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括号,我就没法好好聊微信了(谁说的

举报 2018-12-30

作者:ST轻内容创作人木棉君,编辑:大奎,来源:S-Tech

-(突然)木棉君,你上次提的选题,写得怎么样啦?(我猜还没完)

- 还没写完(还没写……)

- 再拖稿要逐出轻作者群了哦(不)

- (小声)实在太忙了啊(躺尸.jpg)


短短两轮对话,S君和木棉君用了六个括号;短短一屏文字,其实暗含了多少刀光剑影。木棉君按下“发送”,关闭了微信对话框,打开word:

不用括号,我就没法好好聊微信了(。

一百多年前,迅哥儿在《域外小说集·略例》里第一次介绍括弧时,一定没想到,在微信逐渐侵蚀了严肃语境、选字规范的一百年后,当代人甚至把他做成表情包的同时,还能把括号这种本该一起被快节奏遗弃的标点符号,玩出花来。


你也是聊天括号的重度用户吗?

如果你也是聊天括号重度用户,一定能在看到开头那段对话时会心一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括号变成了社交网络语境下的常用符号;它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只有半个“”,但起的作用都是一样的。

谈完正事身心俱疲,没事,加个括号,仿佛隔音室,八卦聊起来:

- Boss说下周要完成这个项目的复盘。

- 好的,看目前的schedule是可以做完的(boss最近是不是水逆了天天臭着脸


遇到了不合理的要求,好难拒绝,没事,括号就像面具,躲在后面就敢说:

-亲爱的,我最近好忙,有组会报告、期末论文、投稿修改,小组作业可不可以先替我做一下呀?

-啊确实好辛苦……(我觉得不太好,你还是跟老师说一声吧……


不知道玩笑的分寸对不对,没事,放在括号里,再加个“大误”:

-嘿看我的新发型!

-哇太好看了!(要弯了(大误


甚至有人调侃,“我们只敢在括号里说真话”“如果不用括号,我真的不知道怎么聊天了”

不用括号,我就没法好好聊微信了(谁说的


括号,是屏幕这边的语气和表情

我们在现实中面对面聊天的时候,除了所说的语言文字,我们还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非言语沟通信息,比如,从音量大小判断场景是否合适。

我们不会在安静的图书馆大声说话,也不会在会议室里讨论八卦。有时在微信中加括号,就是模仿了真实说话情境中的放低音量、悄悄说,这样的“放低音量”,可以看出情境的不合适并推断出表达者的情绪状态

不用括号,我就没法好好聊微信了(谁说的

上图中的“(刚走神了..)”就模拟了课上的悄悄话,表达了说话者在课上走神的不好意思。

除了“音量”,其实,我们在现实对话中传递的非言语信息还有许多种,从对方站的距离来判断熟悉度从对方的表情姿势来判断话题是否合适从音调节奏判断对方是紧张还是休闲从表情判断对方是热情还是敌意……

不用括号,我就没法好好聊微信了(谁说的

行为能传达大量信息,除了口头表话语和句法外,它几乎囊括了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所有行为,能提供信息( providing information)表示出说话时的情绪状态和所说话语的真实意图能调控交往( regulating interaction)如果表达出的兴趣比较强,那对方就会知道我们很有沟通的兴趣,之后的交流也会更容易进行。现实中的沟通就是这样,既依靠言语内容,又根据微妙的非言语线索你来我往地进行谈话,从而整个沟通过程得以流畅进行。

然而,使用微信聊天时,我们看不到对方的脸,找不到那么多非语言线索,所以只能通过表情包来补充一部分面部表情传达的情感信息,助推聊天的进展。

但表情包没有真实的表情那样容易理解。哪怕是非常常见的emoji,也会有人觉得是害羞,而另一部分人觉得是皱眉,如果这样的两个人聊起天来,难免会产生误解。

不用括号,我就没法好好聊微信了(谁说的

括号里的文字表情包,比起图画表情包来,就表意更为明确,可以有效避免误解的出现,也不失图画表情包的萌感。


括号,是快节奏高效率的合作礼貌

写信的时候,我们会先写“展信安”;会议开始前,我们会先介绍和寒暄;哪怕是微信借钱时,我们开头也得先问个好。为啥?

本来,我们天生有利己的倾向,总想花最少的力气得到最多的利益,在对话中,最经济实用的方法就是彼此合作,双方都保证自己语言中传达的信息量真实、恰当、相关、清晰——这就是语言应用学中最基本的四条合作原则(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让我们花最少的力气,达到最好的沟通效果

但在实际生活中跟别人打交道时,我们却不能像理想情况中那样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否则,我们不打起来,也会被挂到网上:“八百年不跟我聊天,打一次电话就是借钱,这样的朋友要不要拉黑?”

为了“面子”,说话人有时需要违反合作原则,放下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想法,而是尽量减少对听话人的“损”和己的“益”,这就是语言运用学中另一条重要的“礼貌原则”(the politeness principle)了,它最早由英国语用学家利奇(Leech)提出,包括以下几条内容:

得体原则:减少表达有损于别人的观点, 尽量多让别人得益。

慷慨原则:尽量少使自己得益,自己吃亏也没关系。

赞誉原则:尽量少贬低别人,多赞誉别人。

谦逊原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

一致原则:尽量减少同别人的分歧,增大与别人的一致。

共情原则:减少自己与对方在情感上的对立。

在这些礼貌原则的指导下,即便自己不同意对方甚至有正当理由反驳对方,我们也很少采用正面指责、否定、拒绝的策略,而是会间接委婉地表达;即便自己开始沟通的目的是正事,也不能直奔主题,而是先嘘寒问暖问候一下对方,拉近情感的距离——虽然效率低了,但是对方的心情会更好,这样现实中的沟通交流才能进行得下去。

但是现在的沟通太快了, “车马书信都慢”只在夜晚的朋友圈出现就够了,抑扬转折、娓娓道来的风格不适合微信,要不然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信息被挂到网上呢:“甲方每次沟通任务都一堆废话,心好累”。

而出现在对话开头的括号,就拯救了两者的矛盾:

不用括号,我就没法好好聊微信了(谁说的

“(突然)”“(请问一下不急回复)”“(虽然很晚了但是还是问一下)”这种括号,既表示了一点寒暄礼貌,不至于太突兀;又足够短和快,不给当代人的效率拖后腿。

然而,我们在交流中,有时也会跟“礼貌原则”对着干,开启“损人”模式:

不用括号,我就没法好好聊微信了(谁说的

说对方“不是人”?这看起来可既不“得体”也不“赞誉”。如果在现实中你指着一个人说“你简直不是人”……这可比“你瞅啥”的杀伤力大多了。

但有“(不是)”“(不)”甚至更简单的“(x)”“(。)”这样的括号在,我们都不会觉得这样的贬损是真的在骂人。这类括号来源于“”“大误”,本来是动漫用语,一般用于动漫评论文中,常出现在一句话的末尾的括号里面,意味着文章作者故意扭曲了原作的思想或表达糟糕的个人思想,以“误”来提示读者是错误的

不用括号,我就没法好好聊微信了(谁说的

而在微信对话中,前面来一句与“礼貌性原则”不符、显得很不礼貌的戏谑,再加一个“(不是)”,就能表达“这种不礼貌是虚假的”。虚假不礼貌这一术语也是Leech提出的,他认为,在礼貌原则之外,还有“反语原则”和“玩笑原则”,反语是一种虚假礼貌,即明显地用友好的方式来表示冒犯;而玩笑则是冒犯的方式表示友好,比如自带“(不是)”的“简直不是人”,其实就是一种虚假不礼貌,说话人说出明显不真实、不礼貌的话语,其真正的目的反而是真实、有礼貌的。上图中的“简直不是人”,其实表达的是对对方能力的敬佩。

语用学有这么多条原则,从礼貌解释到“不礼貌”,简直能覆盖人们的全部交流;但,有时人们会故意躲开这些原则。比如,通过表面上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听话人透过说话人话语的表面含义而理解其言外之意,由此来表达另外一种意思,就能产生幽默。

不用括号,我就没法好好聊微信了(谁说的

上图中的“可不可以不忧伤”,化用了《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与对方的《悲伤逆流成河》相映成趣,反映了对话双方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探索精神(不是)。

也许,熟练掌握括号使用技能,能成为微信社交时代新的语用学原则呢。


括号,是我给自己的勇气和后路

跟一些爱用括号的人聊天好像很轻松,因为ta完全可以一人分饰多角,撑起一场微信聊天大戏,回复ta的消息时甚至可以直接复制粘贴ta括号里的内容。比如,再发出一个邀约时,在括号中附上一个肯定的回复:

不用括号,我就没法好好聊微信了(谁说的

我们从小就在语文课上学到,重复可以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替对方给一个积极的回复,表现出了自己愿望的强烈程度。而且,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这样的期望说不定真的能起效果,促进对方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回复呢。

但括号中也有可能附上一个消极的回复,在别人其实不一定真的拒绝的情境下,先自己拒绝了自己的请求:

不用括号,我就没法好好聊微信了(谁说的

这一方面是遵循礼貌原则,为对方降低拒绝成本;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提前的、防御式的悲观。即便人们已经在过去的相似情境中取得过成功,但在面临新的情境时,仍然会不自觉地抱有更低期望,并反复思考事情搞砸的一百零八种姿势。这就是防御性悲观(defensive pessimism)防御性悲观者会额外地关注将要发生事件的消极可能性,无论他们对事件的期望如何,他们都会想象消极的场面

像这样先替对方拒绝了自己的防御性悲观者,往往有两种想法:一种是自我保护,在可能的失败面前保护自己,先自己拒绝自己的话,即便对方真的拒绝,自己的面子也没那么过不去;另一种则是促使自己为了取得好的成绩更加努力,比如在对方犹豫时再跟进一波请求,从而增大成功的可能性。

无论如何,括号都给了说话者勇气和后路,鼓励自己把话说出口。

不用括号,我就没法好好聊微信了(谁说的

这是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的突然表白,是压低了声音的真心话,还是留了退路的大误调侃?

可能要看对面的反应吧(认真)。

长语音、表情包、朋友圈三天可见……当微信的每一个功能都能成为社交礼仪、使用指南中的注意事项时,我们似乎越来越小心翼翼,因为害怕被嘲笑,所以先自嘲一波;因为害怕被拒绝,所以先拒绝了自己;只敢在括号里说真话,在删除线后面调侃。

乐在其中的人或许觉得这是一种年轻的生活方式,但对此手足无措的人呢?是否一定要学习那些刷屏的社交礼仪、使用指南呢,是否要在流行的风刮起来时赶紧追上呢?

其实,没必要。虽然标题里写“不用括号,我就没法好好聊微信了”,但我还是认真地觉得,无论用不用括号,我们都可以好好聊天的——只要你真的想聊,真的想我


参考文献:
郭秀艳. (2004). 实验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李元胜. (2014). 现代汉语不礼貌言语行为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
苏彦丽, 张进辅. (2008). 国外防御性悲观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16(5), 745-752.
王伟平(译). (2015). 亲密关系(第6版; 原作者: Rowaland Miller).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徐盛桓. (1992). 礼貌原则新拟. 外语学刊(2), 1-7.


经授权转载至数英,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作者公众号:S-Tech(ID: S-Tech1014)
不用括号,我就没法好好聊微信了(谁说的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