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写信:没有技巧全靠感情

举报 2023-03-01

700.jpg

2021年小红书请到许知远,
说着“抱歉啊,这么久给你回信”
安抚着你我内心的慌乱。

WechatIMG1415.jpeg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2022五四,B站干脆搬出莫言
由其慢悠悠地讲述大半个世纪前的故事。

WechatIMG812.png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2023,小破站「野心」再涨
给全国3285个火车站以写信的口吻发出“拜托“消息
谁都没想到,一个月后中国铁路竟然真的回信,
官方隔空回应
成全了一段美谈。

WechatIMG1414.png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这种书信广告在近几年出现得愈发频繁,虽然还未形成典型现象,但不少案例都引起了不错的反响——

或者洞察大众情绪需求,以「泛文化内容营销」为品牌照出优雅的“形象侧影”;
或者在同一期营销热点中,凭「差异化语气」脱颖而出......

拓宽了品牌与用户的对话场景,各个优质案例在业内也组成了一道清丽的景观。

但与此同时,针对「书信」这种比较特殊的沟通方式,不免有一些问题要问:
书信偏文学化的语言与商业营销的本质之间,很难不说有沟壑,品牌为什么会选择于此,又如何才能避免落得空煽情?当其他品牌尝试用写信的方式和用户沟通,是否有一些经验可循?

沿此种种,文章先来回顾最重要的问题——信」到底给品牌带来了什么?


1、天然的形式感+优越的语言优势
让广告去「营销化」,品牌去「名片化」

诸如“某某品牌的一封信”之类的广告出现时,人们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

或有一丝期待?或毫无波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在打开前就已做好开启一场非常规营销的、面对面对话的准备,即使是品牌的单向主动。

在方太《地球情书》这支短片里,开篇就是陈坤手写信的特写镜头,随着原声配音一句“见信安好”,观众迅速被代入情境。

信在其中成为恰如其分的载体,赋予代言人营销更浓的仪式感,给环保话题构建出适配的沟通形式,举重若轻之间,方太再一次用其代表策略让品牌理念徐徐拂人心。

地球情书

无论是如上述通过代言人之口,还是以品牌立场写信,书信在其中绝不是“不会出错的创意形式”这么简单其本身的形式感以及语言优势,是给创意带来差异价值的关键所在。

一封信的两端,链接着两个具体而真实的「人格」,品牌与用户之间真真切切的拥有了「我和你」面对面沉浸交流的机会。
写信人传递的是一份娟娟诚意,有对对方的重视,也有对这次对话的关注。
与之对应,收信者收到了一种仪式感,以及一次不常有的对话空间。

1677567475676346.png

比如,天猫在520期间邀请到李银河——众所周知的被爱者,拥有过最阳光明媚的爱——诠释着那个最灿烂又带给人希望的命题,爱。

爱的黄金时代

520普遍的粉色营销下,天猫超级品牌日用文化赋予「爱」形式和内容,合作品牌在营销分支持续注解着价值,让用户关系更进一步。

而在形式之外、去向内容里——书信本身的语言优势更有可能诉说出一种主观的感人:

  • 它是一种最接近日常用语、自白体的语言,摆脱了常规广告文案那种匠气,能够拉近距离,有效降低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异己感」。

  • 叙事时往往带着第一人称语气,能牢牢锁住观众「你」的注意力,在将「我」持续代入的过程中,能自然抒情,而不至于煽情,

  • 内容空间、尺度更有弹性,可以是简单几行、一对一传递特定情绪;也可以是一封饱满、长情的手写信。

谷歌父爱广告:父亲写信,记录女儿成长的点点滴滴



2、邀请文化偶像“背书”,buff叠加得感性而深沉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会情绪」四个字被频繁提起,人们种种心理诉求引起一番又一番讨论,不少品牌都在回应于此,以拉近与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情感距离。正如文章开篇提到的,许知远和小红书合作的不慌信箱,莫言与B站《不被大风吹倒》,就是近年来一种典型。

而除了社会洞察这一点外,这里面也有其他因素:内容时代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表现出对深度对话以及智性沟通的偏好和需求,对于那些有转型计划的平台、品牌来说,与文化偶像合作可以助其完成阶段性的内容升级。

但如何最大程度发挥他们的价值和优势呢?他们有性格特点、不同的语言风格,在各自专业领域内有较高的辨识度。而行业化的广告文案、以及营销式的沟通形式,往往与真实的他们相去甚远,很难展现出其专业层次,以及个人魅力。

沃尔沃&罗翔合作贺岁短片:《Wo这个新年不一样》

WechatIMG886.png

由此一来,除了常见的纪实性访谈之外,让文化偶像写信成为又一可选的创意形式。

「写信」更符合人们理想中以及期待的,名人与他们的对话方式。即使消费者心里明白,广告里名人口中的表达、笔下的内容,很多时候都并非本人所作,但这不影响他们聆听、理解其中的表达。(但要确实言之有物)

况且说到底,目的是为了与大众深度链接、产生共鸣,那么无论是邀请文化偶像对话,还是通过写信这种更有仪式感的对话方式,抑或是叠加buff,让前者搭载适配的语言模式,使得后者能有“专业背书“,只要保证内容性,做再多的增色自然都不为过。

1651805673559985.png

 

3、不拘泥于信的形式时,它就可以是变化的语言

或许有读者已经注意到,有许多品牌写信的案例并未出现在文内。这其实是笔者的私心,当然也是文章的关注点——要有写信之名,也须有写信之实。

那既然有形式大过内容的案例不在文章之列,那么是不是可以让那些未直言写信但“确有其实”的案例,加入这场讨论呢?

“跟着两个月熟络起来的邻居
走走常熟路
陪家里的老人,漫步长寿路

我们在路上
上海就在路上”

  1655014944730065.png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遇到拖大箱子的姑娘请帮个忙,
她可能不太好意思开口麻烦别人;

途中孩子吵闹,还请见谅,
这可能是新手父母,三年来第一次带孩子回老家”

 WechatIMG1417.png

“上海有6913家咖啡馆,属于我的有21家

老爷叔的浪漫,是买菜的时候顺便买束花”

WechatIMG862.png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上海 在路上》这条片子。去年上海解封的第二天,本地广告公司oookini就发布了这支以路名为创意的短片。文案中克制得体又不失浪漫的表达,让共同经历过的人们,都有所触动。

那回到初衷,《上海 在路上》又何曾不是oookini为上海、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及其他帮助过这个城市的所有人,送出的一封颇有诗意的祝好信。

就像B站在春节前夕给3285个火车站,写一份提示信的方式,与所有返乡的人们隔空对话。

就像饿了么拆解了平台上214个品牌logo,创意拼贴出19行情诗——告白上海,通过一种浪漫的城市叙事,深化本地生活服务平台这一占位。

1677568659353625.jpeg

 不恰当的说,品牌写信往往是一门玄学。有书信形式的,可能缺了点内容实料;未提及于此的,却确有此意,借以不同的创意支点(路名、火车站、拼贴诗),完成一次有主题的主观表达。至于具体是不是以“xxx的一封信”起调,或许并不是最主要的,语言内容本身就已是最好的回答。

 虽说猜不到品牌写信的结尾,但其动机、缘由倒是可以倒推一二:

  • 它总是与价值向、品牌层的营销目标相关,聚焦的话题比较有普世意义。而除了上述典型的营销式,由品牌创始人手写信,也不失为一种更高级的沟通方式,还有机会带来一定公关价值。

 2022Nike 品牌五十周年,创始人发出公开信

WechatIMG873.jpeg

  • 品牌写信一般具有时机性以及背景意义,除了在重要营销节点、品牌周年日为自己发声外,当我们的共同经历有必要被记录、被诠释,或者社会面存在着一股低落情绪,需要被疏解,需要更有力量感的主体来鼓励。品牌或者代表可适度挺出身,作正向表达。

世界顶级意大利品牌Brunello Cucinelli创始人致年轻人的一封信

WechatIMG1418.png
WechatIMG1419.png
书信节选

  • 什么样的品牌更适合写信,其实也有迹可循:大品牌以及平台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品牌个性、文化理念已沉淀得较为稳定、成熟,比较适合用这种方式来表达。

       除此之外,拥有更多年轻用户、女性群体占比大的品牌,也可如此与用户开启感性、浪漫的对话。

  • 一条非正式建议:品牌写信的次数,别超过两次。写信是种仪式感,每寄出一封,就意味着「支取」观众的信任。要珍惜,勿滥用。

 

写在最后

早年陌陌COO王力,曾在微博发出一封长信并@贾樟柯,直言其作品在自己的青春时期有过怎样的重叠,字里行间都是对贾樟柯的欣赏,并希望能有合作的机会。这封千字有余的“告白”信打动了贾导,仅仅一个月之后,陌陌就上线了由贾樟柯全新执导的品牌TVC。

WechatIMG877.jpeg

《陌生并不存在》

王力给贾樟柯写信,贾樟柯给陌陌拍广告,这些事件在当时的广告圈、影视圈、甚至众多媒体纷纷引起热议。但正如贾导所说「有一个人对你写那么一大篇,这是一个很大的礼遇」,是这里面的诚意推动了这一切开始。

同样,品牌写信也是一种更好的表达诚意的方式,尽管不好用「很大的礼遇」这样来评价,称之为「更有仪式感的礼待」总不为过。

但说到底,书信只是众多沟通方式中,比较有滤镜感的那种。它的形式感也好,具体的语言优势也罢,以及依托的创意等等,都要根据项目所处的背景来看待,再去考虑如何将其发挥到最大化。

文章无意于将书信广告包装、推崇成一种流行趋势,谈此种种只想试着讨论——在广告营销里,写信这种沟通方式究竟能触及到什么?以及,从书信形式延伸出来的那种主观的、仿佛品牌已投入其中的表达方式,为何更能戳中我们的审美点以及情绪。

我想,这已经涉及到语言学的话题(笑)。昨天看到一个说法,「X X不应该成为一个职业」,换种角度或许可以说,「不要把XX只看作是一个职业」,如果再大言不惭的拓展,不要把消费者想当然的只是看作「消费~者」,「沟通」二字谈的多了,往往拿不出诚意和实义。

总之作为不同细分领域的内容工作者,警惕一切形式的「职业手感」。当发现输出的内容、沟通的话语,只剩策略正确但魅力平平,甚至自己看着都无动于衷时,或许可以尝试着回到表达的起点——只给自己、给一个想象中的对象写点不那么行业的。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