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一年,我和群玉山结缘的一段小故事
原标题:山民实录03|站在时间这一边
大家好,我是发发。
一个在深圳、广州、上海都长期工作并生活过的非典型潮汕人,也是一个左右脑并用的INTJ型灵魂——小时候迷恋画画和文字并差点走了专业艺术科班路线,随后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学了理工科并在大学读了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再来一个180度大转弯从事文案与策划类相关工作。
保持着对贫困儿童教育的公益捐款。相信善良、耐心和努力的价值,也相信创作和记录是一件永恒的事。偶尔会在个人公众号「FaFa Island」唠唠嗑。
这是我和群玉山结缘的一段小故事,也是我从创业、探索、坚持、失败,再到将自己归零、重新赴山求学的故事。
我相信,它不止是我的故事,也可能是过去的你、现在的你,或者未来的你会经历的故事。因为,我们总会在生活中的某一刻,突然意识到自己想要什么。但是,这未必是幸福的开始。因为我们会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最终,我们要么沿着原来的路,继续走下去;要么历经努力和漫长的等待后,抓住某个稍纵即逝的机会,拿到一张开往理想大陆的船票。
1、突如其来的召唤
我的故事,要从2018年讲起。那时候,我已经合伙创业两年多了,公司规模50多人,专注在雇主品牌这个新领域,它是用品牌传播的思维和方法,帮头部大企业客户们,提升招人和留人的魅力。在和知名的竞争对手们比稿时,我们常常能大杀四方,在业内算是小有名气。
然而,我却开始感到迷茫。一是经过两年探索,我判断这摊生意难以做大,它是一个需要市场教育的细分领域,并且业务本身存在逻辑悖论;二是在工作内容上找不到乐趣和成就感;三是疯狂的加班令我疲惫,付出与收获并不对等。
就在那时候,我的朋友们都在转发 Timberland 的广告《踢不烂,用一辈子去完成》。我好奇地点进去,然后就出不来了,来回播放了十几次。有一种深深的感动从心里萌发,它重新激发了我对文字的热爱,以及对自己工作的反思——原来品牌广告还能这么做?原来商业文案也能如此深入人心?为什么我不能去做这种作品?
尽管此前经历过大的公关公司和策划案的洗礼,尽管雇主品牌也是在做相似的事,但我真正爱上广告和文案,是从踢不烂开始的。
然而,这并不是幸福的开始。那时候,虽然中国的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但总体社会心气还是向上的,互联网及全民创业热潮未退,新冠病毒仍在冬眠。在这种蒸蒸日上的氛围里,我们团队也在做着一个财富自由的梦——从雇主品牌和招聘赛道切入,做互联网平台。
对我而言,这是一个选择的关口。投入两年多时间了,我要放弃创业的可能性,去广告公司打工吗?广告公司有发展前景吗?去了广告公司,我就会有机会做出踢不烂这样的作品吗?哪怕有微小的机会做出好作品,我后面的路又该怎么走呢?
日思夜想,经历过一番内心的挣扎,我还是选择把这个广告梦藏起来。我努力说服自己,创业赚钱更多,而且能做成一个互联网平台,对社会的影响力也会更大。与此同时,在公司现有的雇主品牌业务上,我也努力往踢不烂的标准靠拢,并学习更多优秀的广告案例,争取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和输出。
2、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就这么坚持着,时间匆匆来到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也是在那年,B站的《后浪》刷屏了。我才发现,原来《后浪》《踢不烂,用一辈子去完成》《油烟情书》背后都是同一个团队。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常常看到马晓波老师的名字。之后,知乎的《重逢》、蕉内的品牌三部曲、宝洁的《老简历》、B站的《放焰火》等等高质量和高声量的作品,一次次令我叹服——这个团队好像掌握了某种秘密。当时《老简历》出来后,在雇主品牌行业立起了一个标杆,很多客户跟我们说,也想做一支这样的广告(后面都因为预算问题草草了之)。
那时候,我已经萌发想离开的心。经过五年的坚持和努力,公司依然难以跳开原有的循环,项目多了、营收多了,但员工人数也多了、公司运营成本更高了,而项目产出却依然平庸。这些在我看来,都没有质的改变。
随后的2021年,公司尝试转型做互联网产品,建立技术团队,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在烧钱和融资节奏不匹配的情况下,在经历2022年疫情反复与中国经济急速下滑的情况下,公司资金链告危,活得非常艰难。「创业维艰」这个词,也从畅销书上的一个名字,变成了我实实在在的体验。回想这几年,我算是经历了创业的一个完整周期——从什么都没有,几杆枪熬夜加班开辟荒土,到巅峰期100多人规模,以及收到大厂的收购意向,再到遭遇经济失速并跌落谷底。
所幸的是,不论在什么环境下,我也依然尽己所能坚持阅读和思考,系统地研究了品牌、策略、文案,并将之运用在业务上,同时在公司内部开设了三门员工评分最高的课程。我不相信自己的努力是没有意义的。
3、蛰伏之后的突围
也是在2021年,公司转型与个人迷茫之际,我读到一篇采访长文《马晓波:紧张,我很紧张》,那是我第一次深入了解马老师的成长历程,给我注入了一股巨大的能量。原来他也曾默默地坚持了十几年,在写产品手册和终端销售话术的平凡日常中循环往复,原来他也曾想过要放弃,原来驱动他往前走的也是一股不服输的心气。看完文章后,我一字不差地把整篇内容复制到我的日记本里。我需要这样的故事。
当时看完文章,我只有一个想法:这个男人太励志了,我总有一天要和他见上一面。然而,不论从地理位置还是心理位置看,处于舞台中心的马老师和他的团队,都离我很远。在广州读书工作了十年的我,也从没想过要去上海。
缘分说来也奇怪,2021年底,我机缘巧合地进了马老师组建的群「群玉山的火塘」。我成功加到了马老师的微信,激动得发了一通朋友圈。我开始想方设法让偶像注意到我,我需要一个被看见的机会。我在群里积极发言,给他介绍我自己,并把文案作品集发了过去,但是没有太多波澜。
于是,我又提议马老师组织一次比赛,没想到被采纳了,群友还帮忙取了一个可爱的名字——私密马赛。虽然我对过往的积累有自信,但拿到题目的时候还是懵了,这是一个「帮助小众服饰品牌切入主流化市场」的课题,一个我完全陌生的品类和人群。但我还是硬着头皮上了,我和同行做策划的媳妇儿一起组队报了名。就这样,我们俩白天上班,晚上加班回到家后,再挤时间一起讨论比赛课题。一周下来,白头发又多了好几根。
经过评委们层层筛选,我们终于挤进最后一轮提案PK。那天是一个周末,8支决赛队伍依次上线提案。在线观众好几百人,基本都来自火塘群,大家会给自己喜欢的队伍刷“火箭”。那是我很感动的一天,人生中第一次,来自全国各地、热爱广告的一群人——参赛选手、观众、马老师及评委们,不论地域、不论年龄、不论职业和身份,一起在线了9个小时,互相切磋、陪伴、探讨。这种时刻,放在今天依然很难得。
提案完,我们组以0.5分的微小差距拿下第二名,被马老师评价为「高标准的作业思路,比稿综合实力是冠军」。公布结果的时候,我喜极而泣。那股憋着的不服输的劲儿,终于有了释放的感觉。虽然是小范围的比赛,虽然短时间内提交的作品还有很大不足,但对我来说,过往的努力终于有机会被行业顶流认可了。对于有些幸运的人来说,获得鲜花和掌声,或者靠近行业顶流并不费力,可惜我没有这种运气,只能靠自己争取。
比赛过后,马老师对我说「随时欢迎你来群玉山」。我既开心又焦虑,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困难的选择——群玉山是业内最瞩目、也最难进的公司,如果不去,我辛苦争取的机会将离我远去,我可能会后悔一辈子;如果去了,这是一次很大的转变,首先是换了行业,能否适应是一个问题,其次是我需要拖家带口去上海这座陌生的城市,离开我熟悉的广州和所有老朋友,前面的一切都是未知的。最终我还是选择听从直觉,“想要答案就去看看吧”。在和马老师聊了一轮电话,并再次做了策略课题测试后,我就拖着行李来了上海。
离开广州之前,我写了一篇文章,告别了过去的7年。
……
当每一天的行动,只是在填满自己的空洞
当我们搬砖,已不再是为了建一座教堂
我们迟早会出逃,亲手结束幻想
但那不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幻想
就像烟头需要烟灰缸,暴雨需要大地
我们都需要一个归宿,为某样东西而活
于是,一个新的幻想开始了
子弹,重新上了膛
不管它飞向哪里,都一定会飞在战场上一场用毕生去对抗平庸的战争
上山一周后,第一次面对面见到马老师,我们拥抱了一下。这个见面和拥抱,我等待了4年。在群玉山,仿佛撕开了一道口子,很多陌生而新鲜的东西涌入进来,原来封闭的五感被打开,生命力随之迸发,这种感觉太好了。这一年里,前所未有地打开了视野,转换了思考方式,结识了很多优秀的同事与同行朋友,与国内最顶尖的一批学者交流,参与了重要的项目课题。
策略一部聚餐
至于学到的新东西,篇幅有限,只讲近期一个重要启发,也是马老师非常经典的一句话:策略是把复杂变简单,创意是把简单变精彩。
竞争的本质是模仿,只有独辟蹊径的想象力,才能避开竞争。而我们策略顾问所做的事,本质上就是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炼出简单、犀利、富有想象力的结论。这和很多刻意把简单搞复杂、以卖文件厚度为荣的公司,高下立判。我们不需要搞400页的PPT推导或调研,然后告诉客户一个丝毫没有惊喜的结论。客户花钱不是来买PPT的,而是来买独特的认知、视角、假设和想象力的。背后的道理,张维迎在《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那本书里已经论证得很充分了。所以,我现在看到一年前自己写的方案和文案,都有一种想丢进垃圾桶的冲动。这就是所谓的「进步」吧!
4、写在最后
这个小故事,是我和群玉山缘分的起点,我也想借此分享自己一路走来的感受:
1、保持耐心
TOP=Talent+Opportunity+Patience。人生路上,才能、机会、耐心,缺一不可。第一次见到马老师,他也是送了我一个词——耐心。眼前的路也许走得并不漂亮,但不要因此否定努力的价值。我感激自己没有放弃和躺平。时间终将站在耐心和努力这一边。
2、积累能力
耐心和努力也是有讲究的——坚持「选择」未必有回报,我们的方向也许是错的;但坚持「能力」肯定会有回报,能力才是最终沉淀下来、任何人都拿不走的东西。我现在也常告诉自己:别把品牌营销看成一个行业,它是一种能力,是搭建品牌到人心的桥梁的能力,是怎样把一件事情变简单、变犀利、变精彩的能力,要去掌握这种能力。
3、主动出击
主动才会有故事,主动出击是一个「损失有下限,回报无上限」的好策略。要努力跳开原来的井,不要做一只井底之蛙。主动去连接各种各样厉害的人,他们的一句话、一次点拨,或者一个合作机会,可能就是一个突破口,会帮我们打开一个新的世界。
以上三点,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保持耐心,持续积累能力,然后等待(或者主动创造)一个机会。
故事的最后,终于,我可以对一年前的自己说:恭喜,你拿到一张开往理想大陆的船票了。同时,我也想对未来的自己说:不论哪家公司,都只是你人生中的一站。最重要的是,永远保持成长,永远保持内心的炙热,心里那些微小而闪光的火花,也许没人看见,但你知道,它微弱却宝贵。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