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生!数字技术焕活文博力量
博物馆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场所,对历史文化具有保护、传承与发扬的重要使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利用数字技术保存修复文物,打造沉浸式数字体验,为新时代下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字化博物馆”,感受数字时代的文博之美吧!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数字员工“艾雯雯”“仝古今”、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的文物解说员“文夭夭”、秦腔艺术推荐官“秦筱雅”、敦煌文化大使“伽瑶”、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AI导览员“谷小雨”、由山西博物院“晋候鸟尊”幻化而成的山西文旅虚拟星推官“青鸟”......近几年来,各大博物馆、文化机构纷纷推出数字人。
这些文博数字人各具特点,设计者们深挖文化内涵,结合了不同博物馆的文化主题、地方特色,给数字人设计出不同的妆容、造型及服饰。通过三维建模、语音合成、动作及表情捕捉等技术将数字人成功“复活”后,她们将会拥有近乎于真人的外表与逼真的表情动作,具备情感表达和沟通交流的能力,让人机交互的体验更具“人情味儿”,因而受到了大众的喜爱。
当然,文博数字人并不是仅仅只有“美丽”的皮囊,她们的“灵魂”也同样有趣。由AI所驱动的数智人,在接入世优BOTA小模型训练后,可以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成为行走的“文化指南”。
除了担任博物馆的形象代言人,她们还可以担任接待导览、文物讲解、展品互动等多种职能,满足不同文化场景的需求。并且可以突破线下文博机构工作人员的时空局限性,就职于多个文化场所,以更具人文温度的人机交互体验,助力文博文化在数字时代的深度传播。
全景故宫、数字藏经洞、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虚拟展厅、云游敦煌......数字展厅在文博产业的应用越来越多。一方面,它可以完整地呈现整个场馆的完整景貌和分布,让用户足不出户即可“云逛展”;另一方面,它可以把线下难以展示的文物或景象呈现在云端,让文物“活起来”。利用数字化技术不但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让观众深度地参与互动,提高了文化传播的效果。
通过VR全景、三维建模、数字还原、云计算等技术,我们可以将博物馆内每个展厅的景象,以地理位置为线索,利用三维空间展示其全貌,让人身临其境。
也可以把现实的文物收录至云端,极其细致真实地还原每一件文物的细节和全貌,让观众可以零距离360°触摸、观察,这是在线下展馆都没有办法感受到的无死角体验。
以往逛博物馆都是观众在展柜前,隔着冰冷的玻璃展柜欣赏文物,这种略显说教意味,令人感到枯燥乏味的游览模式早已过时了,如今,数字技术的运用让逛博物馆成为一种新鲜的体验。
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通过互动装置、AR增强现实、三维建模等技术手段,还原古代城市特色场景,打造出虚实结合的展示空间,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沉浸式体验。
故宫博物院也曾利用8K超高清数字互动、4D动感影像、全息、XR混合现实等技术复原了《清明上河图》中的图景,实现观众与作品的多层次交互沉浸体验,让人们在新颖的感受中领略传统文化。
免责声明: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