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有能量:一次跨越5城12个场的可持续接力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3-05-05

撰文丨miaomiao

编辑丨锐裘


随着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市场发展的活力正加快恢复,契合大众生活的心理需求,“有能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主流声音,人们需要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树立内驱力量,并与大自然建立连接,以此获得更高能量。商业的可持续构建也同样如此。


凯德就创造了这样的机会,集团于今年3月推出“Eco Green 自然有能量”为主题的可持续活动,创造场景倡导大众体验自然能量,并源源不断地为其输送可持续的能量,凯德华南及华西区(以下略称"凯德南西区")便提供了最好的佐证。
期间,凯德南西区积极践行 Eco Green 可持续理念,联合众多品牌与合作伙伴,联动场内、场外资源,在区域内 5 座城市的 12 家凯德购物中心,落地了一系列线上线下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活动期间同比2022年客流同比提升46%,销售同比增长24%,数据表现有效反映了活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促进了“Eco Green 自然有能量”活动质量的整体提升。
数据只是反映了活动成绩的一种表现,不能体现这场跨区域接力式活动的全部。凯德南西区从区域商业出发,利用平台属性、地方特质来嫁接各界资源,呈现出更具有更多元化的活动面貌,值得我们深入窥探。 



平台如磁场:优质资源的联动与共赢
就一般而言,从商业地产集团层面出发的主题活动,犹如是一道“开放式的命题作文”,各区域商业根据自身特征和资源优势,塑造与呈现出不同的活动。
在此次案例中,凯德南西区,与地方项目共同消化“自然有能量”这一道命题的同时,也扮演好了“平台角色”,针对不同项目的特质与实际情况,匹配更合适的品牌资源与机会,尽可能丰富活动,并以具像化的形式进行多维呈现,从而实现主题的体验升华及合作共赢。


在这里,我们分别从三个不同的实践案例来作详细说明。

   与国际专业的运动户外品牌合作


致力于打造户外青年运动场的成都凯德广场·新南此次与肯道尔国际山地电影节合作,用人文精神展现了山地文化与城市可持续理念。



其中便包含与肯道尔联合呈现「跨越,山海城市微探险展」、打造城市骑行中转站、引入德国环保户外品牌 Deuter 和 Vaude 的西南线下首个快闪空间及成都高端骑行集合品牌 MUCHBIKE 打造复合体验式快闪集合空间,并加入凯德星电商实现线上线下联动。




契合让更多人亲近自然和山野及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目标,凯德广场·新南不止于与专业机构进行内容上的合作,还选取细分运动品类,引入“以展带售,以售促展”的思路,有力凸显了其合作张力,让项目拥有商业模式上的创新表现。



   联合原创 IP 形象品牌
凯德南西区联合以线条风为基础的IP形象品牌「FINERWORLD」,在成都凯德·天府和西安凯德广场·新地城开设创意快闪店,在两座城市均为首进,同时举办了「自然有能量美好在发生」主题活动。



△ 成都凯德天府 X FINERWORLD

西安新地城(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 FINERWORLD 与成都、西安两个商业项目的合作中,我们看到的是品牌与场在资源互补与优势结合后的产物。



FINERWORLD 作为一个线上起家的IP,拥有扎实的粉丝基础,也在经营环保属性的产品电商业务,但他们暂未有能力开拓直营门店;而凯德的商场作为场地方为其提供更多线下展示机会,让品牌与当地的消费者连接的同时,也让它用更低的成本实验开店。



项目与品牌双方优势结合在一起,不仅扩展了项目的活动场景与氛围,也让 IP  跨出线下的第一步,实现项目与品牌的共建共生。

   携小红书户外电商年度榜单品牌进3城



第三个案例,来自 Awada ,这个小红书户外电商年度榜单品牌在此次主题活动下一次性进入了三个城市项目——广州凯德乐峰广场、成都来福士广场及深圳来福士广场,与当地消费者在线下交流。



而值得一提的是,结合 Awada 品牌本身为“户外”的属性,每个城市项目呈现除了三种不同主题社交场景的打造:广州站做成了“报刊亭”,成都打造了一个“火星营地”,而深圳则化身为“落日沙滩”,这三个主题性的快闪空间,用场景打造的方式,启发参与者对自然的连接。



△ 深圳来福士广场-“落日沙滩”其中,成都和深圳的主题场景还加入了咖啡业态,吸引顾客到店,增加游逛时间的同时,提升与顾客沟通与销售的机会。



△ 广州凯德乐峰广场
△ 成都来福士广场
除 Awada 外,广州凯德乐峰广场还引入了可持续⽣活品牌-禾希有物及场内包括朵以等三家服饰品牌在中庭以 Eco Green 球仔 IP 形象为延展落地策展式复合快闪空间,推动塑造创新场景,打造定制化绿色能量体验区。



从以上三个实践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凯德南西区并没有拘泥于“场内思维”,而是围绕大主题下的细分品类,在多个项目引入专业品牌,在快闪合作创新、拓宽活动形式等方面发力,释放内外部协同效应,达成合作共赢。




渗透到公众的友好互动


围绕“Eco Green 自然有能量”主题,凯德南西区持续关注客群及市场的需求,致力于为顾客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生活、休闲及文化体验,与公众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
于成都来福士广场举办的以国际友人二手交换为主题的国际二手市集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公众不仅可以在市集中淘到世界各地的物件,还可以收集不同国家的故事、认识不同国籍的朋友,获得国际化的交流体验。



△ 成都来福士广场-国际二手市集


另有,成都凯德天府在能量中心公园主办了“自然有能量·近邻有趣大会”,围绕「社区低碳环保」进行分享交流,打造了一处集合“趣味体验+社群活动+人气快闪”的环保主题互动空间,组织社区绿色环保、低碳生活助力方面的社群活动,公众可以于此真切地感受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 凯德天府-近邻有趣大会
除此之外,凯德广场·金牛的邻里生活节、凯德广场·魅力城的拾光春日露营节及深圳来福士广场的百人夜光瑜伽派对、广州凯德广场·云尚的武楷斯【万物永续】旧物展,均体现了各个项目根据其定位及客群特点,结合可持续发展主题纷纷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各类趣味活动触达尽可能多的公众,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尽可能广地传递出去。



△ 凯德广场·金牛 邻里生活节△ 武楷斯【万物永续】旧物展
△ 深圳来福士广场-百人夜光瑜伽派对
可持续话题需要下沉,走进公众,那就需要更具有普适性的活动,凯德南西区针对多项目进行了分类管理,用市集等参与度更高的活动,突出互动功能,让公众在参与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树立积极主动的社会责任意识。




多方的全域联动,让环保生根发芽



开放式环境下,有效调配活动影响与项目资源的能力是体现大区在大型主题活动中自上而下的执行力的关键,而资源整合能力受多重因素影响和制约,项目与项目、项目与品牌、品牌与活动之间的配合度均决定着活动的推进情况及主题理念的落地程度。



跟随集团“Eco Green 自然有能量”可持续发展活动的号召,凯德南西区选取与日常生活最贴近的“循环利用“话题,联动区域12个项目落地循环市集,同时让尽可能多的品牌参与进来,实现旧物再利用、资源再循环、低碳再普及,让环保理念在大区所辐射的城市区域中生根发芽。



△ 凯德广场·新南
项目层面,如西安凯德广场·御锦城与绵阳凯德广场·涪城,充分利用室内外的活动空间举办亲子家庭参与的旧物循环市集,将闲置书籍、玩具进行义卖,并将善款用于帮助社区弱势群体;



 凯德广场·御锦城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凯德广场·涪城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成都凯德广场·乐视界的旧物新生循环市集则鼓励将功能完好的物品进行一对一交换,让物品继续有价值地循环使用,同时设置环保主题空间,并于周末免费提供球仔气球,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循环计划中。



而品牌层面,这样的“全域联动”更为直观,而从这些各领域品牌所展示的“可持续”活动中,我们也看到了商业品牌们在这个议题上的实践产出:



例如“回收”



凯德南西区与商户品牌妍丽合作,在7门店落地「空瓶回收计划」,在7个门店落地活动;又与品牌爱回收一起在8大项目限时“空降万物回收机”,回收各类产品,以向公众传递“万物皆可回收”的可持续理念;



△ 爱回收与凯德「为你回收更多」
又例如“回收类产品的宣传”



联合珠宝品牌六福,助力以回收制作的环保款黄金的活动宣传;为华为推广运动手表等设备,并联动品牌的运动社群一起落地会员活动,环保共创传递自然能量。



这些全域联动的活动合力呈现,让我们看到了区域、项目、品牌如何因地制宜的、有的放矢地完成大环保主题的活动实践。同时,项目与项目、项目与品牌、品牌与活动之间的壁垒得以有效突破,以凯德南西区为中心的项目资源共享应用生态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其间所形成的后续效应,不言而喻。






眼下,可持续生活的理念还在逐步渗透到我们生活,包括从政府、企业、到个体的参与,足以说明推动可持续发展并不能单单靠一方出力,而是各方的协同合力。



我想,凯德集团年年落地可持续的相关内容,亦能体现这一点。



从2020年,凯德集团发布《2030年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划》、于2022年承诺到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今年又发布了《凯德员工可持续发展行为守则》,而 “Eco Green 自然有能量”这一环保主题活动则是凯德与公众对话每年的保留节目,旨在呼吁公众与凯德一起关注绿色环保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站在这个大主题下,凯德南西区在整体的活动策划上进行了深化和拓展,凭借精细化运营将绿色理念注入盒子空间,携手特色化品牌与机构盘活线下场景,通过多元化活动让先锋理念触达更多公众;最后这场接力活动,最终实现了用12座商业项目,联结多个外部及商户品牌,影响了5座城市的消费者,在多方联动下,让可持续的理念生根发芽。



今天,通过各界的努力,公众当下对「可持续」话题的感知与理解已有了明显变化,开始从旁观、认识,再通过一场场活动的体验,意识到该议题的重要性。当然,让可持续真正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止于呼吁,更在于坚持不懈地践行。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