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神的东方偏爱,每一滴都做到了梅香入魂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3-03-09

棠城刀客,有时带刀,有时带货


有人说,世间的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在四川大邑,北纬30°的西岭雪山,这里1800~2300米的高海拔雪线上,生长着中国原生青梅的古早品种。
深夜时分,师傅们每人背着100多斤的青梅,快步走在只容单人通过的陡峭小道,然后再由骡马经山路装车,连夜转运下山。
山路崎岖,这么肩扛马驼争分夺秒,只为把品质最佳的青梅准时送达重庆江津白沙的酒厂。
向东2000公里,福建诏安,会遇见中国公认的优质青梅产区。这里从宋代便开始种植青梅,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带来的充沛雨水,催长着青梅的活泼灵性。
暮春时节,由果农攀爬枝头手工采摘的青梅,将与国家非遗大师监制的武夷山大红袍,来一场恰如其分的邂逅。它们在高粱酒的加持下暗香浮动,创造出一种只有中国人才懂得的独特风味。
这是一场以梅与酒为主角的定制旅途,因梅,因酒,因时,因地,因人,因火,因水,因器,志同道合。

当青梅遇见酒:中国人的雅致传统

如果以人情世故来形容美好食材的相遇,有的是令人击节的相见恨晚,有的是跨越千年的邂逅重逢。
从商王武丁对贤臣所言“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到李白“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再到李清照“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中国人惯于将青梅的酸甜,视为一种沟通山水天地,品尝世事人生的味道。
约1800年前,当它与酒相遇,成就《三国演义》里“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千古名场面。
由此以往,风流千年。
谢逸把“谩摘青梅尝煮酒,旋煎白雪试新茶”当作生活的仪式感;李清照把“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视为一种雅致风尚;晏殊惆怅于“青梅煮酒斗时新,天气欲残春”;苏东坡则心心念“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英雄豪杰,才子佳人,气质相近,亦有人生之况味。
而随着酿造工艺发展,以梅佐酒逐渐演变成以梅酿酒,从而诞生了青梅酒这种饱藏东方风雅的酒中尤物。
中国是青梅的故乡,这片丰饶的土地之上,孕育出世界上最早的梅子树。然而青梅酒虽发源于古代中国,在近代却先盛行于日本,变成他乡的国民之饮。
直到数年前,梅见的出现,中华梅酒才开启了真正的保护性复兴,成为普罗大众日常餐桌上的美液。
在山川湖海间遇见正当时节的青梅,在四季轮转间蕴造最好的佳酿。
时光轮回,兜兜转转。有人称之为“命运”,有人则叫作“缘分”。


穷尽190多种原生青梅1700次风味测试缘起,那一盏美好,以及背后的十分付出。
作为产梅大国,中国拥有包括种植梅、古梅、野梅在内的百余种原生青梅品种,不同产区不同品种的青梅,风味特性各异。
综合风土、气候、品种等因素,梅见最终选择了广东普宁、福建诏安、四川大邑、云南洱源四大核心优质产区,作为梅见青梅基地。


为了让更多人遇见那一缕梅香雅韵,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梅见穷尽百余种原生青梅品种持续跟踪研究,对不同梅种的香气、酸度、陈化特性等进行了1700余次风味测试。
风味来自与水土的相遇,它们互相成就,无法分割。梅见对原生风土差异的成功利用与转化,为青梅酒带来了丰富的味道。
广东普宁的青梅果大肉厚,高酸多汁,是原味梅见的主打;烟熏风味梅见则是在此基础上,加⼊用天然果木烟熏的乌梅酿制而成;四川大邑野生的南高梅,果酸浓郁饱满,专门用来制作“蓝梅见”……
从梅果的采摘、处理到浸泡、调制,都有着极其严苛的制作流程和工艺门槛。
青梅的时令期很短,每年4月,广东普宁的果农要在20天内完成采摘。当天采摘的青梅还得在第一时间,全程冷链运输至1600公里外的酒厂。
西岭雪山地形险峻,凌寒而生的野生梅树高达10米~15米。为使青梅的品质保持最佳,工人须在夜里温度低、无光照的天气条件下抢运下山。当货车一路夜行抵达酒厂时,青梅尚有西岭的风雪之气。


每一颗青梅都是手工采摘,并经过人工6次精选,以确保梅果完整无伤和90%的成熟度;48小时内完成去蒂、清洗、沥干等多道工序后,青梅便与高粱酒、黄冰糖一同入坛,根据品种不同,浸泡陈藏90—360天。
基酒来自重庆江津白沙镇,以川南单一糯红高粱为原料的高粱酒,进行30天控温发酵。这样的酒体纯净淡雅,不与梅果争香,反而中和了梅子的酸与黄冰糖的甜。
当饱满酸甜的梅汁与高粱酒液的芬芳在古法陶坛中相逢,每一滴都做到了梅香入魂。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在工业化流水线轻松复制的今天,还有人愿意不计时间,不计成本,用心手合一的匠心制造美好。

或许,这就是中国人对于相遇的懂得。
不时不食,才能品尝到食物最饱满的滋味。不懈不怠,才能遇见心中美好的期待。不多不少,才是生命刚刚好的存在。

青梅与酒的摆渡人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假如青梅酒与更多中国原生风物相遇,又会创造什么样的美好奇迹?
当梅酒遇见茶。茶,是原生中国的风物饮品,亦是中国文化意象的经典符号之一。

但想要将这两者跨界融合,在技术实现上极其困难。究其原因,茶的风味物质非常复杂,跟梅酒放在一起,会产生很多不可控的变化,而中国历史上也没有茶酒融合的传统技艺可循。
梅见团队耗费大量时间和心血,在中国六大茶类中研究茶跟梅酒的契合。经过锲而不舍地上千次试验,最终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
通过多种梅果调和,可以使梅酒的酸甜度协调茶多酚与氨基酸带来的苦涩味,平衡了茶梅风味。而茶叶原香又能充分进入酒体,令茶叶的鲜爽与梅酒的酸甜相得益彰。


酒入舌尖,茶香与梅香在口腔相逢相融,如花绽放,深沉持久。
当梅酒遇见陈皮。有着42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陈李济提供的新会陈皮,与大邑青梅一道酿制出“青柑梅见”与“陈皮梅见”。
陈皮药香与梅香交织,岁月的味道在一口微醺之中,推陈出新,回甘生津。


所谓风味,不过是一次次天作之合所成就的万千变化。
文化复兴的时代土壤、酿造工艺的发展进步、产品创新的匠人匠心,三者相逢,共同造就了中国风味的当代风骨。
遥想青梅煮酒。
在唐朝,它藏进了遣唐使东归日本的行囊,摇身一变,化作日常之饮;在宋朝,它轻盈一跃,落在了文人们的笔尖,化作宋朝那一抹青色;在当代,它登上琳琅满目的宴席,满足着世界对于东方气韵的无限想象与向往。
千载之下,乃敢与君同。
如果说中华文明何在,不在那些缥缈浮夸,恰在这些地方。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