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VS新科技:跨越时空的混搭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3-02-20

文 | 吕六七


曾在一个朋友的签名中看到一句话:“看音乐,闻音乐,吃音乐……音乐不止是用来听的。”


这一句看似很哲学的话,如今却正在逐渐成为唾手可得的现实。

 

在风起云涌,不断迭代洗牌的世界里,似乎变化才是唯一不变的主题,在这身后少不了的是科技的力量,音乐也不例外。 


从黑胶到磁带再到如今的数字音乐,变化的不止是音乐的形态,更是人们感知音乐的方式。而今后,音乐与新科技的碰撞还将产生怎样的绚丽图景? 



黑胶唱片现多已成为情怀


流动的音乐


回想二十年前,我们是如何听音乐的:打开电视或收音机,聆听DJ们为我们播放的歌,或者购买磁带与CD自己播放,这样的方式却总让我们受到限制,无法随时随地尽情享受喜欢的音乐。 


而如今,我们面对的是浩如烟海的网络云端音乐曲库,随时随地便可链接我们想听的歌。这便是科技发展给音乐体验带来的第一重改变:打破壁垒。 


能够自由流动的音乐为我们创造了无限可能,方便快捷的私人歌单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了DJ,甚至对不同歌曲的串联与编辑,成了我们书写故事的新方法。 


而地域空间也不再是问题,连线与直播成就了我们跨地域收听音乐live和收看演唱会的新方法,不必再风尘仆仆千里奔波,乐视、腾讯等视频网站的极力推广,也让这种方式逐渐被乐迷接受。


当音乐不再有限制,能够在时空之间自由流动,才给我们创造了足够充分的音乐享受。 



乐视直播页面


可触摸的音乐


VR无疑是最近最受瞩目的技术,从今年的草莓音乐节提出VR眼镜,到王菲透露年底的演唱会将采取VR直播,VR将音乐感受又提升了一个级别,可视化同步体验已不再是梦。 


而除了音乐节和演唱会,更有音乐人将VR技术运用到了专辑中。比如,Megadeth 乐队在他们最新的专辑中,制作了五支运用 VR 技术的 MV。如果购买这张专辑,你会发现随专辑附送了一副纸板盒 VR 眼镜,你可以把它搭配着你的手机使用,从而进行 VR 体验。乐队将这次与 VR 的结合称为“酷毙了的金属折纸艺术”。 


或许当前技术还有待提高,距离我们期望的“身临其境”的体验还有一段距离,但VR与音乐的结合为我们提供了未来发展的一个轨迹,视听体验只是体感音乐的一个方面,我们还需要更多现场感的参与,比如嗅觉、味觉、触感。而这些愈加精致而细腻的体验,必将通过未来科技的实践得以实现,让音乐变得更加立体化。 


Megadeth 乐队


音乐工厂


如果音乐成了量贩生产、精准调配、机械运作,将会是怎样? 


音乐一直以难复制、感性化的美为人所知,但工整与规律,也是音乐中不可忽视的诉求。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多可以用标准化来取代的模块,已经逐渐为新科技所简化。 


借助智能手机的小小APP,便能轻松地自己完成各种乐器的模拟创作与编曲,而以往这将耗费多个人力和漫长时间;可穿戴式数字节拍器,让节奏感更易把握;而谷歌机器人谱曲,更是让人重新思考“自动谱曲”的意义。 


人工智能化的音乐,很容易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简便与快捷的音乐产业。


 
机器人谱曲


诚然,当前新科技与音乐的融合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人工智能程式化之后,音乐本身的随机性的美感如何保存?

真正的现场感有许多难以呈现的内容,科技究竟如何复制?

低门槛的生产与传播方式,如何保证匠心与精品?

 

但不可否认,新科技带来了未来太多无限伸展的可能性:

或许,将来某一天,我们躺在家里,就能感受全体验的live,甚至连pogo的感觉都能做出来;

或许,未来我们不再需要苦苦寻求合适的音乐,把诉求交给人工智能便能很快解决;

或许,未来的音乐给了我们更多折叠与互动的机会,我们将迎来一个全民创作与定制化的音乐时代。 


而这一切,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发表于《新音乐产业观察》2016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