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7.0,我想和你聊聊

举报 2018-12-24

10.jpg

以前,总有人希望微信可以改变这个,改变那个,比如微信群禁言,关键词屏蔽....

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功能微信可能永远都不会做。

可以说微信拥有中国最好的一批产品经理,但是这群产品经理大多都不会听外界的声音,执着于自己。

我模拟了下微信的需求回复:

1、需求你尽管提,改了算我输

2、亲爱的用户您好,我是你爹

3、您好,您不是我们的目标客户

4、爱用用,不用Gun。


这可能是所有产品经理最羡慕的回复了。

就在昨天,微信发布了全新的7.0版本。

1545641005950222.jpeg

一如既往,你们的需求还是没有得到改变,我总结了下7.0的一些变化,欢迎补充

1、启动页歌曲:科恩老爷子的《In My Secret Life》

2、全新的支付功能在UI上进行较大调整,此前微信顶部均采用钢青色背景,此次版本统一成与微信一致的绿色。

3、公众号的〔点赞〕按钮变成〔好看〕,当你点〔好看〕后,文章会被推荐到〔看一看〕,并与好友互动。

1545641550813799.jpeg

4、拍摄的〔时刻视频〕可以长按删除。

5、微信图标改变,原版绿色为:02d10d,新版绿色为:04d568

6、小程序介绍页改版。

在小程序中选择右上角胶囊按钮中的「…」,点击「关于该小程序」,进入小程序介绍页后将支持「为该小程序点赞」,页面布局与订阅号的信息页极为相似。

7、全局搜索界面优化。

在微信主页面点击放大镜,将进入全局搜索界面。语音输入键变得更为醒目。

8、转账界面优化。

改版后像是一个半成品,相比之下原本的转账卡片显得可爱又精致。

9、微信〔钱包〕升级。

进入〔支付〕后,可以明显看到〔银行卡〕从首页消失了,与〔零钱〕一起收入了〔钱包〕中。原本很好找到的〔账单〕按钮也缩小放在了钱包的右上角。〔支付〕页面点击右上角的四个方块图标被〔…〕替代,原本点击进入的〔支付中心〕也被〔支付管理〕所替代,总的来说减少了一个子页面。

10、新增〔story〕功能,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功能是跟朋友圈分开的,只有群聊里有入口。

这个设计的出发点:一个人的生活其实不需要所有朋友知道,只需要有一定关系的朋友了解就够了,然后以群这个维度作为标准去区分亲密度,在亲密度和朋友数量之间取一个平衡点。

11、〔强提醒〕只能提醒三小时内的消息。

12、相册以月为单位显示,同时保留原版的入口。

13、全新的 ui 和 icon 。

1545641178658908.gif


这次7.0大改版是微信的又一次重生与出发,意义非凡,堪称一次艺术创作。

“因你看见,所以存在”。张小龙也在朋友圈分享了一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1545641485298000.jpg

心学是光明之学,因为人心是世间最光明之物。

悲天悯人,万物共生,我们在同一个客观世界,却也小心守护着独属于自己的那个心灵世界。

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微信不只是一个聊天工具,它也是你沟通内心,沟通万物的一道门。

茫茫宇宙中,人生而孤独,很早以前看着微信启动界面那个看地球升起的小人,我有这样的感触。

当年张小龙做微信,努力把人和人连起来,或许也是期待人们能通过微信的连接,消解或者对抗这份孤独。

如今,微信连接了将近10亿人,大部分人微信都有上百个所谓的好友,甚至不少人过千或者直接满员了。可那么多好友,以及刷个不停的朋友圈,真的让我们不再孤独了吗?

那些曾经谈天说地的好友,躺在列表里你多久“没看见”了?微信本来是连接好友对抗孤独的,可如今在很大程度上异化为老板让你额外加班的夺命利器,面对上司动辄十几条的长语音轰炸几欲炸裂,你连发个朋友圈都要小心翼翼地分组屏蔽,在微信待得越久可能就越孤独。

微信团队努力过,又是推工作微信,又是三天可见,又是提“克制”,都是想回到让微信成为连接朋友满足情感需求的初衷,然而再怎么努力,也没法从技术上回去,因为微信无法阻止你加很多不相关的人做好友,在强大的商业逻辑面前,微信也难逃被裹挟进洪流的命运,如同我们个人。

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因为中学政治教科书的肤浅曲解,成了他提倡唯心主义哲学的罪证,真是冤死了王阳明。

理解这句话,关键是理解那个“寂”,所谓寂,不是说客观上不存在,而是一种存在但与他者没有关联的状态——当你没有留意到这朵花时,它和你本人一样,客观存在,但你没感受到,你不知花的明艳,也不会被他温暖、感动。

这就是我们惯常的生活状态,很多美好的事物存在于我们周边,但我们一直没留意,就好像他从未存在一样,某天你突然留意了,才真正“看见”它,它的美好才能温暖你,才能成为你人生里的美好。

微信这句“因你看见,所以存在”,当然不是要告诉你高中政治课本说的“你没看见的世界不存在”的狗屁“心外无物”,而是想让你回归纯粹而不得的情况下,换个方式提醒你,社交的温暖,其实微信里有,但淹没在茫茫微友之中了,就像路边的不知名的花一样,只有你“看见”了,它才会去到你心里,温暖你,成为你对抗孤独、勇敢前行的力量。

你有多久没在微信和那些能帮你对抗孤独的人打招呼了,不如去说声“最近安好否?”让他知道,你看见他了。

图片里的花,在西藏叫格桑花,格桑就是“不知名”之意,微信之所以选格桑,就是要借“不知名”之意吧,其他的花,美则美矣,但比较难寄托这层意思。


微信更新 7.0 版本了,除了 UI 变化和添加「时刻视频」,一大重点是再造了内容分发机制。

这是令我感到意外的一次更新。

之前和一个微信团队出来的朋友聊,我提到「订阅号」这个入口越来越废弛、黏度在下滑;朋友圈也在越来越被透支;发到群里吧,很多人又拉不下面子,何况不少群里广告齐飞,噪声多于精华。

一篇文章总共大约上述三个入口,这样捋一捋,微信的内容机制,在效率和精准度上都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

更可怕的是,垃圾信息横行无阻,噪声太多,让真正的好内容淹没在里面,甚至会反噬微信的社交行为本身:

以我为例,我在内心会设定一个阈值,一旦某个微信好友每天发广告多达几条,我会点击选择「不看此人朋友圈」,也就是将此人制造的一切内容,从我的朋友圈信息流里彻底抹除,他再也没有了表达的可能,我和他也少了社交的触点,这就是产品本身制造的效果:微信的社交根基,被伤害了。

长期以来,分发效率之低、精准度之差,终于给了今日头条迅速崛起的空间,微信的分发机制也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当务之急,就是把合适的内容匹配到合适的人群那里。

有没有相比订阅号、朋友圈和微信群这三个入口,更能实现精准分发的方式呢?我请教了一位微信产品团队的成员,他非常肯定地跟我说,几乎没有增加新入口的可能。但很快,他的说法就打脸了。

初次增加「看一看」时,微信就是新增了第四个入口,但是,我试用过几天,很快就弃用了,无他,仍然是没有看到想看的内容,我所制造的内容,也没有借此分发出去。

无论是作为内容的消费者,还是生产者,我都不感到满意。

但这一次微信 7.0 的更新,对内容机制改动幅度之大,令我颇为震惊。倒不是增加了入口,而是增加了推荐的精准度。


「看一看」中新增了「好看」Tab

今日头条靠机器算法,给内容和消费者两端同时贴标签,来实现匹配。

微信靠的是「气味相投」、「人以群分」的人脑算法,我姑且称之为「圈层算法」。

这一次更新,微信终于算是把圈层推荐机制,推向了极致。

过去,看到一篇好文章,转发门槛其实很高,先要想转发文案,接着要思考怎么分组,实际上,转发动作已经几乎等同于背书,对于爱惜羽毛、爱惜个人品牌的群体来说,背书是极大的心理负担,这就会压抑这个群体的分享欲,反而是另一个群体,不那么在意口碑,有了狂发小广告和水文,大肆占据公共位置的便利。

这就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循环。这是微信内容分发机制,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今天,轻轻一点右下角的「好看」按钮,即可转发到看一看的 feed 流里,分享的步骤减少了,分享的心理负担也降低了,爱惜羽毛人群少了许多转发顾忌,优质内容也就更能冲破冷启动的次元壁,到达更多气味相投的人群视野里,这是为优质内容和优质人群之间,搭好了更精准的分发机制。

原来的点赞按钮变成了好看,点击后将会推荐至看一看功能中。

其次,“看一看”的增强,其实是让朋友圈占主导的私域闭路系统,向准公共空间迈出了极大一步,你甚至可以在 feed 流里直接通过点赞来转发这篇文章,这让「看一看」获得了类似于微博的转发机制和讨论社区,这也进一步扩大了好内容的辐射范围。

而且,我能感觉到,微信的意图是,让朋友圈回归到一个纯粹的图片分享功能,让资讯流单独成为一条河流,不再混在朋友圈里,让二者实现分流,从而优化产品体验,有助于让大家不再被花花绿绿的朋友圈晃瞎了眼。

微信在产品层面的创新,实际上在我们以为几乎停滞之后,又有了极大的跃升。

这也是微信在和今日头条的战争中,挽回局面的一场战役。内容产业的 2019,还是很有看头的。


“因你看见,所以存在”

刚看到这个我还以为张小龙最近肯定在研究量子物理,并深深受到了哥本哈根学派的影响。我微信上的这些朋友们,只有我看到你的时候你才存在,如果我没看到你,那么你介于存在与不存在的概率云中,你们都只是我“薛定谔的朋友”,微信7.0让你们都坍缩了。。。

不过后来看到张小龙的朋友圈,我知道这句话其实只是说要让你能在微信中更多的看见朋友、看见这个世界。


微信7.0如何让你看见?

1、看见朋友;
2、看见内容


先说看见朋友:《In my secret life》。这首《In my secret life》显然表示张小龙完全意识到了微信之前的问题。

张小龙一直在用他的克制,坚持给10亿用户营造一个能静静的享受“secret life”的地方,然而之前的微信,朋友圈中充满了乱七八糟的资讯、工作信息、微商广告,工作与生活、装逼与真实混杂在一起,再也没有secret life,发朋友圈的人也越来越少。

微信7.0要重新给你一个secret life。把资讯信息流和朋友圈分离,朋友圈安心的做“instagram”,“看一看”则成为今日头条,“时刻视频”成为抖音或者快手记录世界记录你。(以上动作可以看出,张小龙曾经的“用完即走”,是一个类似微信4.0开机《一无所有》一样的装X型反话。。。)

可以想象7.0之后的朋友圈将变的纯净许多,如果用户们在用心的去屏蔽一些不想看到的人,那朋友圈很可能将重新成为你的“secret life”。而这种secret的氛围感将会让用户更多的去发私人内容到朋友圈中分享,“时刻视频”让用户更多的在微信上用视频记录自己的生活。这些都是为了让你更多的去“看见朋友”

再说一下“看见内容”:机器推荐算法的边界。作为“今日头条”的无脑黑粉,微信“看一看”刚出来的时候我就寄予厚望。但之前的“看一看”基本还是机器推荐并没有充分利用到微信的社交关系链,再加上入口又很深,成为了一个鸡肋的产品。而新版的“看一看”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关系链feed流”,那么接下来的看点就很精彩了,到底是机器算法推荐牛逼还是社交关系链推荐牛逼?

当然是后者!

1545641977209405.jpeg

机器推荐算法是有一个特别明显的边界的。今日头条这么多年积累的“牛逼算法”可以说是已经无限接近于这个边界了(但机器推荐算法提升的边际效益其实非常低,今日头条如果说是80分,那一个比他少很多积累的产品努力一下也能做到75分),但始终,这种推荐是一个很“低维”的方式。这种低维的方式有个最大的弊端就是做不好随机性和模糊推荐,这和人工智能与人脑的区别很像。一个人可能会喜欢一个他从前从没发现他喜欢的东西,一个人的喜好可能会发生变化,太多的随机性,而机器推荐算法基本只能依靠“一个人过去的行为”来判断。社交推荐相当于一个由无数个人脑组成的更高维度的“群体大脑”,除非有一天“强人工智能”真的来了,否则这个“群体大脑”一定会大大强于现在的“低维机器算法”。

微信7.0能让用户更好的“看见内容”,并且,能在内容下跟朋友讨论,而不是之前在公众号文章下跟陌生人互怼。


张小龙的克制

当然,还有很多人期望的功能并没有出。比如:“好友的特别关注”功能,让“特别关注”的好友的朋友圈新内容独立于朋友圈时间线feed来直接置顶;再比如“群聊置底”或者说把关闭消息通知的群聊收纳起来的功能等等。

但这就是微信的克制,我们要感谢是张小龙做了微信。想象一下这样的10亿人的社交关系链如果在另一个人的手里,比如百度或者今日头条或者微博手里,按照他们的调性,可能现在tab栏第二个通讯录页面要直接改成看一看,“时刻视频”要直接给1级大入口,那该有多混乱。

写到这里,我大概理解了张小龙那句「我劝你善良」,在他心中,他仍然希望微信的人脑圈层分发机制,是可以做到优于机器算法机制的,只不过,在过去,他拒绝掉了机器(AI)的套路,却没有阻止人脑的套路。

这一次的 7.0 更新,张小龙能阻止人心的套路吗?


图片由编辑添加,来源网络

数英作者原创,转载请遵守底部规范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