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精酿酒馆给低迷的小酒馆生意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长条木质吧台,软垫高脚凳,再配上标志性的昏暗灯光、工业风酒头。墙上往往还会挂着酒单黑板,列满数十种酒名以及对应的度数和价格——这是几乎所有精酿酒馆的标配。而这些年,精酿酒馆在中国正快速生长。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12月,中国规模以上企业啤酒产量为3568.7万千升,同比增长1.1%,其中,精酿啤酒正在成为市场看好的酒饮。
2011年至2021年,国内精酿市场规模从33亿元增至约428亿元;2016年至2021年,消费量从3.6亿升增长至10亿升。灼鼎咨询《2023年精酿啤酒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精酿啤酒消费量14.3亿升,预计2025年可达23亿升。
不过傍上精酿啤酒的小酒馆似乎并未摆脱亏损的命运,虽然小酒馆凭借“小酒小菜慢慢聊”的社交属性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但该属性也让大部分酒馆天然面临着低单价、低翻台率的困境。很多客人点了一杯价格高一些的精酿啤酒,在门店一坐就是3-4个小时,实际并未改变亏损之境。不过近期在成都兴起了小酒馆的另一种业态——社区精酿酒馆似乎破除了亏损的魔咒,这是否意味着小酒馆找到了未来的发展之道?
一、社区精酿酒馆在成都率先出圈
在成都,作为小区楼下的精酿酒馆,原浆鲜啤已经下沉到靠近消费者一公里的距离。类似的三两家精酿酒馆在1公里内也广泛存在,它们都临近社区,依托社区人群,形成自身稳定的消费群体。同时,它们与临近的餐饮店协同,实现“饮酒+美食”同步消费。
这是社区餐饮的一种形式。《中国餐饮发展报告2022》指出,社区餐饮是以周边居民为主要客户,是最靠近消费者的经济模式,由于具备刚性需求特点,因此经营方式更加灵活,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更强。而“原浆鲜啤”正是借助这一优势,形成了自身固定客群。
作为休闲之都,成都的餐饮业发展十分迅速,且在“全面放开后”的恢复速度也较快。以五一期间海底捞的统计数据为例,五一假期前三天,全国门店共计接待顾客近53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约65%。而成都门店五一假期前三天接待人次更是突破了5万。
与餐饮相伴的酒类饮品行业,也有向好之势。尤其立夏过后,作为成都传统的消暑方式之一,“夜啤酒”已经逐渐成为了主流。晚上8点,记者走访位于339附近的贰麻酒馆,发现门前等位排队已经超过20人。
其中,精酿啤酒正在成为更多人的选择。无论是家门口的社区啤酒馆,还是极具氛围感的小酒馆,精酿啤酒的身影都出现在了消费者的桌上。
在成都范围内,记者通过“大众点评”等外卖平台搜索后发现,目前成都有近千家酒馆、餐吧提供“精酿啤酒”产品,其中不少酒馆将其作为主打产品。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30日,精酿啤酒一年内新生的品牌注册量达到了1501家。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从事精酿啤酒生产、销售的企业已接近7000家,仅四川省注册企业就接近400家。可以看出,精酿啤酒的热度从未削减过。
二、社区精酿酒馆不止一面
精酿啤酒的业态是多元化的。社区啤酒馆以社区为基础,提供20平米左右的店内酿酒设备,麦芽味浓烈。店内只有一张吧台负责点单,店门前摆放桌椅供消费者就座,还提供全城闪送服务。消费者在这里可以享受到贴近社区的社交氛围,提供服务的也大多是中老年人和年轻人。这种业态与成都悠闲自在的城市性格较为匹配。
酒吧则是一种更为沸腾热闹的业态,主要提供饮酒消费。成都精酿酒吧啤酒窝是成都最早的精酿酒吧之一,店内酒品在30-280元之间。来店客群对小麦精酿啤酒、印度淡色艾尔啤酒更为倾心,整体环境更注重放松、社交性。
酒馆则是向消费者供应酒饮小食的夜间娱乐场所,其商业本质为强社交概念的酒饮零售商,走的是“氛围感”路线。酒馆收入来源为销售酒饮及小食,门店面积约100-500平米,人均消费为50-300元。酒馆的消费群体多为年轻人,场所内的消费更为多元。
酒馆大类下,有极具成都本土特性的品牌,如贰麻酒馆,其除提供饮酒服务,同时还提供其他餐食服务、舞台表演等。也有全国连锁精酿啤酒店如海伦司等。从客单价来看,海伦司的客单价只有71.73元,性价比较高,也对年轻人极具吸引力。
此外,还有非常简洁的街边小酒馆,在记者走访成都街头见到的一些摊贩型小酒馆,仅由一个装酒的小推车和十几把桌椅构成。
多元业态背后,印证了酒水消费正在发生变化。与过去以商务宴请、酒席为主的酒水消费不同,如今的消费者更愿意为社交价值、情绪价值买单,而酒水消费也更加日常化。
三、成都的个例是否值得推广?
成都是一个独特而具有城市魅力的城市,这里的人们对放松和享受生活的酒馆/酒吧情有独钟。就像上海的咖啡店在国内排名靠前一样,成都的酒馆/酒吧也是如此。根据2021年的数据,成都和北京分别拥有2524家和2252家酒馆,数量排名第一和第二。这一年,国内小酒馆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280.4亿元。
未来,随着夜间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酒馆业态也将迎来不断发展的时期。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预计到2023年底,国内小酒馆行业规模将达到1487.8亿元。
看好精酿酒馆赛道的人可能会感到兴奋,因为传统啤酒大厂、中小精酿酒企业等都在各自开辟渠道,进入下沉市场。
燕京啤酒在2020年推出了“燕京9号”小酒馆,提前拥抱原浆啤酒消费新场景。华润、青啤等公司也已经纷纷布局线下酒馆业务,而且他们的产品以精酿和鲜啤为主。
然而,在众多入局和出局的同时,我们必须冷静地看待精酿啤酒赛道。从市场规模来看,精酿啤酒仍然是一个小众品类。据浙商证券研报显示,国内的精酿啤酒渗透率和消费量还比较低。预计到2025年,国内精酿啤酒市场规模约为875亿元,但渗透率也只有11%。
利润是最直接的角度。《2022中国精酿酒吧白皮书》显示,仅有2.5%的精酿酒吧有“可观利润”,77%的精酿酒吧“勉强维持”,20%的精酿酒吧“还在贴钱”,8%的人打算关店或减少规模。但是,仍有38%的人打算加大投资。
最显著的困局来自供应链。显然,大型工业啤酒已经具备完整的销售网络和供应链运输条件。基于此,它们进入下沉市场,布局酒馆业务则更能保证品质、控制成本。但对于中小精酿酒企业而言,布局供应链意味着重投入,对其资金考验极大。
但是,即便是“小酒馆第一股”海伦司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虽然它拥有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但是其2022年报显示,收入同比下滑15.1%,由2021年的18.4亿元降至15.6亿元;年内亏损金额高达16亿元,约是2021年7倍。其中,2022年,海伦司新开179家酒馆,关闭194家酒馆。
总体而言,无论是啤酒大厂还是中小酒企,布局下沉市场并进入精酿酒馆赛道,都可能面临着洗牌的过程。而渠道搭建完备、满足年轻消费者需求,并适应需求推动模式与产品创新的企业,才能在大浪淘沙中不断生长,挖深自身护城河。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