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附赠书|99条香水诗人的灵感笔记,妙不可闻
电影《闻香识女人》有一幕经典:退役中校双目失明,却凭空气中的一股优雅香气就认出,有一个美好的人儿就在附近。
中校邀请到这位神秘的女孩,即兴跳一曲《Por Una Cabeza》,(中文译名:一步之遥)深浅变奏中成就了一段绝世探戈,罗曼蒂克情趣和氤氲的香气,几乎渗出屏幕。
完美主义、细节控,总会借用气味调整故事氛围的「透明度」。
有趣的是,明明闻不到,但观众总能感受到其中的情致——它是清爽怡人,还是带着淡淡的油彩质感...
而关于气味的种种神秘,在一本小书中能找到更多非固定答案。
作者让-克罗德·艾列纳(法国),被评为现代最懂商业语言的天才调香师之一,曾为希思黎、宝格丽、圣罗兰、莱俪等众多高奢品牌创作出顶级香水作品,也是爱马仕首位御用调香师。
书中记录了艾列纳在2009年10月-2010年10一整年的气味灵感。借这本日记,文章带大家一窥这位传奇调香师的创作日常,看他是如何在散文诗一般的表达里,解构并重组着他的香氛美学。
让-克罗德·艾列纳
1、原来,创作香水极重要的一步是确定「内涵」
//
爱马仕 大地 2006
2、气味即「符号」
//
卡地亚 宣言 1998
3、当艾列纳创作香水时
//
希思黎 绿野芳踪 1974
4、先锋发言
//
梵克雅宝 初遇 1976
写在最后
看完这本小书后,想起了自己第一次对香水心动的场景。
六七年前也是在上海,刚出地铁站没多久,一个身影一闪而过,留下一股淡淡的植物香气、又有冷空气的味道,个性而不生硬,完全打破了之前对香水的泛泛印象。
后来特意去各大专柜试香,但再也没找到那个感觉。
回想起来,那是一段非常小说化的经历。自己也怀疑过,那美好的一刹那是不是只是记忆加工后半真半假的错觉。答案自然不得而知。
但并未因此就推翻或纠正那段回忆。这么多年过去,不知不觉也养成了从嗅觉到味觉都会下意识留意,且稍有挑剔的习惯。
而气味也成为我主观判断、有意营造并维持一个场景环境,的方式方法之一。
其实,公开谈起香氛话题对笔者来说是一件有些“羞耻”的事。可能是因为,大众媒体对香水的传播太过露骨,再顶上百亿级赛道这样的噱头,总觉得这本来对于用户来说更具想象力、内容延展性的享受型商品,只是被数字化的当作一种可分一杯羹产业,未免有些沮丧。
越来越多的主题相近、魅力持平的香水故事出现,却很少能感受到关于产品的、具体的个人化表达。
有不少香水产品和内容,都给人一种「是,好像又不是;或者这个可以是,那个也可以;以及当下是,过了冷静期后又不是」之类的感觉。
每款产品确有概念,但内涵谈不上成熟稳定。这是否与香水创作的源头有关?答案依然不得而知。
但看完这本小书,起码从气味美学理论上来讲,每个人关于气味的感知和美好记忆,是可以解释的,当然也就有可能被香水创作者——影响并赋予。
就像艾列纳在书中提到的那样:
“制作「大地」费时八个月。这一路走来,我用论点、气味影像滋养它,这些素材到后来都用在宣传资料和店员职训上面。”
香水的产品内涵决定了它的创作,然后是后期如何与用户沟通。表达要在前后、里外始终一致,且确有其实。
最后,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下自己与香水的故事,笔者将自费抽取一位送出文章所提书籍《调香师日记》一本~希望给你的生活带去更多创意和芬芳情趣。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2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