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预测】“双标”嫌疑未散,海天味业难逃点名?
为什么说,海天味业很可能会被315晚会点名?
个人认为,无外乎两个原因——添加剂、傲慢。
一、添加剂位列舆情热点前二,315晚会需要“国内驰名双标”
回顾315晚会曝光过的企业,大都在各个热门领域中具备一定影响力和代表性。
作为中消协公布的2022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排名第二的“科技与狠活”和“非法添加剂”,自然也需要一个重量级企业来担当案例。
而2022年引发全网热议的“科技与狠活”中,海天味业或许是知名度最高的那个了。
最开始的时候,只是个别网络主播针对“三花淡奶”“人工牛排”等合成食品的声讨,随后却在流量和热度的刺激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跟风者,并且讨伐的矛头,也无序扩散到所有和添加剂有关联的产品。
严格来讲,这样把添加剂妖魔化,对准整个食品相关行业开“地图炮”的行为是很不理智的。而且以我国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和监管,真正对消费者健康存在严重威胁的合成食品,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那一场全网跟风的“曝光”中,更多还是缺少科学依据的攀咬,以及刻意扭曲概念,混淆非法添加剂和食品添加剂的差异,来人为制造噱头吸引眼球。如果不是中国消费者苦非法添加剂久矣,再度回忆起了曾经被毒奶粉、毒饮料等支配的恐惧,这场闹剧也不会爆发式蔓延至更多企业。
而原本刻意作壁上观的海天味业,也不至于在下半年因为“添加剂双标”的质疑遭遇黑天鹅事件,导致股价一度跌停,至今都未能恢复过来。
简单回顾整件事情的经过,去年9月末有网友曝光,在日本销售的海天酱油,成分表中明确标注了无任何食品添加剂,而在国内销售的酱油成分表中,却是使用了三氯蔗糖、苯甲酸钠等添加剂。由此,海天味业陷入了“双标”质疑,一度被消费者讽刺为“国内驰名双标”。
受其影响,在10月初国庆假期结束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海天味业开盘暴跌,总市值蒸发了近300亿元。其后又因为两度回应“双标”质疑时太过强硬,并且没有针对添加剂给出正面、直接答复,又招致新一轮的舆论危机。
这也导致海天味业在去年10月几乎都处于股价暴跌的状态,在10月31日更是跌至59.68元,距离近一年最高的92.20元,几乎蒸发了千亿市值。此后虽然有所回升,进入2023年后却又遭遇跌停,显然尚未完全摆脱负面舆论对投资信心的消极影响。
在天眼查的股票行情就能看到,截至2023年3月1日,海天味业的股价才恢复至82.2元,整体状况仍没有脱离下跌风险。
如此典型的案例,很难说不会被315晚会单独拿出来,达到令行业警醒的目的。
而且除了消费者舆情热点外,海天味业的公关回应,也成了另一个层面的典型案例。
二、傲慢式公关惹怒全国,海天味业漠视零售市场?
很少会有企业像海天味业一样,面对舆论的质疑,选择非常强硬的处理态度。
在“双标”争议刚刚出现的时候,海天味业就发布了《严正声明》,并且点名“涉嫌造谣”的抖音博主,声称将付诸法律手段。不久之后,海天味业又作出二次回应,大讲《中国品牌企业的责任、担当与呼吁》。
字里行间,满是威严。仿佛在居高临下地盘问每一个人,凭什么敢质疑它。
很难想象这样低情商的公关回应,来自一家声称拥有300年历史厚度,巅峰时期总市值接近4000亿元的上市企业。以至于很多人都在怀疑,海天味业或许根本没有设立公关部门。
已经有太多实例证明过,面对海啸般席卷而来的负面舆论,正面硬刚的效果永远都是最差的。况且在两次回应中,海天味业也没有对“国内外产品成分表为什么不一样”的问题作出解答,硬生生给自己贴上了“避重就轻”的标签。
当然,也存在着另一个层面的解读,那就是海天味业的公关故意表现出傲慢态度,来巩固海天味业“行业规则制定者”的企业人设。
在此之前,消费者群体中鲜有人知,海天味业是《配制酱油标准》《酿造酱油工艺技术规范》《酱油质量通则》等多个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
毕竟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记忆总是有限的。若干时间之后,丢失热度的“双标”会慢慢被遗忘,而“没有人比我更懂酱油”的形象,却稳稳树立起来了。
不得不说,如果真的按照这个逻辑,这一场可能把整个品牌拖入深渊的舆论危机,反而利大于弊。为此需要付出的代价,或许只有C端零售市场的消费信心下降而已。
至于C端零售的短暂失利,可能对海天味业而言算不得什么。
根据海天味业遭到“双标”危机前的2022年半年报,食品制造占据海天味业总营收的100%,其中酱油占据59%,耗油17%,调味酱11%。其中,约96%的营收,都来源于线下渠道。
最重要的是,线下渠道中有50%都集中于B端餐饮客户,20%流向食品加工客户,余下30%才是家庭消费。也即是说,“双标”的影响虽然声势浩大,但影响范围仍局限于30%而已。
如此一来,倒也理解海天味业敢于如此回应的底气所在。
而这样,似乎不把消费者当回事的态度,315会放过吗?
声明:本文仅作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参考资料:
《中消协公布2022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央视网
《海天味业“深V”启示录:社会责任投资不是中国主流》——蓝筹企业评论
《海天味业回应“双标”,消费者为何不“买账”?》——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