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爆火3个月了,广告圈应该关注啥?

举报 2023-05-29

副本_三得利__2023-05-29+18_46_55.jpeg

*阅读大概需要4分钟,建议先收藏。


从小范围讨论,再到走进大众视野,被频繁报道,被资本热捧,掀起热议和焦虑......截至目前,AI的剧情很像前几年的“元宇宙热潮”又重演了一遍,也因此有人认为“不必关心,炒作而已”。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早在2008年,美国咨询公司Gartner就曾提出一个描述技术发展周期的曲线:

Gartner曲线

1685356742287536.png

简单来说:

1、新技术出现之后,基本都会经历被“捧上天”的阶段。

2、从“媒体说它很行”“资本说它很行”再到“市场证明它很行”,新技术要经历几场生死劫。熬过去就是颠覆者,熬不过去就是泡沫。


观察新事物出现之后的大众情绪,能帮助我们产出创意,也是做用户洞察的好时机。

在ChatGPT访问量突破10亿次,“我们问了ChatGPTxx个问题”刷屏的2月份,我观察到了以下几种反应:

1685340401621348.png

怀疑、排斥:这是我们人类面对新事物的本能反应。毕竟,按照既定模式行动是安全的、可控的、结果可预见的。当固有的模式被颠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希望有人告诉他们:“都是炒作,时代没有变”。

震撼、焦虑:这是绝大多数人的态度。他们心底相信新技术的颠覆性,并对此充满恐惧。

优越感:第三种是“优越感”,这部分人掌握了一些信息差,比大多数人更早地了解到了新技术,已经过了被震撼的阶段,所以看到其他人还在被震撼,会很难掩饰住自己的优越感。

而当ChatGPT热度越来越高,投机者们就开始行动了。在他们贩卖焦虑或信息差,“把水搅浑钓大鱼”的过程中,“怀疑者”和“焦虑者”都被影响,进一步固化了自己的认知——怀疑者更怀疑,焦虑者更焦虑。

换句话说,大家都离事情的本质越来越远。而是被挟裹着加入了一场情绪的盛宴。有人从中牟利,有人则成了别人的盘中餐。

那么,对于我们广告营销人来说,应该关注什么呢?

1、观察消费者对AI技术的情绪和反应:

消费者的很多信息指标都可以量化,但是“性格特质”很难量化。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说,品牌的沟通是单向的,消费者的反应是不可捉摸的。而ChatGPT等颠覆性的AI技术的出现,像一个“情绪放大器”,给我们创造了一个绝佳的时机来洞察他们的“性格特质”。

给大家举一个Lofter的例子。

Lofter是网易旗下的同人创作社区,今年3月,它上线了一些应用了AI技术的产品内测功能。比如设定好主角人设后,由AI续写故事;上传参考图片和绘制要求后,由AI绘图等。

lofter

换句话说,就是AI爆火之后,各个软件都在跟进的几个常规功能。但是,在别的平台没有激起什么水花的新功能,却引起了Lofter用户的强烈不满,除了吐槽和抵制,还有大量内容创作者直接注销账号,转投其他平台。

从Lofter连发三条道歉微博来看,平台的“损失”应该不小。

lofter连发三条道歉微博

LOFTER道歉微博

完整版见:微博@网易LOFTER

如果我们从数据维度去理解lofter的用户,他们大多是95后、00后,是我们一般认为对新事物最敏锐,最感兴趣、接受程度最高的一群人。而作为内容创作平台,lofter及时跟进新的技术,“优化用户体验”,也非常符合产品逻辑。

但是,却并不符合用户的情绪逻辑——Lofter生态的核心是“为爱发电”的人类创作者“,是在AI工具可以3秒出一张图、写一段话的冲击中,被替代的焦虑感最强烈的一群人。Lofter的AI技术跟进得越快,就越让核心用户“心寒”。

当然,历史的车轮碾过时,是不会顾及某个人,或某类人的情绪的。但是,如果品牌希望和消费者建立双向的情感联系,就得尽可能避开他们的雷区。

所以,不妨观察一下,你的用户对于AI技术是什么态度,由此可以大致看出,他们是更希望你提供新鲜感、还是安全感、稳定感。


2、观察头部创作者对AI技术的理解和反应:

头部创作者,是作品已被市场验证过的一群人,很多时候,他们也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人,所以了解他们的动态和思考,也能够帮助我们决定自己要走怎样的道路。有趣的是,我刚好注意到三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第一种态度是“人机竞争是不公平的”,可以参考今年索尼国际摄影节发生的拒奖事件:德国摄影师Boris Eldagsen获奖后,在颁奖典礼上公开了自己投稿的图片为AI生成,并因此拒绝接受奖项。

1685346818324025.png

Pseudomnesia: The Electrician
© Boris Eldagsen, courtesy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

主办方的观点是,虽然这张照片是由AI生成的,但是它最后能呈现出这种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Boris Eldagsen对摄影技术和光影知识的掌握。

而摄影师本人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他觉得摄影界需要一次深入的公开讨论,需要给AI创作框定好边界。保护创作者(无论他应不应用AI)的权益。

第二种态度比较接近上文提到的主办方的态度,既AI作品也需要依赖创作者积累的经验、知识存在,“AI只是创作工具的一种”。

陈珊妮就于今年3月与AI合作完成了自己的新专辑《教我如何做你的爱人》。

单曲封面也是用AI工具生成

1685348239356878.png

她在自己的微博上详细记述了创作历程,和她自己的思考。

创作过程并没有更“方便”,反而更麻烦了

陈珊妮

“人类的思考和意志,才是人之所以为人”

陈珊妮

完整版见:微博@陈珊妮

我个人感觉陈珊妮的态度其实是在创作者圈子里最为普遍的一种:在新技术的冲击下,多少有些无措和焦虑,但是还是想选择相信自己,相信创造的力量。

就如她在微博中写到的“在AI发展热议的当下,希望透过这首歌,与所有关心创作的人一起思考——如果AI的时代必将到来,创作人该在意的或许不是「我们是否会被取代」,而是「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而第三种立场鲜明的态度,来自孙燕姿。

1685349338669107.png

用AI技术,让知名歌手们唱他们没唱过的歌,是AIGC圈最近很流行的玩法,其中热度最接近“顶流”的,就是AI孙燕姿。

在热度越来越高,大家焦虑于“如果孙燕姿都会失业,我们该怎么办?”的声音中她本人的回应,有很多让人会心一笑的部分。

孙燕姿声明(部分)

1685349596238988.png

孙燕姿

显然,孙燕姿对“抹杀个性”以及“商业侵染艺术创造的空间”有点抵触,但是也只是有点抵触而已。她明白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谁减速。所以她选择,做好自己,冷静旁观。

这三种态度,正好对应了三种企图心轻重不同的状态。

摄影师Boris Eldagsen无疑代表了企图心最强烈的那群人,他想在这个“历史节点”,引领,或者推动改变发生。

陈珊妮是一个相信热爱可抵万难的较为纯粹的创作者。当然,她也不掩饰她不想落后,想获得些什么的渴望。

而孙燕姿,就如她所说,她此刻生活的重心是“自己日渐凸起的肚子和孩子们的日常琐事”,她早已可以“不染红尘”。

我推荐你学陈珊妮,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孙燕姿。


3、观察那些应用了AI技术的广告想表达什么

首先必须要和大家说明的是,多年以前,AI技术在广告中早已有应用,只是现在它的使用门槛被大幅削平了。所以目前,大多数应用了AI技术的广告案例们,与其说他们是在用“新技术”,不如说他们是在追“新热点”。

因此我认为,目前阶段,体现不同AI广告优劣的,不是他们的AI技术用得好不好,而是他们和“AI热点”的关联性强不强,表达得清不清晰。

先来看一些案例。

今年五一前,飞猪上线了地铁平面广告“AI艺术展”。

《飞猪-玩得比想象更酷》

1685351017985381.png

1685351044181800.png

这个案例的优点有三个:

第一,作为旅行APP,飞猪有体现自己“技术先进”的必要,所以它蹭“AI热点”是合理的。

第二,飞猪通过这句“玩得,比想象更酷”,把自己的利益点传达得很清晰,“AI技术很酷,它能生成的东西也很酷,而我们,能提供给你更酷的旅行体验”。飞猪把自己对AI技术的使用合理化了,表达得也很清晰。

第三,是媒介选得合适。对于大多数人而言,AI还算是一种新鲜事物,把AI平面广告铺到线下的地铁站,引起用户分享和讨论的意愿。

与飞猪这个案例类似的还有W和飞书合作的的《探》、美团买菜的《省钱少女漫》、以及《淘宝造物节2023》

W&飞书-探

1685352735422378.png

《美团买菜-省钱少女漫》

美团买菜

淘宝造物节2023

1685352938146139.png

一个需要体现“先进”,一个需要体现“快”,一个需要体现“未来”。”与AI技术结合,也算有有说服力的关联点。而堆砌数量,生成1000张图片、1000条文案之类的案例,恕我直言,实在让我摸不着头脑。

除了表达技术力,和速度快,还有一些品牌,用AI技术来表达自己“会玩”。

最有代表性,也是最成熟的,就是麦当劳和可口可乐。

《麦当劳-AI版麦门传家宝》

麦当劳博物馆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可口可乐-Masterpiece(杰作)》

1685352486954679.png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这两个项目有一个共同点,就是AI技术只是它们的亮点之一,而且不是最大的亮点。也就是说,哪怕不是应用AI技术,它们的创意和呈现形式也足够出彩。

所以才能成功地让人觉得,这个品牌“很会玩”,而不是“很会蹭”。

也就是说,现阶段,有四个关键词和AI技术结合是不突兀的,如果制作再精良一些,就会比较容易出彩,它们分别是:

-酷(科技感)

-速度快

-先进

-未来

(欢迎在评论区补充...)

刘慈欣有一次接受采访时说,人类经常会高估自己的独特性和人性的价值。但是他也写过“虫子从来没有被战胜过”。

所以我想,我们最终总能适应AI这个新伙伴,达成一种新的平衡。

共勉。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