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电影行业里的众多猫腻,要如何解决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18-12-13


电影.jpg

随着互联网与电影行业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相信绝大多数的人在观看电影之前,都会选择先查看互联网平台上各电影的评分,将其评分、评论作为判断某部影片是否值得观看最直接的参考标准。这也使得猫眼、淘票票等平台在影片口碑扩散、影响观众消费决策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电影评分的争议。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都会对同一部电影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电影影评观点的褒贬不一使得一部电影的评价是不存在绝对化的标准的。然而,随着人们对猫眼、淘票票等互联网平台的影评依赖,让互联网平台的评分对影片形成了口碑风向标。这一方面是能引导观众选择优质影片,将影片的好口碑和关注度通过平台被进一步放大;而另一方面,也让操纵影片评分从而影响观众对影片的选择成为可能。

早前人民日报客户端刊文就点名批评了豆瓣、猫眼等电影打分网站,指出个别大V、公众号为博眼球、圈粉丝、流量变现等目的,发布恶意的、不负责任的言论,严重破坏了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而后猫眼、淘票票等第三方售票平台操纵影片口碑的新闻也被不断曝出,影评和口碑似乎演变成资本操纵的营销手段,而各大互联网平台对这种“产业刷分链”的渗透,充分放映了电影市场上的诸多问题:

一、 售票平台抢入市场

回想在互联网售票平台出现之前,人们购买电影票的途径都是线下到电影院去购买,遇到热片的时候还要排起长长的队伍,依序购买,甚至到了现场才能了解到影片的排场、余票、座位等售票情况。这样一场电影看下来,对人们来说是相当不方便的,常常会有人吐槽电影的票价贵、热片的时候抢不到好的座位甚至一票难求……这种现象在当时看来是见怪不怪,连电影院本身也显得很无奈。随着我国电影行业的不断繁荣以及票务的更迭,2010年格瓦拉率先进入网络售票平台,打开了线上购票的大门,在此之后,猫眼、淘票票等APP购票软件崛起并在市场上日渐成为主流。

这些平台开始大力促销,通过补贴票价,推出低至9.9元的特惠票成功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既花低价的电影票钱看电影,又解决了以往线下买票的众多不便,这对观众来说简直就是乐此不疲。据公开数据显示,猫眼平均月度活跃用户达到1.335亿,目前已积累1.494亿条购票用户电影评分,以及6680万条评论。这足以证明,互联网售票市场从仅被少数观众接受,转变为如今观众普遍使用的购票方式。市场也从多方混战走向娱票儿、百度糯米、猫眼、淘票票四强对立,到如今的猫眼与淘票票并列电影在线票务双巨头。如今,这些互联网售票平台已渗透于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对其日趋依赖。作为观众对影片口碑评价、了解以及影片购票的主要途径,其影响力简直不言而喻。

然而,在互联网售票平台形成庞大用户消费行为数据的同时,这也成为了其谋利的工具。出现了影响影院排片、与利益集团人员勾结锁场、大规模非正常退票等等坏现象,这些坏现象使得其在之中占到了许多非分的经济利益,其业务也逐渐通过联合出品、联合发行等深入到了电影产业的上游(据悉,今年的春节档,淘票票为多部影片的联合出品、联合发行方。)。

就拿今年四月份上映的电影《后来的我们》引发的退票事件来说,在今年的四月,电影《后来的我们》退票事件却闹得沸沸扬扬并不断地升温发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议论,使其成为电影行业的一大热点。事件启发于微博大V“电影票房”连发数条微博,指出了一件“比《叶问三》还过分”的票房造假事件,并给出相应的证据:刘若英的导演处女作《后来的我们》预售票房极佳,但有人利用票务平台可以退票的规则便利,在影片开映前恶意退票,仅武汉万达的几家影城就累计退票4342张。其实现如今,在网络平台上刷票房、刷口碑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了,例如:2009年的《阿童木》虚报票房引广电总局介入调查2016年的《叶问3》8000万假票房轰动纪录;如今《后来的我们》退票事件,这无疑是在给这些“幕后操纵者”敲打警钟。

二、 制片方“招安”影评人

前面说过,绝大多数的观众在选择观看电影之前,都会选择先查看互联网平台上各电影的评分,将其评分、评论作为判断某部影片是否值得观看最直接的参考标准。而观众对影评依赖让淘票票等售票平台看到了影评人在其中的价值,也让本该独立于电影工业系统的影评大V们卷入了市场之中,勾结影评人、影评人收红包等等现象也成为了公开的秘密。

目前,影评人已然从专业的出身到现在人人可以为之。根据豆瓣方面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年底,豆瓣注册用户为1.5亿,月活跃用户3亿。不少影评人都注册了自己的豆瓣账号、电影公号,如沙丹主编的“幕味儿”,Magasa主编的“虹膜”,桃桃林林主编的“桃桃淘电影”等,还有一批靠着自媒体而崛起的公众号影评人如“sir电影”、“亵渎电影”等,这些动辄10万+的阅读量,足以成为推动票房雪球的一大助力。

而电影制片方、宣传方出于口碑营销和商业回报的考虑,已经惯于邀请影评人前来“助阵”,甚至购买“水军”对同期竞争电影进行打压。曾有人给予了影评人“工业化生产的码字工人”的称号,言语激烈,表达不满,每部片子都是1分,除非你给钱,我给你四分以上。影评人已然成了电影营销链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稍一疏忽一部即将上映的电影就容易被影评人所绊倒。

三、 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

电影是一项高风险投资,其收益向来带着很强的不确定性。上映商业院线作为能将影片效益最大化的渠道之一,必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近几年来,电影的投拍部数只增不减,影片放映市场逐步走向饱和。许多电影都极力争取上映,此现象就如同百万雄师过长江之艰难。与此同时,影片类型同质化以及观众的影片选择日益增多情况,就加剧了电影市场本身的竞争。

另外,资本在快速地进入到电影市场中,而影响电影票房的因素不仅与影片质量挂钩,口碑营销等手段也起到重要作用。一些投资商只顾急功近利,将一些质量不高的影片送进院线,在商业规律的作用下,这种竞争如果没能进行有效引导,势必会走上歪路。

从电影《后来的我们》退票事件可以看出,电影产业在互联网时代的“造假风波”,最终影响的将是整个电影行业本身。制约这些站上产业链的第三方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从日前电影主管部门出台管理新规来看,国家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已经有意在规范市场上加大力度。目前在网络讨论中,热度较高的是对加大惩罚力度、造假承担刑事责任的建议,但最根本的解决方法还是从源头出发。得到的解决方式如下:

其一,破解多重身份

鉴于猫眼、淘票票等第三方平台肩负售票、评分、制片发行等多重身份,面对有利可图的利润空间,自身“纯粹”是难以得到保证的。因此,在售票系统、评分机制、制片发行三者,可以形成三权分立,建立必须是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独立系统,将三项业务有效分割。

其二,完善法律制度,加大惩罚力度

面对“五毛水军乱飞”的电影市场环境,政府相关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必须加强对淘票票等平台企业的管理,出台更为明确细致的法律制度、规范,政策的有力出台将会是对电影市场最快速有效的整顿方式;对于扰乱市场的不规范行为实行严惩,通过不正规渠道获利的要加倍付出代价,这样既能起到震慑作用,也增强规范经营者的从业积极性,同样保护了观众的权力。而这些平台本身也要自觉自主加强法律意识,使其能更好的长远发展。

然而,这些解决方式并非立竿见影,它需要时间的推进。正所谓,金无赤足,一个行业在发展中出现问题是在所难免的,这就要求其在发展中必须要经历阵痛的同时用政策法律进行规范,而相关企业则要正视自己的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追求互利共赢的理念。可以说,这是我国电影产业在高速发展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本文首发韭菜财经,公众号ID:jiucaifin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