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世界500强公司,都遇到过增长瓶颈

转载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3-08-22

在《财富》100强公司的增长历程分析中,最容易得出的结论是大部分大型企业都曾经历过一段停滞期。这些公司的规模大小各不相同,尽管绝大部分停滞都发生在收入10亿—100亿美元之间的公司内,但任何规模的企业都有可能出现增长停滞。这是因为,对大部分公司而言,遇到的问题并非由规模所导致。真正让企业陷入停滞的原因,更多的是源于品类规模红利的结束。

 微信图片_20230530170538.jpg

当我们在探讨全球500强企业时,我们意识到,无论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取得多么显著的成就,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挑战和困难。经济学家经常将这些挑战称为“增长瓶颈”。增长瓶颈是指企业在特定时期,由于各种内外部原因,使得企业的增长放缓或者停滞,不能正常扩大规模,这种现象常常出现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例如,一个企业可能因为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创新力度不够、管理水平低下等原因,导致其业务发展受阻,进而形成增长瓶颈。

另一方面,大部分遭遇品类和市场红利瓶颈的公司,根据研究,有80%以上的企业,如果不能跨过品类局限,最终的结局就是衰亡。这是因为,当品类红利瓶颈出现时,企业往往难以寻找新的增长点,如果企业不对当前的业务模式进行转型或者创新,就可能导致企业逐渐陷入困境,最终可能导致企业的衰败。

然而,虽然大部分企业在遭遇停滞后难以恢复增长,但并非所有的企业都无法挽回局面。在所有样本企业中,仅有11%的公司能摆脱停滞并重新崭露头角。这一数据揭示出,尽管遭遇增长瓶颈的风险大,但只要企业能够充分认识并对症下药,即通过业务模式的创新和转型,或者通过技术革新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就有可能打破增长瓶颈,重回增长轨道。

与中国不同,美国在1980年到2005年期间因受制市场容量而大幅下滑。这可以从美国制造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下降这一事实中得到印证。1970年,美国制造业产值占GDP的24.3%,是2018年的两倍。然而,当前美国制造业总产值占美国GDP比重为12.4%,始终无法到达20世纪50到60年代的水平。

这种变化背后反映了二战后的全球制造业格局的变迁。在二战后,欧洲和日本经济正在重建,而美国制造业凭借大量的军事订单和技术创新,吃尽全球市场红利。这时的美国制造业达到了38%的巅峰,产值占世界的比重在1950年达到了40%,美国借此时机建立起人类有史以来最完善的工业体系,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制造业大国崛起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周期性红利。美国制造的巅峰在1950年左右,日本制造的巅峰期在1985-1995年,而中国制造的真正崛起,是2000年以后。在周期性市场红利下,企业最能容易获得增长的方式,就是保持在品类市场中的阶段性话语权,也就是乘着品类红利完成企业资产的原始累积。然而,一旦这一红利期过去,企业就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以维持其持续的发展。

总结来说,每一个世界500强公司,无论其规模大小,无论其发展历程如何,都会在一定时期遇到增长瓶颈。这是企业发展的一种常态,而非例外。对企业来说,关键在于如何对这些增长瓶颈进行准确的识别和有效的应对,以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和长期繁荣。

说明:本文节选自许战海方法论系列白皮书《第二招牌增长战略》,部分文字有些许变动。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