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或许是景点最后一个坑人的机会
1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五一计划出去玩儿,我是没有计划的。
因为每到旺季,各大景点必然供不应求,人流爆满,杭州作为旅游城市,每逢节假日都是人挤人,我是没有兴趣去挤油油的。
最近淄博爆火,淄博老乡的朴实和热情感动了很多人,但魔幻的是,淄博只是做了该做的,大家就很满意了。
反衬出,过去各大景点都有多么刺激。
前段时间我出去逛了一圈,发现景点们的表现还是非常经典的,一点都没变。
黑车,黄牛,高价,宰客,分段付费,玩弄信息差,打造假景点,还有金牌导游带你坐上购物大巴。
旅游区的工作人员看你一眼,就能听到耳边响起BGM:
确定过眼神,你就是我要宰的人。
奇怪吗?
其实也不奇怪。
因为过去的旅游业就是一个单次博弈的生意,不宰客才奇了怪了。
在单次博弈中,背叛的收益最高。
传统旅游景点,包括火车站这种人流量大的地方宰你,因为他只做你一次生意,把你惹火了他也没损失。
你在这里没有别的选择,所以不用担心竞争,尽管开高价割你的肉就行,能赚多少是多少。
关键是,他不需要可持续发展,你谈良心没有用,就算做得好,以后你也不会来这个景点了。
基于这个角度,那就是能割一下是一下。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这或许是最后一个宰人的节假日了。
因为传播媒介彻底改变了。
在抖音、小红书这些个人分享平台大面积铺开后,整个旅游业的行业逻辑已经被彻底颠覆。
在高透明度的信息面前,原本分散的游客群体变成了一个整体,原本针对每一个人的单次博弈模式,已经变成了针对所有游客的多次博弈。
一句“家人们谁懂啊”,就会有一群网友看到这些信息。
尤其是,淄博打了样,会衬的很多地方不像样。
单次博弈变成了多次博弈,这时候不选择合作,做长线生意,就必死无疑。
以前大家在旅游的时候,主要还是冲着景点本身的逼格、文化属性去的,而营造这些属性并不需要景区服务业配合。
我坑你是白坑,我不用付出任何代价。
但现在这个时代,哪有人旅游不先看攻略的?
以前不看的,现在在淄博破圈之后也会看。
互联网有能力带火一家家无名小店,给各个城市发明出一大堆打卡点。
那它同样也有能力毁掉一个景点。
这点其实在互联网发展起来后已经展现过了,雪乡,青岛大虾,都是案例。
但现在不一样,过去雪乡、青岛大虾这样的新闻发酵,需要非常离谱的事件,让所有人都感觉离谱,才能造成巨大的恶性影响。
而现在,互联网信息通畅到,不但可以传播那些离谱的负面搞大新闻,还可以隐蔽地影响一个地方的口碑。
未必需要一个现象级的事件,但在一声声“家人们谁懂啊”里面,这些旅游的用户就会默默改变行程。
那些负面信息,一点一点,潜移默化地进入了大众的脑海,形成了全新的认知。
而那些坑人景点,直到最后,都意识不到自己是哪里出了问题。
大家,已经活在透明世界了。
纵观世界,旅游圣地的运营早就开始玩儿品牌了,他们把一些正面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让大众形成直观的联想。
同时又严控各种负面,让游客尽量分享些可以刷逼格和优越感的内容,而不是踩坑避雷指南。
国内部分景点还停留在割一把就完行的想法中,还在进行反反复复的单次博弈,不断背刺游客。
现在看起来一切都很美,在庞大的人口基数面前,在节假日供不应求的红利里,热门景点似乎永远握着金饭碗,永远不用担心自己失去客源。
但随着传播媒介越来越发达,服务的重要性会逐渐增强,地方的形象会变成旅游业的重要竞争力。
需要,舔好顾客,而不是割韭菜了。
因为大家已经被毒打聪明了。
令人惊讶的是,即使已经出现了这么多苗头,互联网已经充分展示了自己造神毁神的能力,这个五一,还是有很多地方做好了磨刀的准备。
十年来,已经有太多的行业,深深地被移动互联网所改变。
文旅行业过去三年按下了暂停键,反而感知不够深。
现在,劳动节,这一波流量,不仅仅是红利,更是巨大的挑战。
这一波做好,未来很多年吃饱。
这一波乱来,可能就没有下一波了。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