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OTT:投放价值=规模x质量,品牌要从「经营」走向「精营」
文 | Sober
日前,包括宝洁、欧莱雅、联合利华等诸多品牌先后发布了2023年上半年财报。Morketing观察到,几位全球最大的品牌方们,都默契地做了一件事:加大广告预算投入。
事实上,或许广告支出大幅度增长的部分原因是媒介价格上涨,但这也同样意味着各家品牌正在加大对市场营销的投入。
究其原因,无论是通过投入广告换取更大市场,还是通过营销持续塑造品牌,都是企业需要一直持续做的事情。
那么,在碎片化时代,把营销预算投入到哪里,才是最优解?
据ccs数据显示,在2022年主要媒介渗透率中,电视以83%的渗透率位居第三。同时,具体到“用户有效使用时长”这一关键指标,凯度数据指出以OTT大屏为主的智能电视以3.4小时的用户有效使用时长,超越了移动端的3小时。
实际上,关于OTT,无论是其超10亿的用户数量,还是品牌主预算投入,近两年一直处于持续走高的态势。
显然,投OTT已经是一种共识,市场上,聚焦于OTT赛道的服务商也正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而在“开卷考”的情况下,品牌需要处理的问题已经变为:如何投“好”OTT。
同时,在Morketing看来,投“好”OTT需要从“量”与“质”两个层面来看,或者说,要分为两步:第一,学会看数据,这样才能选“好”平台;更深一步,注重联动与协同,才能让最终的效果更“好”。
量:用对数据才能选好设备与平台
关于OTT的流量洼地属性与价值其实已经无需过多赘述,数据可以给出一些答案。
首先,用户数超10亿的OTT本身就是国民超级媒介,群邑在《2022大屏营销白皮书》中指出,OTT已经成为用户视频内容消费的首选媒体,TGI(Target Group Index,反映目标群体在特定研究范围内的强势或弱势指数)高达102.4。OTT是品牌不可忽略的高价值场景,其次,在内容即营销,品牌打造的长期主义阶段,OTT同样可以产出高质量内容,无论是内容优质度,还是内容信赖度。
凯度消费者调研指出,在“媒体中优质内容方面”,智能电视表现为互联网的1.20倍,在“媒体中的内容值得信赖”方面,智能电视表现为互联网的1.86倍。
当然,广告主们也早早意识到了数据的重要性,市场中关于OTT的所谓“核心数据”也有很多。只不过,除了这些好的数据,在高速发展下,OTT行业难免会出现一些灰色数据,这也直接干扰着品牌主们对于OTT的价值判断与平台选择。
最直接的“误导”,就是数据生产的部分,这是OTT营销的基建之一,同时,也是数据评判的源头,甚至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但在Morketing看来,关于数据生产,无论是第三方数据机构,还是个别厂商,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据Morketing长期观察发现,一些头部数据厂商,是典型的“家电全渠道监测平台”,会综合电视上下游全产业链进行研究与数据收集,相对客观公正。但问题是,这样一来,其也会缺失掉一些厂商的自有渠道数据,以及随着OTT发展,其与一些小屏的互联与协同开始出现,关于社交电商平台的数据其也未被收录统计。
数据不完整是问题之一,更大的问题在于“既做玩家,又做裁判”,如此一来,他们提供给市场的数据,难免具有一定倾向性。
以及,通过Morketing了解到的一些数据来看,部分厂商数据的统计口径也是模糊混杂,避重就轻,互相矛盾。如,XX中国第一,事实上仅统计线下销量。XXXX中国第一,但其也是仅统计旋转智慧屏线下销量数据。
当统计口径开始没有统一标准,那些所谓的“第一”也就没有了意义,而那些给出真实可靠数据的企业,其OTT真正价值也会被误判。
那么,广告主到底应该相信哪些数据?他们又为什么相信?什么才是评判OTT价值的真正标准?
在Morekting看来,真实数据以及OTT价值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判断:规模、来源、生态。
以小米OTT为例:
先看规模与市场占比。据洛图科技数据,小米OTT全渠道出货量在整体市场份额中占比已超20%。而洛图科技则是一个权威非盈利数据机构,数据具备可参考性。
其次,关键的数据来源方面。
要知道,数据来源之所以有一些灰色地带,正是因为数据统计层面存在不完整或是误区。
比如,存量激活≠现存设备。在智能电视尚未大规模普及之前,传统的电视更是不可投放的设备。此外,2018年是OTT行业爆发期,而据中国移动智慧家庭数据,现存设备约95%,为2018年之后上市的。
此外,智能电视的换机频率在5年左右,当换机潮来临,相较于市场中的存货量,出货增量更具投放参考意义。
换言之,2018年后的新增设备,才是决定真实存量的关键几年,而这几年,小米全渠道出货量已经连续四年全国第一,也是其在“存量激活”这一数据上的最大优势。
再比如,累计激活≠触达规模。激活量仅仅是一个基本指标,广告主们应该进一步将用户日活、联网率和提及率指标等数据作为辅助指标,来综合判断设备的活性与触达能力。据Quest Mobile数据,在智能电视品牌月活跃设备数量方面,截止2023年5月,小米OTT用户活跃度行业第一,月度活跃数量超5000万。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小米OTT用户大部分为会员用户。根据小米财报,2022年,其电视增值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5%,电视互联网付费用户规模同比提升23%至600万。
此外,《2020年中国OTT大屏服务行业研究报告》中指出,与传统电视用户相比,OTT大屏电视用户趋于年轻化且拥有更高收入。数据显示,34.8%的OTT用户年龄在26-35岁之间,即80后和90后为OTT大屏电视主流用户。
OTT主流用户+VIP会员质量,他们不仅是社会中坚力量,受教育程度高,还拥有足够强的消费能力,且愿意理解、欣赏优质的内容,是品牌的目标消费者,对品牌的价值不言而喻。
这些高价值用户,是可以为品牌带来增长与增值的。
最后,累计规模≠市场潜力。至于如何评判“市场潜力”,这就需要与“生态”联系在一起判断。
众所周知,小米的OTT已经不仅是客厅这一单一场景中的一块大屏那么简单,在AIoT战略布局之下,小米做的是以大屏为核心的全场景营销生态。
据小米最新财报数据,在OTT这一内容源发阵地,已有超过6亿用户连接了小米集团下的IoT设备,可以出现在内容分发场;更好帮助大屏进行内容协同。
以OTT大屏作为内容入口,或者说“智慧家庭”入口,再结合小米生态内多种智能设备,这样完整的生态内容,可以帮助品牌进一步获取到流量与认知的增量。
综上所述,在Morketing看来,规模、来源、生态可以看作是评判OTT价值的三大流量指标,而相较于一些头部厂商,或是第三方数据公司的数据,一方数据以及直面市场的真实财报,才是广告主们应该参考的真实内容。
质:选对平台,做好打通与协同
才能用强品牌实现高增长
如果说用对数据、厘清数据和是当下这场OTT考试的选择题与判断题。那么到了后面分值高的论述题,在这个碎片化时代,无论是OTT,还是短视频、图文平台,想要做到无死角覆盖消费者,并最终获得生意增长,只有打通与协同,才能交出一份优质答卷。
1.打通与协同
基于AIoT生态,超6亿的MIUI月活用户几乎可以实现“电视即手机”。在投前,基于小米营销用户洞察能力,广告主们可以较为细致地洞察到家庭成员对于哪些内容更感兴趣, 进一步精细化TA指标。
而在跨屏投放打通下,这一条全链路营销也能做到更加精准的归因分析。
Morketing也曾与一位OTT行业创业者交流过,其表示,如果大小屏无法互联,那么首先数据不会客观,其次,只有这些比较“基础”的跨端数据得以关联并变得可测量,广告主们才能去看转化效果,一起聊售前的策略制定,售中的投放优化,以及售后的归因分析。
至于协同。
如果说,在流量时代,双微一抖小红书是品牌出圈密码,那么在当下,对于想穿越周期的品牌来讲,想要留在牌桌,除了持续在双微一抖小红书维持人设,更要加上OTT大屏,去塑造,并让用户看到更强的品牌人设。
“双微一抖小红书”我们称其为线上社交媒体,其更大的作用在于引爆品牌声量;包括分众、梯影等线下媒体,可以进一步帮助品牌强化品牌记忆与认知;然而某种程度上,包括客厅在内的家庭生活空间,才是那个真正可以激活消费的地方。
凯度消费者调研曾有这样一个数据:100起消费中,有24起是在家庭场景中发生的。这一数量超过第二名近2倍。强曝光、一对多等优势,都是大屏进一步促进消费的先天优势。
事实上,从上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协同投放OTT,可以进一步帮助品牌提升在用户心中的认知。更值得一提的是,协同投放OTT,也能进一步激活品牌整体ROI的高效转化。
亚马逊数据分析,相较于单一投放,协同OTT投放在“商品详情页浏览量”中效果可提升25%;在“新用户销售额增加”中,转化率提升约2倍。
据Morketing了解,一美妆品牌曾与小米OTT合作,同等预算下,联动投放比单独投放MOB端,ROI会提升6%-10%。
2.如何1+1>2?定制化的打通与协同
也就是说,当品牌能够意识并且基于OTT做好打通与协同,实际上就是在打造强品牌,并有实现高增长的可能。那么,如何让协同+打通这个“1+1>2”?小米商业营销的定制化或许可以帮助品牌锦上添花。
大屏域内协同:
比如,在小米OTT与奢侈品牌LV的合作中,小米OTT一起把秀场搬上了大屏。在直播前,通过15s开机+焦点视频带来大秀预告,总曝光量超过3.5亿;直播中,通过焦点视频+首页拼图+预约提醒为品牌集中引流,整体完成率超166%;直播后,通过精选页banner+画报为用户带来精彩回放。
如果说与奢侈品LV这场“定制化大秀”展现了小米OTT在品牌塑造力方面的优势,那么其与一些日常消费品的合作,便展现着其决策推动力与人群触达能力。
一方面,小米OTT是行业内唯一可以实现四端打通的内容平台,实现多场景陪伴用户生活,另一方面,其同样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场景联动与打通。
多屏跨端协同:
在小米AIoT与乐高的合作中,首先通过AI画报、儿童频道+视频号以及手机连投的线上全场景打通,用总曝光超2亿的成绩先深度覆盖用户的家庭+个人场景。
同时,双方通过户外联名的方式,携手在线下打造了「乐高敢玩4S店」,成功触达超万人。
而在小米OTT与理象国的合作中,先通过创意开机+高清画报吸引用户,再通过电视淘宝大屏直达后链路,同样实现了24%的ROI,这或许就是家庭消费决策力更强作证。
总结
凯度在《品牌力洞见:品牌资产与增长》中指出,品牌仍需坚持投资注入传统媒介触点,电视这一触点对于品牌资产影响力仍是最大的。同时,数字触点的影响力增长最为明显,从36%上涨至49%。而作为大屏,OTT某种程度上就是上述的进化后的强势“传统”媒介触点
而OTT带来的“沉浸”与“独占”的独特体验,更适合用户去“爱上品牌”。
同时,媒介的多元性与碎片化也一步步倒逼着品牌从「经营」走向「精营」,毕竟,当下,用户的注意力价值=规模x质量。
因此,Morketing认为,当品牌们已经认识到OTT已经从流量洼地变为品牌高地之后,想要在这场大考中做出满意答卷,厘清数据、选对平台、做好协同是关键答案。至于答题思路,小米商业营销或许已经给出了一份“参考答案”。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