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东即将暴打华尔街
1
大概2年前吧,我写过文章抱怨宠物医院收费。
因为我在上面花的钱太多了。
做个CT,就得四位数起,各种服务一叠加,账单轻轻松松上万。
钱包真的疼,但你又不得不花,看着猫委屈又难受又说不出的眼神,你咬咬牙还是得掏钱,毕竟这是为数不多一生的世界中只有你的生物。
曾经我觉得他们收费那么贵,能赚很多很多很多钱。
但和很多兽医聊天,兽医也很委屈,说自己累么累的要死,赚钱那是真没见到,早知道学医美去了。
然后我和兽医一致认为,是宠物医院把钱都赚走了。
然后,看到了一家要上市的宠物医院的招股书。
看完了,我整个人都清醒了。
房东,才是一切的答案。
2
这家宠物医院叫新瑞鹏。
规模国内第一,接近两千家医院。
行业里第二名到第十名加起来的数量,都不到它的1/3。
毫无争议的行业龙头,营收大几十亿。
很厉害对吧?
但再看收入和利润,就和牛老师一样,有点虚。
营收有三块。
一个是医疗,一个是供应链(把耗材卖给同行),一个是卖宠物用品和寄养洗澡啥的。
营收的大头自然是pet care services(宠物医护),占60%。
2020年这部分收入是20.5亿人民币,成本是19.7亿,毛利率3.9%。
2021年也不乐观,毛利率3.4%。
收100块,毛利只有4块钱。
算上供应链和卖猫粮卖狗粮的部分,毛利稍微好点儿。
但也好不到哪里,4.7%。
稍微开过店或者公司的朋友,都应该知道毛利这么低,就别想赚钱了。
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再省,这么微薄的毛利也遭不住。
所以,显而易见,亏损。
亏得还厉害。
我作为消费者,交了很多钱。
兽医说自己也没赚到什么钱。
现在,就连宠物医院都表示自己没赚钱。
那么,钱呢?
3
继续看医院的财报。
新瑞鹏短时间内能有这么多家医院,靠的不是经营,而是并购。
可以说,这不是一个生意扩大,而是一个攒起来的资本局。
(现金流量表里融资现金流非常充沛,但经营现金流持续为负)
这是典型的PE玩法。
先收一家门店很多的头部医院,当成经营主体和并购平台。
再通过这个并购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收小型医院。
跟那些被并购的医院去对赌业绩,业绩达标,钱就到位。
业绩不够,就打车滚。
最终通过体量和看起来还不错的营收,在二级市场(也就是股市),把股权卖给有缘人。
从经营的角度,通过并购,做到全国最大,集采就有优势,成本就能降低,也能掌握一定程度的定价权。
这并不是空想,资本市场相信这样的故事。
通策医疗(口腔医院)、爱尔眼科(眼科医院)和美年大健康(体检机构),都是这么做的。
别看亏损严重,但确实是有先例的。
尤其是,要去纳斯达克上市。
不亏损配上纳斯达克吗?
亚马逊,特斯拉,哪个不是亏损严重?
人家瑞幸更是速通了纳斯达克。
巧了,宠物医疗,也是一个特别符合美国人思想的故事。
美国,一个热衷于宠物消费的国家,一个人均家里有猫狗的国家,一个商业医疗服务非常发达的国家,他们能听得懂这个故事。
猫狗就是家人,给它们治病是刚需,而且客单价还高。
好生意,好公司。
Don’t BB so much,just take my money!
Quickly,quickly!
4
这时候,就要给他们来一点小小的震撼了。
宠物医院这个生意,即使你把全国的门店占个90%,都不可能掌握定价权。
因为,消费者的付费意愿是个问题。
作为养过多只猫,现在还有两只猫的人,我说一句,我是愿意给猫花钱的。
但前提是你别把我当冤种。
新瑞鹏是一个攒局的拼盘生意。
里面的很多医院之所以会被收购,是要做业绩对赌的。
所以,不得不提高客单价,多拉账单,原本可以收500的,现在可能会收550。
就会比没有对赌压力的医院更猛一些。
消费者又不是傻子。
本来,宠物医疗服务的频次就相对低。
招股书里有个数据是这样的。
“于2020年、2021年及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九个月,我们分别为约170万、250万及220万活跃客户提供宠物护理服务,并分别治疗约430万、580万及470万宗医疗个案。”
可以算一下,平均一个活跃客户做宠物医疗的次数是多少。
2020年是2.5次,2021年是2.3次,2022年前九个月是2.1次。
打疫苗、绝育、驱虫这种医疗就已经是三次了,可见去宠物医院做医疗的次数真的是屈指可数。
新瑞鹏号称自己宠物护理业务的回购率是56%,远超过同行的30%。
这个数据没有什么意义。
打完疫苗,做个绝育,再驱个虫。
只做两次,也可以算进回购率里。
想要赚钱,靠的是老客的第三次医疗服务、第四次医疗服务。
再估算一下客单价,2020年是465,2021年是500,2022年前九个月是489。
也没看出来,有掌握定价权的趋势啊。
宠物消费这个场景特别特殊。
因为宠物不会说话,所以无论医生给你出什么治疗方案,都会有一种“我好像被宰了”的感觉。
这个药给你开50,那个检测费给你100,账单一看,1500。
很多养狗养猫的人,现在听说宠物医院宰客以后,就尽量不去宠物医院了,直接小红书或者宠物群查治疗攻略了。
我有个朋友养狗,他觉得皮特芬太贵,直接就改用红霉素药膏加碘伏了。
我身边很多养猫的人,驱动都自己做了,毕竟大宠爱的价格差,太大了。
不是不乐意给宠物治病,而是如果贵了,就直接用平替方案了。
5
按照财报数据简单估算,单店的医疗服务营收也就160万左右(至于本地生活服务的部分,属于完全的赔本生意,重点在医疗服务)。
监管规定每家宠物医院必须得有三个持证医生,再配上护士和前台,成本根本砍不下去。
但小医院就不一样了。
老板自己就是兽医。
根本就没有这个成本。
这个生意里赚钱的,是那种不连锁的宠物医院,社区周边的客源就够吃了。
说到底,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粗暴的生意。
想要赚钱,靠压成本,靠精细经营,靠持续深耕社区,门槛是隐形的,而且挺高。
毕竟如果一家宠物医院自己很赚钱,根本就没有必要去卖给新瑞鹏,他自己给自己打工多爽。
当它选择去卖给新瑞鹏,基本上也是因为赚不到钱了,周边客源吃干净了,趁着有人收,就干脆卖了。
这是一个逆向筛选。
能进这个盘子里的,本身盈利能力就偏弱。
还有就是,很多本来闷声发财的宠物医院,赚钱的原因其实是不太合规。
例如老板作为唯一的兽医,飞单上门做一些对私的不开票生意。
这部分是很多小医院的收入大头。
而一旦卖给新瑞鹏,需要合规,需要符合上市要求,其实也可能就赚不了钱了。
消费频次太低,导致这些连锁宠物医院只能通过寄养和宠物洗澡来引流。
这个逻辑是当猫猫狗狗熟悉了这里环境的话,等生病的时候,自然就会来这里了。
引流,就意味着负毛利。
而真正收割的医疗服务呢,又因为客单价过于高和宠物本身生病的频次很低,基本上割不了多少。
这是一个死局。
每家都不赚钱,每家都保持一个低毛利。
医院数量多了,有规模效应吗?
有。
集采会有优势,可以靠着集采优势在供应链上赚钱。
但,管理成本也会增加。
如果是一家单体医院,你管好手下几个医生,基本上就能做到没啥问题了。
但做大了,就不行了。
某一家出问题,其他一千多家医院的口碑都会受到影响。
还是那句话,由于宠物不会说话,所以起纠纷的概率会更大。
不仅仅是合规成本,还有管理成本。
这就没有办法去对抗小医院了。
规模效应,在这个品类上,不是那么大杀四方。
6
所以,房东要赢了。
为什么?
先拆一下新瑞鹏的成本结构。
人工,51%。
材料,16%。
房租,15%。
设备折旧,12%。
乍看一下,房租占比没那么高,好像房东没有赢麻啊?
人工51%,房租15%,这咋赢了?
这时候,你要意识到一个问题,房东,不只是医院的房东,还有这些打工人的房东。
前面不是写了人力成本是51%嘛,房租间接拉高了人力成本。
为什么一二线城市的兽医成本高?
是真的因为供小于求吗?
不是。
是因为如果你给不了一万块,他就没有必要从县城跑到北上广了。
人在小县城也能糊口,而且还能活得更好。
他要租房。
兽医拿的那点工资,付了房租真的就没多少了。
而且,医生们还觉得自己委屈,根本吃不饱。
直接就在小红书、闲鱼、淘宝上去接单了。
上门150块就能做绝育,你还去个屁宠物店啊。
然后互相加微信,之后直接朋友引荐。
医生飞单爽的飞起。
这就,直接打击了医院的盈利。
另外,别忘了,还有【消费者】的房东存在。
说句实在话,真愿意给宠物花超过宠物身价的钱的人,没有那么多。
很多养宠的人要么付高额房租,要么背高额房贷。
宠物本来就是给自己提供情绪价值的,一旦成为了负担,就不乐意了。
现在宠物主都很精明,在养宠之前就会挑一些不怎么生病的品种。
所以,房东的存在,也影响了宠物医院医疗服务的天花板。
影响了营收,直接增加了房租成本,间接增加了人力成本,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意愿。
再说了,你设备买了,证办了,舍得关门吗?
你总会觉得宠物医疗市场一片光明。
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人去养宠物,等兽医供给变多了,成本也就打下来了。
不到山穷水尽,你不舍得。
房东看了看刚刚转账过来的房租,想了想纳斯达克还有人接盘。
会陷入思索。
都给他们整上市了,是不是,房租又该涨了?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