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亏损进一步扩大,看鹰瞳科技的现状与未来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3-03-30

ChatGPT的横空出世能为AI医疗带来什么改变?谷歌给出了答案。

日前谷歌举办了“The Check UP”年度活动,高调地推出了专门用于回答医疗保健相关问题的大型医用语言模型Med-PaLM,并声称该模型在体检问题上的表现已经接近“专家”医生的水平。

与对现有医疗资源进行再分配的互联网医疗不同,AI医疗的立身点在于提高医生诊断效率的同时,从根本上解决医疗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如果谷歌的Med-PaLM能够经受现实的考验,“创造”出更多专家医生,AI医疗板块或将再迎重大利好,鹰瞳科技股价再次涨停也并非难事。

不过AI医疗企业看市场风向拉投资的红利期已然逐渐消退,孰不知ChatGPT爆火后一度涨停的鹰瞳科技,也难逃股价再次下跌的尴尬处境。如今,营收规模才是检验AI医疗企业发展前景的方向标,但结合鹰瞳科技3月23日披露的2022年财报数据来看,其发展现状似乎并不乐观。

一、营收规模增长停滞背后的商业化危机

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鹰瞳科技营收1.14亿元,同比减少1.32%;股东应占亏损1.8亿元,同比扩大26.2%,营收净利双降。把时间线拉长,根据招股书和财报数据显示,2019—2022年期间鹰瞳科技的营收分别为3041.50万元,4767.20万元、1.15亿元和1.14亿元。

不难看出,作为 “AI医疗第一股”的鹰瞳科技,营收规模在实现短暂爆发后已陷入了停滞状态,这对鹰瞳科技的长远发展来说并不是个有利的信号。

对于收入减少,鹰瞳科技将其归咎于“鹰瞳健康业务因相关服务场所的现场活动受限导致产生的收入减少,部分被鹰瞳眼健康业务产生的收入增加所抵消”。

但根据财报显示,鹰瞳科技2022年鹰瞳健康的收入仅比2021年减少了0.20亿元,如果加上这部分收入,鹰瞳科技2022年的“营收”也仅为1.34亿元,整体营收增速远不及2021年的倍增。

营收增速的高低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AI企业商业化落地的难易,营收规模增速较快,说明AI企业的落地化较为顺利,反之则意味着商业化落地较为困难,技术/产品尚未成熟或者并不符合当前市场的需求。

鹰瞳科技的营收增速陷入停滞或说明其商业化落地并不顺利,即存在产品存在着不被大众买单的可能,而这一风险或许是由鹰瞳科技业务特性造成的。

根据天眼查APP显示,鹰瞳科技成立于2015年,主要立身于眼科眼底病AI识别,通过视网膜成像观测+AI算法诊断,实现对慢性病的快速诊断和评估。“眼底一张照,疾病早知道”是鹰瞳科技对自身旗下业务的总结。

鹰瞳科技的业务说明看似玄乎,实际上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糖尿病、高血压、青光眼、白内障等疾病确实可以通过视网膜进行检测并筛查。在医疗AI商业化比较成功的美国,不少AI产品甚至已经通过了医保准入。

但AI医疗产品理论有用以及在国外顺风顺风并不意味着在国内就能落地成功,原因有二:

一是AI医疗中的“黑匣子”问题尚未全面解决,AI算法误诊是常态。

Nature杂志曾在今年年初发文质疑AI医疗,并锐评AI问诊就是抛硬币。文章中指出,即使是在比赛中正确率达90%的获奖模型,再用原数据集子集测试时,准确度也最多60%—70%。甚至有研究者表示,自己用机器学习研究心理课题,还出现了无法复现的问题。

这些案例均指出了AI医疗产品的关键障碍——黑匣子问题:AI模型透明度不足,大部分AI系统的模型很难解释,也很难理解为什么它们会做出某种诊断或推荐。

商业落地讲究的是教育市场,而教育市场的大前提是自身靠谱。当前阶段AI医疗产品起到的是辅助作用,立身于帮助医生提高诊断效率,如果AI产品的诊断误差太大,反而会徒增医生的工作量,AI医疗产品的落地推广自然也不容乐观。

二是国情不同,辅助类AI医疗产品在国内存在着“水土不服”的问题。

AI医疗在国外之所以能够顺风顺水,有一大原因在于国外的就医成本较高,尤其是人工费用。比如美国放射检查的设备费用和诊断费用是分开的,而国内放射检查费用很低,大部分费用开支来自设备费用。

根据艾瑞数据显示,2019—2021年8月期间,三甲医院是AI医疗影像采招的主要对象。当AI医疗产品的可信度接近靠谱、摆脱对医生的依赖之前,让医疗机构花费额外成本推广AI医疗,或许并不容易。

虽然根据数据显示,国内AI医疗影像的市场规模或在2023年首次超过CDSS,成为AI医疗核心软件中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产品类别,但需要注意的是,AI医疗影像相对来说容易落地,指的是示范性落地而非大规模落地。

大规模落地指的是产品经过权威机构的认证后,被推向所有其适合的应用场景,以AI医疗影像为例,除了三甲医院等医疗场景外,眼镜店、养老院、保险等大健康场景也是其主要的应用场景。而示范性落地指的是AI医疗产品在通过权威机构认证之前的落地。

一般来说,新技术落地的顺序往往是从易到难,AI自动驾驶就是最典型的案例,这里不过多赘述。对于AI医疗产品来说,落地顺序自然是从轻决策到重决策,即产品的定位从严重依赖于医生逐渐延伸到可以独立自主。

AI医疗影响之所以落地更快,核心原因在于其轻决策、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产品的采购成本低,可以抢先示范性落地,但抢先落地并不意味着能早一步通过检验实现大规模落地,鹰瞳科技仍需经历大浪淘沙的历练。

二、亏损的当下,与无限的未来

鹰瞳科技营收规模增长停滞的同时,其亏损却在持续扩大,这也并不是个有利的信号。根据财报数据显示,鹰瞳科技2019—2022年期间归母净利分别亏损0.87亿元、0.80亿元、1.43亿元和1.80亿元,2022年亏损进一步扩大。

鹰瞳科技之所以亏损,主要原因在于三费过高。

财报显示,2022年鹰瞳科技的销售开支为1.00亿元,同比增长了37.8%;行政开支从2021年的0.77亿元上升至0.80亿元;研发开支从2021年的0.64亿元激增至1.26亿元,同比增长95.4%。仅这三费的开支总额,就已经远超过鹰瞳科技的营收。

鹰瞳科技研发开支高无可厚非,作为高科技公司,技术研发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唯有不断地研发产品才能进一步落地,营收才能持续增长。

同为医疗AI赛道的致远慧图CEO曾坦言,“每一个医疗AI产品的研发都要经历从数据收集、算法研发、临床验证,以及注册申报的过程。”近几年医疗AI赛道看似新产品迭出,实质上是医疗AI企业将过去积累的产品集中推出的过程。

换言之,如果一个高科技企业找不到研发方向,一旦现有产品无法落地或者不符合当前的市场,又无新技术产品迭代,企业的营收也会出现周期性缺口,鹰瞳科技的研发费用能够进一步提高是好事。但销售开支进一步激增至1亿元,或许进一步说明了其商业化落地或许并不顺利。

值得庆幸的是,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们对AI企业的前期亏损较为宽容,相对于短时间内的亏损,投资者们更看重企业的长期价值。

医学被认为是人工智能应用中最有可能率先实现商业化的细分领域,而AI医疗影像又是AI医学中市场占有率增长最快的赛道,在注册审批上夺得先机的鹰瞳科技,在未来将有无限可能,比如医保。如果鹰瞳科技旗下的产品能够纳入医保,中国庞大的市场将为其商业化落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不过AI产品在短时间内纳入医保并不现实,行业内的普遍说法是在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真实需求被认可后,企业仍需要4—5年的时间周期跑通审批。在这段时间空档内,AI医疗企业不仅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技术壁垒力压同行,还需要持续稳定自身的毛利率,如果 在“灵魂一刀”的压力下企业的造血能力大幅下降,这并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在此方面,鹰瞳科技的压力并不小。财报显示,作为科技公司的鹰瞳科技毛利率已经从2021年的61.0%下滑至2022年的49.1%。能否以及如何在短时间内将毛利率拉回50%以上,也将是鹰瞳科技长远发展的一大挑战。

写在最后:

据艾瑞建模测算,2020年中国AI医疗影像市场规模为4亿元,有望在2025年成为百亿赛道,2020—2025年CAGR将达到87.5%,总体市场增长会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头顶“AI医疗第一股”的鹰瞳科技,有望在AI医疗影像市场整体扩容的红利期内收获颇丰。但机遇与风险并存,鹰瞳科技能否找准自己的定位,扛起AI医疗影像赛道增长的重任,仍值得长期观察。

声明:本文仅作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