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鸭,动物化性格了解一下?
作者:林嘉纯,来源:NewMediaLab
打招呼说声“你猴(好)”、给人打气来一句“冲鸭(呀)”、有重要的信息立刻“马(mark)住”、摸不着头脑的时候就丢一句“你在说虾米(什么)”……
如今,我们会发现,在流行语层出不穷的社交网络上,这些带有动物元素的表达,正在充当年轻网民们的“心头爱”。
事实上,虽然这些网络热词的“出身”都很普通,往往只是通过字词的谐音来实现。
比如从“冲呀”到“冲鸭”,但一旦被赋予了动物的角色扮演,不仅文字本身突然变得俏皮可爱、容易被使用者记住,甚至连背后的情感也变得饱满起来。
可以说,伴随着年轻人在社交网络上的话语模式逐渐呈现出这样一种“动物化”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动物形象正以图文的形式介入到我们的日常化表达体系之中,形塑着我们所传达的信息与情感,并逐渐建构出一套有别于日常交流的情感表达体系。
一、“动物化”想象:“人格化”到“人化”的转变
1.0时代:想象与建构时代
从古典诗词中的“动物隐喻”、到世界各地的部落对于动物图腾的崇拜,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动物性格的想象和建构,是人类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一种行为。
这种想象与建构,首先是依据动物对于人类的作用进行情感划分,如狗因其看家护院的本领,经常被喻为人类忠实的朋友。
二是依据动物与人类行为的相似性来赋予其人格,如蜜蜂因其与人类相似的辛勤劳作行为,而被视为“勤勉”的象征。
三是将某些动物的固定性格淡化,在媒介叙事中有意识地削弱它们原有的性征,如人类制造了许多诸如“乖乖虎”“小脑斧”的顺从性形象,在主观上选择性忽略老虎凶猛的天然习性。
2.0时代:情感与人格想象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富有创作力的人们已经通过诸如卡通动漫等媒介,实现了动物人格化的2.0创造,大量的动物在经典形象的刻画下被赋予了情感和人格想象。
例如,迪士尼公司创作的动画作品曾刻画了无数经典的动物形象。早期的米老鼠和唐老鸭更多代表的是一种杂耍表演者的喜剧形象。
随着有声电影的出现,动物逐渐成为迪士尼影视作品中真正的“人物”,它们除了动物的形象之外,也具备了人物所有的人格,如小鹿斑比、小熊维尼等都代表着具有善良、勇敢、机智等人类优秀品质特征的角色。而《狮子王》更是第一次将狮子辛巴的角色赋予了丰富、立体的性格特征。
至此,动物角色所出现的故事情境也逐渐脱离自然世界,而进入模仿人类世界的叙事情境。
3.0时代:感情载体功能变革
如今,在社交媒体的语境下,对动物的情感想象也已经转化成人类对于自身情感的间接性抒发。
动物的固定人格被有意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行使一种感情载体的功能。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人类基于对动物既有想象的再生产,制作出一系列“动物表情包”,借助动物来表达自我情绪。如“加油鸭”表达的是人类一种元气满满的情绪,而“沙雕动物”则更多代表一种戏谑意味。
在这一建构的过程中,动物的人格想象空间被大大拓宽,从单纯的“动物的性格”逐渐演变为“人的性格”,实现了一种从“人格化”到“人化”的逻辑转变。
二、“动物化”社交流行的背后
1、现代人对情感慰藉的渴望
高速发展变革的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现代人所面对的压力常常转化迷茫、焦虑等情绪,对于情感慰藉的渴望逐渐形成一种集体性的趋势。而可爱动物的出现,恰恰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情感需求。
从心理角度来说,人们对带有“萌”属性的东西天然有控制不住的好感。
奥地利动物学家康拉德·洛伦茨就曾提出“幼体滞留”的观点,即喜欢一切带有幼体特征的东西是人的天性。
因为动物们可爱又真实,有关它们的任何输出,都能让身处虚拟社交网络中的现代人,暂时忘掉现实生活中的紧张与恐惧,沉浸在可爱动物的世界里被慢慢“治愈”。
例如,抖音红人排名第一的“会说话的刘二豆”就属于萌宠类帐号,仅靠两只猫的日常就收获了超过3000万的粉丝关注。通过萌宠极好的表现力和自己神一般创意的结合,“会说话的刘二豆”总能产出极具观赏效果和搞笑效果的视频,让两只萌喵给大众带来欢乐和笑点,而这也让许许多多都市青年心甘情愿地为之“买单”。
2、社交网络时代的群体归属需要
在快节奏的时代里,人们除了需要“萌宠治愈”来获得更多情感的安抚之外,还希望通过“网络流行语”与他人达成默契,以便与“非现代者”形成区隔,这能给人们带来一种集体归属感和安全感。
试想一下,在社交网络上,当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也能用同一套动物化话语体系进行沟通与交流,那么这种达成共情、共享的瞬间,无疑会让人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尤其是这个特殊的话语体系,既没有过高的理解门槛,又符合人类的天然认知喜好,那么这种共情就变得更加水到渠成。
3、集体性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具体是指个体在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自我会本能地采取一定方式调解、缓和冲突对于自身的威胁,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
放在社交网络的场景中,人们对于不熟悉的人,也容易形成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防御机制,并倾向于展现出自己最温和的一面以减轻潜在的社交压力,避免正面冲突。
萌系动物带给交流者的感觉恰恰是温顺、无害的一面,人们通过将个人情感借助于可爱的动物形象进行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在虚拟空间发生争执的可能,这也是“动物化”社交能够流行的原因。
“动物化”社交的背后,是现代人对情感本身、对社交网络流行表达的需求。
故而也可以说,在新媒体语境下,用“动物化”这种治愈的话语体系去交流,事实上是集体心理需求的一种带有时代特征的表现形式。
经授权转载至数英,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作者公众号:NewMediaLab (ID: NewMediaLabSCUT)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