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日本、德国、中国的“工匠精神”,我们是时候重新思考了
原标题:工匠精神:时代在召唤!
2019开年,对于罗振宇和罗永浩,可能都是一个不怎么美好的开端。
当然,相对于2018这一场席卷全球93%资产的经济寒冬而言,罗振宇的“春光乍泄”和罗永浩的“步履维艰”这都没什么,不过是互联网新一轮的资本重置而已;毕竟,资本特有的“流动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永远都沉淀在少数人手里。
但是换一个角度,罗振宇的“盛极而衰”以及罗永浩的“进退维谷”又何尝不是这一波经济寒冬下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只“出头鸟”:一个是跟着风口走、依赖于资本助推的“喜鹊”,另一个是半路出家、一路打怪升级的“乌鸦”。
相同的是,两者都从2012年开始,以自身IP为“尖刀”透支了行业想象力,是在竭泽而渔。
不同的是,罗振宇一开始选择的是一个“处女地”,需要他不断“施肥”才会有收获;罗永浩一开始选择的是一个“角斗场”,需要他“挤破”头皮才能赢得喘息。
要知道不论是“得到App”之前的罗振宇,还是“软硬多元化生态”之前的罗永浩,那个时代他们的偏执、专注和认真可谓是当代中国为数不多的“工匠精神”,只不过后来的他们变了:罗振宇“酒不醉人人自醉”,罗永浩“醉翁之意不在酒”。
但不管现在的罗振宇、罗永浩变成了什么;我们依旧感谢他们曾经为我们献上的“工匠精神”。
2019开年,罗振宇被“质疑”,罗永浩被“幕后”;我想,我们是时候重新思考“工匠精神”了。
在谈论“工匠精神”之前,我们必须先认识这样一个残酷现实:它一直被人提及,但大多都是“临渊羡鱼”。
尤其是在当下这个民族自尊心“超载”的大时代,大部分网民认为我们大中华就应该“样样第一”,虽然我们确实在高铁、吊机、社交网络和无现金支付等方面一枝独秀,但这不够啊!我们的芯片、高精度机床、高端医疗药品器械都还在依赖进口,这是他们无法容忍的:一个泱泱大国,怎么可能在这些核心技术上面奉行“拿来主义”!
于是,就在这种复杂的心态中,他们有多热爱国际名牌,对戏子和奢侈品有多追捧,对绿卡和签证有多艳羡,就对中国制造有多恨铁不成钢。
尤其是近年来频繁爆出的五星级酒店、长生生物、莆田系、权健……再加上往年的地沟油、三鹿奶、苏丹红、瘦肉精、黑心棉、双汇肉……国人中毒太深。
以至于国人对于欧美日韩制造“痴迷”,不要说各种代购“屡禁不止”,更有甚者2016年还闹出过不少中国大妈在日本疯抢马桶盖,回到家安装时才发现底部赫然写着“CHINA Hangzhou”这样贻笑大方的的“洋葱新闻”。
正是中国制造这40年来过于追求“短、平、快”的发展趋势从而导致了大众对于“中国制造”信心的缺失,但不得不承认,这种“兼收并蓄”“快速迭代”“中国特色”的发展策略才让新中国在这一波“互联网”工业革命浪潮之中迎头赶上;但是随着2018这一波经济寒流来袭,“工匠精神”似乎又该重新走上舞台?
一说到“工匠精神”,我们首先会想到日本、接着是德国。
但其实我们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可以说是登峰造极。
新石器时代我们有贾湖骨笛、商朝我们有妇好鴞尊、春秋我们有越王勾践剑、战国我们有曾侯乙编钟、西汉我们有长信宫灯、三国我们有东汉制盐画像砖、南朝我们有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明朝我们有坤舆万国全图、清朝我们有样式雷烫样……这些还不是全部,它们只是在《国家宝藏》上惊鸿一瞥,但谁也不能否认它们即使是到现在依旧是“旷世之作”。
特别是越王勾践剑,在地下埋了2400多年,出土以后依然锋利无比,它的工艺我们到现在都做不出来。
谁说中国没有“工匠精神”,只是近现代我们选择性“失忆”而已!
① 日本
たくみの せいしん 工匠精神
▽
日本的工匠精神,日语叫做「匠の精神」(たくみの せいしん)。
指的是日本工匠们特有的“精益求精的极其认真的工作精神”,而且这种精神是代代相传的。日本的工匠精神还包括“踏踏实实,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
甚至有人引申出「匠の精神」就是“一生只干一件事”的含义;而且任正非本人在2015年8月份还转载过《日本工匠精神:一生专注做一事》的文章。
在这里不妨给大家披露一份数据:
全球百年企业,日本有25321家,美国有11735家,德国7632家 、英国3435家。就日本而言,超过200年的企业有3939家,300年以上的有1938家,而500年以上的有147家;令人吃惊的是1000年以上的企业竟然也有21家。其中排名第一的最古老的企业叫做金刚组,是一家木结构建造的公司,创立于公元578年,是现在世界上存续历史最悠久的一家企业。从创业历史来看,它已经有接近1440年的历史,并且因此入选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但在中国,经营历史超过150年的百年企业,仅有5家,分别是1538年的六必居,1663年的剪刀老字号张小泉,陈李济、广州同仁堂药业以及王老吉;就算加上超过100年的企业青岛啤酒、泸州老窖、全聚德、吴裕泰等,也不过是10多家;更别提目前活跃在《财富》世界500强的120家中国企业,四大银行、国家电网、BAT,在历史面前它们大概还在娘胎吧!
这里就不得不提工匠精神对于日本制造业的影响,这种代代相传,以家业的历史与祖传技艺为荣的工作态度确实曾被日本做到了极致,日本因此被誉为是“工匠国”。
但是近年来,日本制造却频频爆出丑闻:先是日本钢铁企业神户制钢数据造假、以次充好,又有三菱有色金属、高田气囊、夏普、东芝、旭玻璃等企业巨头纷纷被爆出造假,日本三菱电机旗下的子公司TOKAN生产的用于铁路车辆和电梯的253种橡胶产品存在省略品质相关检查等违规行为波及“新干线”……然而这些还没完,日本丢脸都丢到英国了,卖给英国的高铁在运行第一天就出现了空调漏水的情况;但其实早几年由三菱重工建造,三井公司运营的超巴拿马集装箱货轮在海上运行不到4小时拦腰断裂就可见一斑。
工匠精神虽然造就了日本的千年企业,日本人也曾凭借着“工匠精神”靠着精雕细刻、工艺精湛、质量出色在世界市场独领风骚;但它也同时制约了日本制造业的发展;这也就有了日本制造业企业“节节败退”的现状:夏普被台湾的鸿海集团给收购,东芝的白色家电业务被美的收购;其他像松下、索尼、日立等等,也只能想当年了。
但是花开两朵,日本制造业的“衰微”却成就了日本“手工业”的崛起。
像日本有名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今年已经94岁,做了一辈子寿司,他东京那家小店只有10个座位,一餐只能吃15分钟,还要提前一个月预定,那生意还是火的要命。
也因此「匠の精神」更像是一种落后于时代的制造“工艺”。
② 德国
Handwerkskunst 工匠精神
▽
但你如果仅凭「匠の精神」跟不上时代,就否定工匠精神的话,未免有些草率。
要知道工匠精神不只有日本一家表现形式,而且它在德国似乎更加如鱼得水。
德国制造业被称之为“众厂之厂”,是世界工厂的制造者。
目前,在机械制造业31个部门中,德国有17个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处于前3位的部门共27个(2016数据)。
而且,相比于日本制造状况频出。德国制造给人的却是可靠的感觉;德国制造靠谱,这几乎是全人类的共识。
但其实,最早的德国制造也是靠山寨起家的;德国在刚统一的时候,制作业主要靠手工作坊,几乎没有大型工厂,跟当时的世界第一工业强国英国相比,唯一的优点就是人口数量和劳动力成本;等等,这不就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投影么!
至于后来德国制造如何“正名”,主要靠的是三点:第一避开主要赛道瞄准中高端消费者生产优质产品;第二优化中小企业组织在各自专业领域突破;第三把技工学徒教育和劳工福利当做核心竞争力。
德国人对制造业的坚持在外人看来近乎“偏执”,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失去制造业基础的国家,面临失去创新能力危机”。这使得德国没有盲目去追随美国等发达国家消解制造业的“趋势”,而是坚持对制造业进行持续、细致和战略性投资。
德国人从骨子里不相信美国人那套钱生钱的金融逻辑,这种观点看似很落后,但就是因为这种保守,德国几乎不发生金融危机;就算是2008年那场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德国GDP也只是在2009年出现过负增长,随后就开始复苏。
但之所以让德国制造成为神话还有一些复杂原因:一个是改革开放初期德国因为自身瓶颈向中国制造抛出橄榄枝;另一个就是日本的优质产品和服务很难做到“纯粹”。
于是才有了德国仅八千多万人口,就占据了制造业2300多个世界名牌的奇迹。
但也正是因为太过注重实体经济的发展,德国经济才会显得“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③ 中国
工匠精神
▽
2016年,lkq力倡“工匠精神”,入选2016年十大流行语。
2017年,lkq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培育众多“中国工匠”。
2018年,lkq2018年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近年来,工匠精神这个词在政府报告中出现得比较频繁,再加上中国智造2025和一带一路的高光加持,工匠精神越来越重要;但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当下中国制造“工匠精神”的缺失。
虽然说人家日耳曼民族和大和民族历来讲究严谨,工匠精神是民族性决定的;但是就像上文说的,中国5000年工匠精神可是从未缺席;那么为什么现在的中国会缺少工匠精神呢?
大概是企业家不想,而国家不能吧!
为什么?
自然是因为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对于成本的投入太大,对于以获利为第一目的的企业家而言,工匠精神不值得。
而且要知道新中国成立当下的处境,物质匮乏,生活水平低下,在满足基本的供应供求之前我们根本就没信心要求企业家必须具有“工匠精神”。
当然,那个时候是没有信心,怕打击企业家的踊跃之心,而现在大概很大程度是“尾大不掉”吧!而且当下的市场经济就算是政府也不能随便干预啊!
但关键是还中国的风口太多了:
80年代你刚当个体户发了财,
90年代股票就起来了;你刚玩上股票,
2000年房地产又暴涨了;你房子还没捂热乎,互联网又来了;
从打火机、电风扇,到电脑、手机、汽车、无人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等等,社会上到处是机会,大家自然不愿把时间浪费在一件产出低、又可能随时被替代的事情上。
于是咯!我们就只能不断鼓励企业家早一点具备“工匠之心”。
以上,就是日本、德国和中国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日本更偏向于理想主义、德国则偏向于实用主义,只有中国更讲究现实主义;我们不是没有,只是“工匠精神”也必须因时制宜。
从这里可以看出,对于工匠精神而言,日本更像是文科生、德国更像是理科生,至于中国其实已经辍学了,不过我们功成名就之后又一次回头,意识到了“工匠精神”的重要。
于是在这个大的方针之下:中国“铁”在拯救世界,日本“钢”却在自甘堕落。中国已经占据了世界高铁市场的70%左右,而日本仅仅占据不到一成的比例。从土耳其、印尼、巴西、美国到欧洲,中国的轨道交通正在全球六大洲上攻城略地。
或许,当下中国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日本太过匠气,德国又只是工科,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它代表了点燃内心之火、烛照产品之美的执念,和刻意追求外在浮华、自我标榜的匠气根本是两回事。
而这,也大概是《大国工匠》、《我在故宫修文物》之类作品所想传达的。
但其实就算是在当下中国,我们也并不缺少“工匠精神”,只不过我们大致有三个层次:
一个是像罗永浩锤子手机这种对于细节的执着;
一个是像雷军小米对于整条流水线的把握;
最后一个就是任正非华为已经把“工匠精神”融入了骨子里,一直以来强调的就只有两个字:傻&慢,贯彻到了执行力层面。
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工匠精神也有些水土不服,我们必须随机应变,发现问题快速改进才是最主流最有效的做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产品质量不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而是生厂商与消费者不但磨合、妥协、平衡之后持续改善出来的;从一开始就妄图死磕细节做到精益求精,一方面是市场不会给你机会,另一方面是太大的生产成本会劝退甚至是吃垮一家初创企业;就像现在是汽车时代,你把马车做得再好也只会沦为“收藏品”。
工匠精神虽好,但是没有普适性。
只有把它融入骨子里,变成执行力,才有可能永不过时。
— END —
备注:部分数据来自于得到App,感谢罗振宇友情赞助!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