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奥美人来中国做广告,客户预算大缩水他却表示更喜欢
首发:姜茶茶
Nao是一位有着17年营销相关从业经验的日本人,这是他在中国的第7年,我们对他在中国和日本工作的不同经历很感兴趣。
作为一个在日本奥美入行的日本人,原来是这么看待中国的广告行业的......
姜茶茶:因为我们账号的用户可能不太了解,您先说一下您的从业经历吧!
Naoki:我大学学的marketing相关,大三的时候,在东京奥美做实习生,三个月实习下来,觉得挺有趣的,毕业了就直接在奥美公关工作了,做了6、7年的样子。客户有快消品和投资银行等,B2B比较多。
另外我其实挺喜欢音乐的,大学期间喜欢拉小提琴,所以从奥美公关离职以后,我出于对兴趣的追求,就去了亚洲最大的古典音乐经纪公司,公司主要业务是邀请海外著名钢琴手、小提琴手和交响乐团等音乐家演出,其中我负责fund raising(找活动赞助商和各国使馆支援))和公关营销。那个公司虽然很小,只有5、60人,但老板当时希望能够扩展官理亚洲范围内世界有名的巡演活动,我很感兴趣。有趣的是后来我发现这个行业在日本老龄化非常严重,粉丝都已经六七十岁了,发展前景其实并不可观。与此同时这个阶段的一次工作契机,让我对中国产生了比较大的兴趣。
2010年与日本顶级交响乐团一起来上海
照片为彩排
所以接下来去了一家打算扩展中国业务的广告公司,过渡了一年多,又去广州学了一年中文,回国后申请了一份外派广州的工作呆了四年。
后来因为疫情原因,我回了日本一年,也是这一年,我写了一本《新消费 数字化创造新时代价值》在日本出版,虽然是一本以中国为代表讲述我对世界营销观察的书,但在日本国内收到了不少业内人士的认可。
2021年国际旅行艰难的时期,我被派来北京,目前工作了两年,差不多就是这样了,我其实一直在被兴趣驱动着。
Naoki在广州学习语言的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姜茶茶:来中国这个决定,是什么时候萌芽的?
Naoki:大概是第一次来中国做音乐的时候。
当时已经有这样一种说法——中国正在从“世界最大工厂”向“世界最大市场”转变,娱乐和艺术这些市场会发展得越来越大。而对制造业来说,最好的时代可能已经过去了,90年代来中国的话,我可能会做制造业,但接下来是image(形象) 的时代,这恰好是我的专业。
还有一个契机——当时日本国内对中国的报道,像是“地沟油”之类的负面话题比较多,但我自己到中国之后,发现中国不太像报道的那样负面,我敏锐地觉得这个市场是有机会的。
在日本,广告行业已经很成熟了,我和本土的资深广告人竞争的优势并不大,反而是我对中国的兴趣和工作经验让我在中国更有优势,所以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规划安排了自己的中国广告从业之旅。
姜茶茶:那你觉得在中国工作和在日本工作,差别大吗?
Naoki:会有一些差别。
中国市场和日本市场的不同会对我的工作内容有一定的影响,因为阶段不同吧,中国广告业其实会更有活力,新鲜的玩法非常多。我在《新消费》里以中国为代表讲述世界营销趋势,也是因为这一点。日本的广告市场相对已经非常成熟了,也很固化,寻求机会和改变的可能也就更少,日本的玩法比较传统,市场发展较早,多少会惯于做当时最新的玩法。但即使如此,像是私域和直播也会做,就是相对来说做的比较少。会有类似私域的概念,但是不太像中国这样流行。
另外还有一个点,在日本做比稿,创意方案不错的话,基本会尊重原案,最多微调。但是在中国,会先选代理,然后方案基本上要按照客户的意思调整,创意方案基本上和提案时候都不一样了。
甲方的考核机制上,日本没有OKR,只有ROl;中国OKR和ROI都会有。日本广告公司自己会很看重广告出街后的调研结果,但在中国好像除了客户自己会做一些调研结果,广告公司不会做这方面的工作。至少我服务的案例里是没有的。
对了,在日本没有所谓的“奥美崇拜”,中国广告人似乎是有奥美情节的,但在日本其实并没有,和人说我在奥美工作,我的日本朋友其实没什么人知道。在日本外资其实优势不大,奥美的客户基本也都是global的客户,很少有本土客户。外资不参与媒介购买是不成文规定。
东京奥美工牌
总的来说,在中国,有更多没接触过的东西,做起来更好玩。虽然日本本土强所以预算和规模会更大,但也会更无聊嘛,所以我会更喜欢在中国工作。
姜茶茶:客户预算方面的情况方便说说吗?
Naoki:我是account base,所以我很关注预算这块,令我惊讶的是——中国客户的预算会很大,有时候几个亿的决定,可能开个会就做了。五六百万的项目,也会很快做决策,看上去效率高,我有时候会怀疑客户有没有真的理解我们的方案。但是在日本,这个预算规模需要更长时间的考核,几百万的项目可能要通过几次会议,反复敲定执行细节,才能做决策。日本比较大的广告公司一个campaign起步价都是千万级。日本所有的广告费里,digital的广告占比都在40%-45%,但并不包含social部分,中国的social广告其实会发展更好。
日本的话传统物料会比digital方面更多,更追求内容上的精良。
还有一点,有时候比稿的时候是这个预算,但可能到了执行大缩水,这个对中国人来说好像很正常,但在日本这种情况很少见的。
飞北京中途在广州隔离的时候,
出最后一版原稿的办公桌
姜茶茶:你觉得中日甲方有什么区别?
Naoki:我的感受是,日本乙方的地位可能会高一些吧。可能是因为市场的原因,日本广告业的大玩家已经固定了,有点“乙方市场”,大广告公司就那么几家,客户如果态度太差,也找不到更好的广告公司了,对客户来说也不太有利,客户就会相对更尊重乙方,但在中国不存在这个问题,客户的选择更多,是甲方市场。
姜茶茶:可以理解成日本的广告公司不用像中国这么卷吗?
Naoki:对我个人而言,工作强度差不多。
都很“卷”,有时候工期会很短,连着几天疯狂加班。
日本也挺卷的。但是由于加强了一些劳务管理,政府对加班会监管较为严格,但日本有自驱力的人挺多的,想做出好作品,自己加班是必不可少的,公司也会面临两难的抉择,需要平衡政府的压力。总结成两句话吧——想做得更好的人还是会加班,不想加班的人是可以选择不加班的。
我来到中国以后,发现这里比稿还挺多的,比稿的时候就得加班。但平时的工作量其实不会很大,都会在一个固定的时间里完成。日本的话,加班时间会分配得更平均一些。
新疆拍片花絮 (nao总监看拍摄角度)
姜茶茶:能分享一个你做过的有趣案例吗?
Naoki:我前面也提到过现在是image的时代,我的工作的最终意义是塑造无形东西(“形象”image) 的价值。事物有基础的价值,比如你吃药可以解决你的病痛,或者开车可以更快到达目的地等等。但形象没有这样的功能价值,只能让你心情好 (or坏)一点这种,主要是对感情的作用。也可以说我的挑战是怎么让人超越(或逃离)逻辑合理性。
举例来说,我自己认为过往的项目中最有意思的,是做某汽车品牌在沙特卖HEV (油电混动) 的业务。沙特那边石油比水要便宜,经济效率上油耗不是问题,所以没人愿意买HEV车,那里HEV车没有功能价值。当时我们找到的诉求点是环保理念:不要停留在自己国家的利益,作为global person,要担负一点对地球的责任,负责任人的人才是cool的。这样形象就建立起来了。在这样的主题下我们做了一些视频,KOL投放等等。
内容和主题可能听起来有点普通,但项目和客户的类型都是我觉得有趣的,我更倾向于做正确和有意义的项目,不要太复杂,越简单越好。
姜茶茶:我们了解到,您出版的《新消费》是以中国为例介绍世界趋势,这本书的反响怎么样? 听说您平时也会接受一些日本国内媒体的稿件邀约能展开说说吗?
Naoki:我的书是日文版的,里面的内容可能对中国人来说不是很新鲜,但对日本人来说有非常多可以观察学习的地方,业内的反应还是不错的。
年轻人会对这些比较感兴趣,也更能接受新鲜事物,所以我的读者很多都是年轻人。
除了出版《新消费》,我平时还会翻阅各国的案例,找到各国可取的共同点来分析,写一些文章发给在日本长期合作的编辑。我很关注全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这一点在中国比较典型。像是淄博烧烤这种趣闻,其实背后是有很多当地政府的扶持和合作的,这些也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因为很多日本地方城市也有经济方面的课题,还有AI换脸,在中国有像是ZAO这样的app,往年也会有一些视频网站利用这个技术来剪辑电视剧,在海外Netflix也开始用起来了。
姜茶茶:打破节奏的最后一个问题——日本真的有终身雇佣制吗?
Naoki:没有明文规定,不过日本人其实很少跳槽,日本公司也很少裁员。但我们这代人没有多少会一直待在一家公司吧,父母那一代人可能会。我的工作理念是,如果在一家公司待了一年也没有自己拿得出手的项目,就会考虑离开了。
最后再吼一句,对谈广告人的系列,我们会一直继续做哦!
如果想被采访,可以发100字简介到公众号私信,简洁明了地说出自己的亮点哦!
作者公众号:姜茶茶(ID:jiangchacha0314)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