie创始人刘光耀曾这样宣明:
如果说在传统的二元性别坐标轴中,男孩代表着1,女孩代表着0,那 bosie 所做的事情并不是去寻找中间值 0.5,而是要把整个坐标轴直接扔掉。
同时,在“无性别”的基础上,bosie将其内涵延伸成“无别无界”的理念(no gender,no border)——不受性别、年龄、场景、阶层的限制,满足多元审美。拓展的概念,避免了因群体“无性别”文化意识不成熟产品受限的境况,反而聚焦于当下消费者追求个性的需求,也为后续消费场景的扩充留了余地。
生物学上,当一个生物既有A类特征,又有B类特征时,科学家就会为其单独开设类目。同样,当bosie跳出了传统的二元性别类目时,以“无性别、无年龄、无阶层”的快时尚设计师品牌定位,在新消费品牌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二、撕掉标签,让每个人都能穿设计师款
如果bosie只能有一个人,那个人会是谁?
——是bosie最灵魂的设计师。创始人刘光耀的回答,足见设计感,在无性别服饰中的分量。
2016年,ZARA也发布了“无性别”服装线,包含八件基本款的T恤、牛仔、卫衣等单品,颜色以灰白色为主。但在那时,招来了很多争议。最普遍的批评声音认为,这些无性别的服装缺乏想象力,不具备任何开创性。
图源:ZARA官网
2020年,Gucci秋冬系列中推出一款男士连衣裙,旨在对抗男性性别的刻板印象。但是过于“直白”的设计还是让人无法接受。尽管“男装女穿”并不少见,但反过来穿还待考究。
争议背后,表明了无性别服饰需要在品类选择和设计风格上更加审慎。当性别平权风潮来临,折射到具体个人时,他们或许只是想要一件恰当的衣服完成自我表达。
男女同穿的客观条件,要求衣服对身材的包容性要够高,所以卫衣、POLO衫等这类不过分强调身材曲线的品类成了品牌首选,bosie在轮廓上强调宽松版,版型则选择落肩袖和连肩袖的设计,以此协调性别差异。
弱化了品类的选择,关于无性别服饰的想象,更需要依靠设计感去延展,暗合年轻一代的新奇想法。bosie便以原创设计为核心,凭借更具象的时装设计语言,把带有性别色彩的元素重构拼贴,为个体赋予更鲜活的表达,创造出稀缺的穿搭体验。
比如,2023年「喜」系列,把“喜”符号的弯嘴笑颜,化作了牛仔外套的弧形口袋,平添一丝欢快。
这件寻常的衬衫,将断了线的风筝设计成口袋上的立体填棉装饰,少年感的形容便超越了性别之分,只投射于个人气质之上了。
一款纯色羽绒服,外层的薄纱被切分成不同格子口袋,可以自行DIY配件,让年轻人的趣味脑洞有了安放之处,又因为这份互动让bosie与其他服饰有了明显区分。
网友自制的新年“战袍”
正如bosie设计师所说,“不定义边界的服饰,设计的难度在于克制”,对于无性别服饰来说,需要的是“更多细节的基本款”,这些小元素的加入,就像古诗中的一个韵脚,让每一个设计都恰如其分地展现风格的精妙之处。一部处处可见细节的影视剧,常被人夸“良心制作”,当年轻人看到bosie时,同样也会因为这些亮眼的细节,而感受到品牌的真实、生动。
除了设计语言,无性别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其产品概念、色彩搭配、视觉输出的综合作用。
服饰是精神世界一种直接的表达载体,对于 Z 世代来说,他们时刻想“摆脱标签”,所以不会将自己局限在某种风格中,更多是根据生活场景和情绪氛围变化来随意切换人设。bosie同样回应了这一需求,通过不同风格的产品系列来适配不同场合下的造型设计。
比如偏幼态化风格的Original 系列,强调未来感和科幻视觉的Purple系列,而石津川系列,则主打极致简约风格。这些放在男女身上都适配的风格,当人们一眼看到它时,第一反应不是我能不能驾驭,而是我喜不喜欢。从概念上,这些风格很好地减弱了性别的分野,从审美和情绪角度与大众达成共识。
相较于基本款,在色彩运用上,bosie也更丰富灵活。黑白灰并没有成为服饰的主色调,品牌依旧采用了鲜明的色调,只是做了中性化的处理,比如用拼色,或把艳丽的色彩降低明亮度、把沉闷的颜色调柔和,如此去标签化、但不单调的方式,形成更包容的视觉呈现。
图源:bosie官方微博
如果说无性别理念是打开市场的切口,设计感则是留住顾客的核心钥匙,bosie在成立之后15个月达成了GMV过亿元的目标,就是最好的证明。总的来说,无性别的定位,让bosie的覆盖人群更庞大,充满辨识度的设计风格,搭载流行先锋的理念,形成鲜明的品牌认知点,让年轻人快速发现、轻易下单。
设计师品牌的优势在于独一无二,而无性别服饰的弱势也比较明显——男女同款的前提下,无意中增加了撞衫的概率。为了解决这一痛点,bosie选择提升迭代速率,来实现持续增长,这也反向驱动着bosie在设计管理、供应链上必须具备足够强大的后备能量。
在设计前端,一方面,bosie以工作室的形式推动设计师的作品直接面向消费者,让创意与商业形成平衡;另一方面,团队内部扁平化的管理风格和“内部赛马”机制,推动着设计上的革新和突破。对设计的开放化管理,从源头保障了产品的原创性,也为SKU的快速拓展增加了底气。
回到行业视角,服装品牌最大的难点在于冗长的供应链和对库存的把控。本身男女同款的产品线,从打板、做样衣到投入生产,都可进入标准化流程,某种程度上来说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由此,bosie便有更多精力投入在品类扩展上面,短短两年内完成了从T恤、衬衫到春夏秋冬内外搭配的全覆盖。在生产模式上,bosie选择了“小步快走”,通过小批量的服装测试,来反馈迭代产品,通过系统化的数据反应平衡销售与生产的匹配度。
数据来源:魔镜市场情报
设计端的先发优势、有的放矢的供应管理、规模化生产的模式,让bosie成为兼具设计师品牌和快时尚优势的品牌。既有新锐的设计感,又极具性价比,“审美无差别、无阶层”的宣言变成了可能,也帮助bosie完成了从0到1的大步跨越。
三、Bosie是谁?从抽象到具象的自我介绍之旅
都说,一个品牌的联想,要建立在既熟悉又陌生的基础之上。
但是,在大众眼里,bosie从名称到品牌表达都是小众化甚至完全陌生的。不过,这也正好呼应了年轻人反对同一的审美、尊重框架之外的自我表达的意识形态。以从里到外的叛逆姿态,吸引着“志同道合”的消费者。
先说bosie的名字,源于王尔德对同性情人的爱称。在品牌的人格化形象上,它被设计为一个无性别的外星人:热爱艺术,自恋独特又才华横溢。以此为名,内在纯粹的爱和对美的欣赏,以及对现实规矩的无视与反叛,直观展示出bosie品牌理念的具体释义。
而在整体的品牌表达上,bosie创造出一个不受性别、年龄限制的无界星球,从物理到心理形成具体联想。
1.跨界联名——童年的色彩,是轻快的
从出生起,bosie就开启了与童年偶像的联名之路,从小王子、夏目友人帐、哆啦A梦到玩具总动员,依托鬼马跳脱的设计水平,让这些IP的经典元素被拼贴再造,广受好评。“小王子”系列以大胆的配色和丰富的图案圈粉一众年轻人,创下四千万的销售额。这不仅为品牌带来了显著的跨圈流量,也因其确保了款式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强化了自身“设计师品牌”的定位,为产品扩充了溢价空间。
当然,脱离其流量价值来看,bosie选择这些IP的契合点和优势,也有迹可循。一个是人群年龄上的匹配,这些IP经久不衰的魅力,吸引着多个年龄层的人群,既有陪伴成长的80、90后,也有新晋粉丝00后,这些正是bosie想对话的人群;另一个是情绪价值的提供,这些IP都充满着治愈色彩,萌感、趣味的元素帮助人们抵御外界的焦虑与不安,传递出美好的氛围,与此同时,这些情绪也转移到bosie品牌内核中,让最初抽象的“无别无界”内涵加入“无年龄”的心智细节。
2.线下开大店——实体感知无别无界
一次时装展的机遇,让bosie搭上了天猫的流量快车。在新锐品牌计划的扶持下,这个颠覆传统、年轻跳跃的设计品牌进入大众视野,也借此沉淀出第一个用户基本盘。为了突破淘品牌的天花板,bosie在成立不到一年时间就到线下“安家”,试图在建立线下渠道优势之余,趁机走到大众面前进行自我介绍。
在bosie的判断中,线下开店不论是对团队还是品牌,都是关键的一步:
品牌上,在线上做久了,品牌形象会逐渐固化,用户对品牌的认知也会停留在“网红”、“电商”品牌的阶段,扭转认知的品牌成本高;另外从团队组织结构来考虑,线下人们对设计的感知要求更高,可以倒逼团队走出舒适圈。
大环境上,服装行业正面临洗牌,国际品牌的撤退让线下零售出现了机会窗口,加上商业地产对新品牌的需求,能为其带来一波渠道红利。此时入场线下也是时局所在。
2019年4月,bosie开拓线下渠道,把店铺开进上海、杭州、武汉、深圳等一二线城市。同时采取全渠道策略,即线上线下同款同折扣,由总部统一研发调货,减少库存的压力和提升周转效率。底层灵活的供应方式,加上统一的数据监测,能够让bosie快速反应调度,在初期“乘胜追击”,扩大相对优势。
在感官触点上,bosie的门店大多以“无性别时装实验室”为主题。银灰色的主色调,配上交错的灯光、金属线条设计,勾勒出品牌的未来感和对空间美学的追求,而太空舱、主题试衣间等设计更成了顾客的游乐场,形成高频次互动。“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逛感,而非目的性消费”,这种寓玩于卖的方式,吸引年轻人屡次进店。
其中,淮海中路店「SPACE」的开业更成为了一个颇有热度的营销事件。在这里,人们还可遛宠物、拍照社交、吃零食等,进行诸多与购物无关的活动。这种看似“大而全”的体验,正是bosie想要的,既打破了传统门店的想象,也让“无界”理念传递得更为直白透彻。
bosie淮海中路店
从品牌传播来看,可以借助人们的新鲜感和表达欲,帮助bosie走得更远。而对用户来说,他们在闲逛购买时,是在花时间享受品牌提供的一系列值得记忆的体验,与bosie共享生活之美,从而与品牌形成直接的情感联系。
3.广告片——无界星球是什么样?
2021年,三周年之际,bosie发布了首支广告片《The Era of bosie》,首次将品牌的人格化形象进行视觉呈现,从未来视角诠释“无别无界”的理念。
无固定性别的珊瑚、穿行于黑洞到达新时空、品牌吉祥物「波斯鹅」、赛博蝴蝶……这些来自异界的意象元素,构成了一个超现实场景,与时装语言形成互文,虽有一定的理解门槛,但是符号所营造出的调性和质感,让人只要沉浸其中便能感受到品牌真意。
按照刘光耀的解释,“时装是记录社会历史和人类文化变迁的载体,本就具有时空的纵深感,现实世界无法满足复古未来感的想象”。而无性别本身是先锋前卫的概念,虚拟空间搭载的,是一份关于无性别主义的未来宣言,也是对无性别服饰的概念转化,由此进一步升华品牌态度。
同年10月,bosie官宣彭昱畅为首位代言人,运用明星的特质和影响力为品牌加码。同时在「SPACE」天台开设互动展,吸引年轻人再往前一步探索bosie星球。
《多元世界 自在穿型》
一系列动作下来,bosie的品牌营销稍显克制,但是每一步的目标都很明确,发出无性别主义的呼声、建立沉浸式场景、跨圈合作,在不断获得更多消费者关注时,用直击视觉的体验构建品牌印象、驱动决策。
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在《货品的世界》里说到:“消费是一个仪式过程,它的主要功能是不在不断流动的事件中找到意义,透过他所选择的物品,来构建一个可以理解的世界。”而bosie品牌在人们心中成立过程,就是凭借制造出这些“不断流动的事件”和体验,呼应消费者理解中的那座关于“无性别主义”世界。
四、bosie的下一站,平衡创意与效率
“流行稍纵即逝,而风格永存。”
——香奈儿
无性别服饰要从品类走向品牌,不止靠漂亮的理念。行至第5年的bosie,行走在设计师品牌和快时尚品牌之间,寻找着小众审美和大众商业的平衡,能清晰看到它用快时尚的玩法、先锋的理念和“无性别、无年龄”的心智占位打开服饰市场,但随着时间推移,减少了外生性因素的助力,bosie的内在动力出现了明显不足。
2022年,作为曾经的资本宠儿,bosie却超过一年未获得任何融资,其面临的困境显而易见。从消费者反馈来看,根据魔镜市场数据,回顾bosie羽绒服品类在近三年11月的top10评分,可以说是每况愈下。
图源:魔镜市场情报
这也明确反映出bosie在快速走“大而全”的道路上,忽视了产品本身。刘光耀此前也承认,此前扩张效率主要靠营销(概念红利)和流量推动,产品设计和质量上的问题很快就会暴露出来。牵一发动全身,产品作为品牌的排头兵,一旦出现问题,波及的便是整体。
反传统、年轻小众的设计、性价比,这是当初品牌“年少成名”的重要竞争力。但创意设计的另一面,意味着工艺程序的复杂和面料成本的增加。从评价来看,bosie更看重设计,反而放松了品质的把控。
从深处追究,外显是因为满足大店所需的SKU宽度,开启了大量的产品线,但又缺乏足够的监督,使之变得无效甚至拖后腿,内在则是设计团队与市场直接挂钩的弊端出现,设计师开始迎合市场,导致内部同质化风格加重,未能耐心雕琢自己的产品基因。
如果说,bosie最初试图走一条“先大后好”的发展路线,但是在当前境况下,bosie更需要停下来追求“好”,花精力去优化供应链和品控环节,在满足审美、穿着体验、投入产出比之间寻找到平衡点。
再往后看,当无性别优势减弱,人们对设计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如何保留住设计的新鲜度和审美不掉线,也对bosie的设计团队和管理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创始人刘光耀也表示“停下去思考,回归小而美”。
另一方面,从商业角度看,小众意味着目标客群有限。目前品牌也在有意淡化无性别的概念,更倾向于输出“男女穿起来都好看”的概念。用做潮牌的方式进行大规模破圈获客,但是同样意味着品牌差异化的丢失。既要“入世”,保持商业运转,又要“出世”,维持个性风格,bosie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我们也能从官网中看到它的变化,从2022年bosie开始精简产品线和门店、使用标准化的OA系统优化管理方式和提质供应链,产品、品牌、运营都是朝着得更精雕细琢、更稳重的方向成长。如刘光耀在接受36氪采访时所说,“2023年之于bosie,仍然是一个过渡期,成长的疼痛感必然存在,但至少有了方向。”
更重要的是,bosie的团队普遍年轻,连创始人也是在95之列,一个年轻的品牌,总是会怀抱着理想状态去做事,磕绊总是会突然袭来,不过也因为年轻,自愈能力强。
服装是个漫长而古老的行业,包容性强,让每个新人都有机会冒头,但要想站稳脚跟,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这同样也考验着bosie。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