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最新案例,盘盘那些会生活的品牌

举报 2023-05-22

1684731645875762.jpg

这是一个与生活重逢的春天。

上海武康路、愚园路等小马路边,挤满了年轻人;北京郊区延庆、门头沟的大集上,同样人头攒动;淄博八大局、昆明篆新、厦门八市,菜市场成了热门打卡地……

这个春天,品牌也更懂生活了。

聚划算将折扣写在被单上、挂在居民楼;

小米将摄影展,开到普通人家的阳台;

小红书将秀场搬到社区,让普通人走上T台;

天猫为循环往复的日子,上新积极的生活观;

快手为写诗的用户,出了一本“生活诗集”;

……


讲些有烟火气的故事、办些接地气儿的活动,把营销挪到生活情境里,正成为一种趋势。

我们对这些有“生活感”的项目,做了一波复盘。一起来看:

品牌如何在生活场里,翻新内容与体验?

生活化营销,何以成为一种趋势?

哪些品牌,需要会生活?


在城市深处,找一处张贴广告的新载体

生活有一万种朝向,广告也有一万种观看方式。

走出核心商圈、城市地标,在靠近生活空间的地界,路牌、墙面、阳台,甚至晾晒在窗外的被单,都成了好用的“活”广告牌。

前不久,聚划算将上海“特色城市景观”——老弄堂里的外置晾衣架利用起来。从打折,到对折的床单,再将打折文案印上床单、挂上巷道,脑洞十足“床单艺术展”,真正将营销做到家门口。

聚划算.jpeg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聚划算还与小米合作,在小米13 Ultra上市之际,于深圳南头古城,拍下普通人“生活的一万种朝向”,并在各家阳台办了一场阳台摄影展。

小米×聚划算 《生活的一万种朝向》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小米 阳台摄影展.jpg

在重庆,小米摄影展的场景想象力,进一步放大。普通日子里值得记录的瞬间被刻入镜头,再嵌入下浩里老街的墙上、檐下,草坪上,石桥洞里,拐角处的砖缝中……

小米 《慢下来和生活合拍》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小米.jpg

两场「非典型影展」,展出的不仅是影像,还是主打街拍的新品,在摄影光学上的优势,以及透过人文影像显露的小米“慢下来,与生活合拍”的调性。

小米的影像展,还算开在人气街区,天猫则在不起眼的小路边,找到细微的情感锚点。

三月上新季,天猫将普通人的“三月新鲜事”,刻在带有“新”字的街道路牌上。不再是那套土味的“我在XX好想你”,路牌有了新的注释,更多了几分真情实意。

天猫 《三月有新事》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生活化”的场景创新,天猫不是第一次做了。去年双十一,将“晚八点”预售文案投射到广场、阳台、跑道、烧烤摊等等场景里。在生活开始的地方,更近的大促心智沟通落地。

天猫双11天猫双11天猫双11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显然,渗透生活场景,品牌的户外广告、平面创意,变得日常了,却也更显瞩目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

说起来,过去品牌热衷于将户外广告,投放在地铁通道、商圈外墙,是因为那里是城市人流最多的地方,人们一抬头、一瞥眼,就能明晃晃地看到自己。

而现在,一来,商圈腹地的广告太多,信息“噪音”太重。广告出现在街区、民居、马路边,找到了更陌生、稀缺的内容场景,给人眼前一亮。

二来,相对于拥簇着广告、商品的购物中心,年轻人更爱压马路、逛菜市场。个中因由,或许正如小米《慢下来和生活合拍》洞察的那样,“越是有‘人气’的的地方,越少‘人气儿’。”

追随年轻人的脚步走出商圈,品牌沟通脱下一层商业气息,却也更近距离地与真实的人群同在——与本地生活链接,让品牌在本地人心中刷了波好感;与城市景观相映照,也为品牌深化人文印象、文化形象。


在社区、市集、菜市场,连接人与人

市井、街区,是平常但有存在感的场景。

这里,除了能放大品牌内容的能见度,也能组织与生活更深交集的线下活动,帮助品牌打破线上线下的隔阂、建立与用户的关系。


● 走进社区,走进人群

一个城市真正的风情,都在那些街巷里。

今年春天,小红书办了场不太正经,却很有意思的“大家时装周”。把邀请函贴在生活里所有你臭美的地方,把秀场开到上海新华路的社区里,把过路买菜的阿姨拉来走秀……这么一整,时装秀不高级了,时尚却离人更近了。

小红书 大家时装周

小红书 大家时装周.jpg小红书 大家时装周.jpg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其实,将线上的用户聚到线下,一起做些亲热、有烟火气的事儿,小红书一直挺擅长。

比如,开办社区熟人节,让平台与用户来一场线下“面交”;改造你经常路过的那家社区小店,让社区环境悄悄变美;开办小红薯慢闪店,送一块现烤红薯的暖意……

当一个内容社区,在真实社区里打破社交隔阂、重建社交关系,这无疑有利于深化社区粘性、强化用户心智


● 走进菜市场,重新认识粮食与蔬菜

向来“两手不沾阳春水”的品牌,也发现了菜市场这个生活化营销的宝地。

最早,是2021年,给上海乌中市集裹上品牌标志性印花图案的prada。奢侈品&菜市场,极具冲击力的元素碰撞,噱头十足,让乌中市集一跃成为网红菜市场。

prada.jpg

但那个时候,人们买一捆贴着prada logo的青菜,更多的还出于猎奇。而今,迫切寻找“附近”的年轻人,旅行、闲逛的脚步也朝着菜市场而去了。随淄博烧烤火起来的八大局,就是典型的例子。

菜市场更火了,品牌动作也更加密集。与饮食文化、风土人情有着紧密关联的菜市场,成了品牌创造在地感,展露人情味儿的。

3月,小红书发起菜市场漫游计划,给想要到周边或他处,看看粮食与蔬菜,听听市场里的人声嘈杂的年轻人,送上菜市场漫游指南。

小红书 菜市场漫游指南

小红书 菜市场漫游指南.jpg

而从大润开始,“菜市场文学”,正流行。

快手小店办了一场“听蔬菜说句实在话”的“实在文学展”,在菜市场沟通自己的朴实特质;

快手小店×青岛兴山路农贸市场
菜市场实在文学展

快手小店 菜市场.jpg

老板电器以“春菜”为切入点,用“菜市场文学”话品牌春日烹饪哲学……

老板电器×苏州双塔市集
春天菜市场文学展

老板电器 双塔市集.jpg

显然,相对于卖些什么,品牌在菜市场活动,多的还是想借场景、做内容,在柴米油盐的生活气息里,给自己加点好感。

真正与生意关系更近的,是市集。


● 走进热闹市集,越逛越有料

同样作为交易场,市集与商场不同,它更零散、更少拘束,也更贴近生活。

从近几年迅速走热的“新生市集IP”「凡几」、「银盐」、「伍德吃托克」,到购物中心、街区、景区+集市的模式不断出现,再到咖啡、艺术、创意市集等各式主题市集井喷——市集很火,也很是便利了品牌的在地。

市集 伍德吃托克.png

当逛市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围绕“市集”概念,有的品牌作为参与者,在市集里触达和链接人群;有的品牌则作为发起者,在市集传播自己的生活方式。

远一点,三顿半与银盐合作打造“飞行市集”,在复古市集里贩卖咖啡与咖啡文化;多抓鱼打造二手市集,与年轻人在都市拾荒……

三顿半×银盐 飞行市集

三顿半 银盐 市集.jpg

最近的案例,小红书Urbancore 运动市集在上海落地,将户外山野、运动机能搬进城市中心,也在社交、互动中,强化社区的运动心智。

小红书 Urbancore 运动市集

小红书 运动市集.jpg小红书 运动市集.jpg

运动、咖啡、stooping,聚焦不同兴趣领域,在市集里打造体验性内容,品牌主张的生活方式,也在社交、体验中更加具体。

除此之外,还有品牌在自家品牌空间里,开办市集。曾带火菜市场的PRADA,最近在上海荣宅邀请“追求高品质并推动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店家入驻,办了一场“奢侈版”市集。

PRADA 荣宅市集

prada 荣宅 市集.jpgprada.jpg

在这处一直以来承办品牌文化活动的场所,引入咖啡、蔬果、鲜花,做些更接地气的生活方式输出,市集也成为这个奢侈品牌下探青年市场的切口。



借日常的事、平常的人,放大内容生命力

生活处处有精彩。面向广阔的生活,是内容发声场,也是品牌社交场。

但除了提供场景价值,从内容出发,凡是能掀起共鸣的内容,都会与生活有某种程度的对照。而站在叙事的角度去看,很明显,当下的品牌表达,也更生活化了。

一方面,是聚焦平常的小事,放慢语气、轻柔语调;另一方面,是照见平凡的你我,回归个体价值,守望个体情绪。


● 让沟通的语调慢下来,在平淡中翻涌共鸣

回看前文的例子,无论是捕捉人文影像,还是书写菜场文学,具有“生活感”的品牌沟通,共同点都是:内容切口小了。

这种趋势,在今年初回顾2023的“年度总结”里,就很明显:品牌大都放弃了盘点“年度大事件”:美团外卖从外卖订单说起,还原每一餐外卖的小确幸;小红书则从用户笔记入手,办了场“年度小事大赏”。

小红书《年度小事大赏》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结合平台特性,在生活的广角里发现那些日常的小情绪、小需求,讲些家长里短的小故事,这里面,有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确定感、幸福感。

这个春天,这种内容趋势更甚了。以天猫为例,包括前文提到的新路牌在内,天猫今年三月上新季做的一系列内容沟通,都有这样的特色。即便脑洞大开如《重启今日》,虽然植入了循环人生的桥段,但本质上说的还是如何过好当下这件事儿。

天猫 《重启今日》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诚然,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手法,与人们的生活对齐,品牌内容自能“细微里面见真情”。


  • 真实的人物,原生的故事

用贴近生活的语法,去填充情节的在场,本质上是为了回归人性的真实,也感染真实的人性。

生活化的情节、细节能达到这一效果,真实的人物形象、角色,更是如此。

再谈小米,今年的多次发声中,聚焦普通人、具有生活感的人文影像,都是其品牌沟通的重点。“阳台摄影展”、“重庆街拍影展”如此,早前与张颂文合拍的品牌片,也是如此。

显然,小米正尝试着借“人文影像”,从“科技产品”到“人文品牌”,丰满自己的感性印象。

散发着生活气息的影像,让人心生暖意。当品牌将叙事的主角交给这些普通人,原生人物,更有摄人心神的感染力。

去年,抖音 《生活者说》,带着多家代理商,与多位知名广告导演,为平台用户拍摄个人纪录片。普通人的欢乐、泪水、梦想,与他们质朴的生活、粗粝的生活观,带来感动。真实记录、真诚表达的内容底色,抖音也借此揭示内容社区的人文面貌。

抖音生活者说 《高妹爱摄影篇》

点击查看项目详情

写得一手“菜场文学”的快手,也是用户纪录片的爱好者。但除了以第三者的视角去记录、还原用户生活,快手还善于发现老铁世界里用户原生的创作力。

今年出版的快手诗集《一个人,也能活成一个春天》就是如此。

快手诗集《一个人,也能活成一个春天》

1684501250826575.jpg快手 诗集.jpg

那些工人、农民、学生、教师,用诗记录自己的生活。真正源自生活的创作,形成一种植根生活,却又跳出日常的诗性。


为啥品牌越来越“会生活”了?

品牌为何需要懂生活?

这关系到当下大众心理的变动,亦关乎大环境下品牌策略方向的转移。

消费心理上,如宏盟不久前发布的《后疫情洞察与展望报告》指出的,“回到正常生活后,大众开始向内探索自我,向外探索世界,关注重点也转移到了可触摸的未来,可感知的日常和重新回归的自我。”

1684500726707953.png

重新审视生活、享受日常,成为疫情后人们治愈内心、找回自愈力的良方。有“生活感”品牌沟通,自然是为了增加与人们情感的交流,价值的绑定。

品牌层面,内容的生活偏向,其实是深处品牌思维的外露。当手机芯片、技术层面差异性缩小,当电商平台难以单靠促销撬动疲软的消费欲求,当用户成了内容平台的核心竞争力,情绪、情感、自我归属等感性价值变得愈发重要。而这些,都能在生活的广角里,确切寻到。

再者,贴近生活,也更好贩卖生活方式。上文提到的品牌,他们的slogan都与生活有关:小红“标记你的生活”、天猫“理想生活上天猫”、“聚划算,每一天都值得”……每个品牌都想成为大众生活里不可替代的存在。围着用户生活转,也让人们对品牌所言的某种生活方式更有代入感。


最后,总结一下

品牌营销需要生活感,但想让品牌内容有可代入的生活感,并非易事。

好在综上所述“懂生活”的品牌,提供了两点启示:

其一、在地。让营销在地,细化深耕小众市场,有针对性地渗透小圈层,在特定的场景里与特定的人做一些现实的交互,品牌的生活化沟通会有更好的结果。

其二、在场。投入生活,是为靠近人群。只有真正走进生活,观察每个人是如何生活的,每个家庭是怎么过日子的,再借由洞察打入日常——站在用户的同温层,内容才足够真,沟通才足够实,品牌才能时刻在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