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看5个站在大气层批判的大师,个个好会骂啊!(进来领书)

举报 2023-03-02

批判学派 营销 批判性思维

所有的信息流动都指向传播。

作为广告行业从业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发起、记录、分析社会传播现象。

传播学史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怼天怼地怼资本”,用批判视角看待高速发展的西方社会及其传播秩序,很多观点都很有意思,每次读起来我都忍不住感慨:

好会 “批判”啊!

贴心的我,为大家整理了5个批判学派的经典理论,从他们的“反向”思考中,观察传播现象的新视角新洞察随之而来。

反复研读,让你在Battle的时候都能引经据典,激情输出。

话不多说,上才艺。

1677663545108619.png

【咳咳,书籍福利,速速收藏!】  
营销人必备的批判学派书籍提取码: t38p 



01
文化工业

提出者: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诺
相关书籍:《启蒙辩证法》,1947

「文化工业」是以工业生产的方式,进行文化商品的大批量生产复制的文化形式,具有突出的商品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文化与经济的界限因而变得含糊不清。

批判学派 人物 批判性思维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

可以理解为,同质性的、大批量的、加工的、标准的、伪个性的、以利益为导向、以商品性为核心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产品大量涌现。这种产品容纳了包装后的意识形态,造成文艺作品的标准化、模式化和简单化,也带来文化消费的物化。


【使用指南】

凡是涉及到大众文化或商业性内容产品批量输出的相关传播现象,都可以从「文化工业」的角度思考。

举个例子,乐评人丁太升最近炮轰《乌梅子酱》“俗不可耐”,先不论对错,他的立场和态度,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对流行音乐工业化的“不屑”。

批判学派 营销 批判性思维

另外,当下的很多综艺节目,无论是偶像制造类综艺、职场综艺、恋综等,熟悉套路之后,就会发现基本都是同质性的、流水线式的、伪个性化的批量式生产。所以我们总在吐槽:

偶像综艺里,永远会有标准化的“尺”衡量选手身材、舞技;
职场综艺里,精英偶尔陨落、草根希望逆袭;
恋综中,前期吵吵闹闹,后期恩爱如初,套路化反转是常态。

批判学派 营销 批判性思维
批判学派 营销 批判性思维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从批判的视角,指出了大众文化的被垄断、被控制的本质,也意在提醒大家,过分强调效率,最终只会把人异化为现代工业链条上的特殊构件。


02
单向度的人

提出者:赫伯特·马尔库塞
相关书籍:《单向度的人》,1964

“单向度的”,可以理解为单一维度的、片面的、单面的。「单向度的人」是指对社会没有批判精神,一味认同现实的人,这是「文化工业」把人异化的结果。

文化工业抹杀了文化的鲜明个性,造成人们的虚假需要,成功地压制了这个社会中的反对意见,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变成了「单向度的人」。

批判学派 营销 批判性思维

这个理论意指发达工业社会技术控制了一切,让人们机械化地进行生产生活,人不是自己的主宰,反而机器成为了人的主宰,人的否定性维度遗失。与之相关的概念,还有信息茧房、过滤气泡、乌合之众等。


【使用指南】

凡是涉及到媒介技术对人的影响,都可以用「单向度的人」理论进行辩证思考。

比如,最近大火的Chatgpt其实已经有许多争议的声音出现。香港大学已经正式宣布禁用Chatgpt等AIGC软件,防止学生论文抄袭。用「单向度的人」理论来看,一旦学生依赖通过AI完成课业,“教育的失灵”可能就会成为必然。

1677664134985251.png

再比如,无论是前几年备受争议的今日头条算法,还是当下短视频的使用,都会不断地侵蚀人的思考能力和思考空间,人们在不间断的上下翻动浏览过程中丧失了对事件的判断力、想象力。

批判学派 营销 批判性思维

在马尔库塞看来,「单向度的人」的意义,就在于让大家警惕单一的信息投喂和价值观念,永远保持怀疑与批判,而“怀疑与批判中,藏着自由的来处”。


03
「灵韵」的消失

提出者:沃尔特·本雅明
相关书籍:《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63

「灵韵」(Aura)也译作“光晕”、“灵晕”。「灵韵」是本雅明为了区分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引入的概念,是其区分传统艺术与机械复制艺术的重要标准。

批判学派 营销 批判性思维
乔治·莫兰迪,《风景》,布面油画,1943

在本雅明看来,古典艺术是美的典范,「灵韵」使艺术作品具有了象外之象,具有神秘的氛围与意境,能够给予观者最大的精神自由和愉悦享受。「灵韵」具有独一无二性和距离感,通过凝神沉思能够带来主体的沉醉和抚慰。

灵韵是一种来源于时间与空间的独特烟霭,像是在一个夏日午后,你的目光越过地平线的群山,停留在为你洒下荫蔽的树枝之上。”——本雅明


然而,技术的进步带来了艺术的可复制性和贴近性,也造成了非机械复制的原作的独特真实性和神秘感消失。大规模机械复制,使得作品的可展览性大为增强,膜拜价值日渐消散,同时也摧毁了「灵韵」本身,这就是「灵韵」的消失。


【使用指南】

用我们经常能看到的营销动作举例——疫情期间,视频号上举办了许多线上演唱会。新的媒介形式可能会带来一时的新奇体验,但某种意义上电子演唱会失去了「灵韵」,用大白话说就是“没那味儿了”。新的媒介形式消解了现场观看的仪式感,艺术的权威性和统一性被瓦解了。

批判学派 营销 批判性思维

再换个角度思考,为什么很多品牌喜欢找大山中的小朋友写诗?为什么许多整合营销项目一定要匹配实地的艺术展、画展、装置展?为什么收藏家们会通过“占有”艺术来表达对艺术作品的尊敬和仰望?

从本雅明的角度来看,电子屏幕和印刷制品摧毁了艺术本身的意境,正因为很多人仍然对书本、纸张、手作这些“传统技艺”的「灵韵」有执着,更看重当下“感受到的神圣瞬间”,所以这些展览之物才更能打动人。

1677666998808144.png


04
编码与解码

提出者:斯图尔特 ·霍尔
相关资料:《电视话语中的编码和解码》,1973

“编码”是指信息传播者将所传递的讯息、意图和观点,转化为具有特定规则的代码;“解码”则是信息接受者,将上述代码按特定规则进行解读。

编码和解码是一场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博弈。传播者有一定的传播目的和传播意图,受众本身也有主动性和能动性,甚至会进行反思与反抗,这是编码解码的核心。

批判学派 人物 批判性思维
斯图亚特·霍尔

在此基础上,霍尔提出了三种解码方式:主导一霸权解码、协商式解码和对抗式解码。

1、主导一霸权解码,即编码与解码一致,受众在主导符码的范围内进行解码,对信息解读的过程方式完全符合编码时刻所设定的预期。

2、协商式解码,即在协调的看法内解码,包含着相容因素与对抗因素的混合。这是一个包容与抵制的双重运动,其效果使各种主导的规定与自身局部条件及团体地位相协调;

3、对抗式解码,即观众可能完全理解话语赋予的字面和内涵意义的曲折变化,但他/她不愿以主导符码所设定的方式来解读信息所指涉的意义,而是以一种完全对抗的符码来操作。



【使用指南】

许多“翻车”的营销,从中都能看到受众对抗式解读的影子。无论是李诞的“躺赢职场”,某洗护品牌“女人脚臭是男人的5倍”、还是某椰汁品牌的“擦边直播”,都能体现出受众没有沿袭着“编码”者的逻辑去思考理解,而是在多重语境下,选择了自己认知内的“既有路径”去解读和反馈。

批判学派 营销 批判性思维

就像最近,面对一些“废话文学”和“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娱乐性质,还可以把这看作一种受众在解码环节的对抗式解读,解码再解码的过程中,引起了一场又一场的社交狂欢。

1677671421125554.png


05
全景敞视

提出者:米歇尔·福柯
相关书籍:《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1975

「全景敞视」这个概念,主要灵感来自于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关于圆形监狱的构想,后来被福柯引入到社会学、传播学及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全景敞视」的物理结构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监视者处在一个“中央监视塔”的位置,把被监视者一览无遗;二是被监视者被隔离、被分割,每一个人都被隔离、分割到相应的物理空间之中。

批判学派 营销 批判性思维
“全景敞视监狱”概念图

这种封闭的割裂的空间结构,暗示了一种每个人都被嵌入其中的无微不至的监视机制。福柯认为,全景敞视监狱的对象和目标不是君权的各种关系,而是规训和纪律的各种关系。在这个特殊的空间装置中,权力话语被分配了最佳的“观看”位置,监视成为一种隐蔽的空间管制策略和主体规训路径。


【使用指南】

「全景敞视」适宜用来对一些数据泄露、隐私窄化现象进行批判反思。例如,大数据“杀熟”“猜你喜欢”等现象。互联网的出现,看似给予了受众自由,但实际上大数据时代,我们每个人的隐私都逃无可逃。

1677664540563327.png

在品牌营销领域,各大品牌的年度账单,也曾有泄露用户隐私的舆论和担忧。由此,我们可以用「全景敞视」阐释平台技术和资本力量是如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实现空间管制、权力渗透和主体规训。


Ending

看到这里,你学废了吗?

可能也有人发现了,批判学派的理论虽然尖锐、有力、富有预见性,但也充满悲观色彩——或是否定了大众文化的积极意义,或是忽视了受众的主动性。不过也可以理解,每种理论都脱胎于当时的时代,不可避免地会有局限性。

不过,我觉得批判学派带给我最重要的启发是:不是泛化地批判一切传播和权威,而是永远抱有一种好奇和怀疑的态度。甚至,我们可以质疑自己,避免固执己见,这是突破自我最有效的路径之一。正如项飙在《把自己作为方法》中提到的:

传统知识分子的目的不是反思,而是诠释,给出一个秩序,给大家一个世界观。知识分子提供的是一种生活方法,其要义是分析性的反思。反思就是提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能这样。这不是对别人的责任感,也不一定是共同体的责任感,其实是对自己、对自己附近的反思。


传播学的反思是批判学派普及起来的,除了上文中的人物,还有许多精彩的观点,如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葛兰西的文化霸权主义等......我下次安排!

把这种反思与批判精神应用在营销领域,你认为还可以解释那些营销现象?评论区等你

1677666041637055.png

图源网络,侵删。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2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