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故事:创意人分两种,你想当哪种?
星期六的晚上,手机快被打爆了,因为兄弟们在卡拉OK的包厢里,大呼小叫;而我,枯坐在公司的小房间里,跟我的胖子搭档一起,大眼瞪小眼。
周末的办公室,出奇地安静。空空的桌面上,一张轻飘飘的A4纸。
这是一份客户总监写的工作简报,内容不多,却字字要命。36小时后的周一早晨,需要递交新品上市的广告方案,包括了核心策略主题、TVC(电视广告)、Print AD(平面广告)、Outdoor(户外广告)及全年传播计划。
我把电话调到了“静音”,把视线收回到桌面上,盯着这那张叫做Brief的破纸,我恨不得把它揉碎了,吃下去。但是,吃下去,又有什么用,还不是得按时交货?真不想干了,下个月就辞职吧。可不干这个,干什么呢?我与胖子相视一笑。苦笑。
这样的窘境,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估计不下于100次。
做创意,都说是广告工作中最核心的部分,但它也是最难被描述清楚的一步。就算你已经学过各种高深的理论、精妙的策略,手里可能也捏了一大把调研信息、商品资料,但是面对真正的创作,很多人还是束手无策。
坦白说,我是在工作多年以后,才参透个中门道。年轻时谁不是凭着一腔热血啊,当然觉得创意能力是最牛的。但是时间久了,才知道,逻辑和卖稿能力才是更致命的。一个天马行空的创意,能不能回到品牌的原力点——把一个事儿给说圆了,是在这个行业月薪三万的秘密。
从业早期,我相继在奥美、盛世长城这样的公司,服务成熟的国际品牌,近年来,我把工作重心放到了中国品牌的打造与发展上。在接近二十年、漫长的广告生涯里,我跟过好几位老板,也曾经与不同类型的、不同国籍的创意总监合作、交手。
这些顶尖的创意人,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属于发明家型,你和他一起共事,他想的创意永远要比你好,他可以想出很多新鲜、刁钻的角度,让你很佩服——居然还能这样想,还能那样想,但是呢,你要再多问几句,他也讲不清楚这个点子是怎么产生的。你跟他共事的时候,就始终觉得他好厉害。
另外一种呢,属于分析家型。他自己想的创意倒不见得有多牛,但是他很善于“倒推”创意,无论你抛出什么夸张的想法,他总能督促你“回归理性”,或者,根据一个已经成稿的创意作品,试图倒推它最初的策略是什么,然后告诉你,这个点子是怎么想出来的,久而久之,你也慢慢学会了,把整个创意的来龙去脉、从策略到执行中的各种逻辑关系,捋得很清楚。在这样的老板手下工作,你的思维能力会提升得很快。
幸运的是,我从这两种创意人的身上学到了不少真功夫,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我后来职业规划的转变。
在跟随第一种创意总监工作的时候,我对创意的理解是一种不可知论,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聊天、玩耍之后,创意才会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它可遇而不可求,只能靠上天的眷顾。
当我经历了与第二种创意总监的合作,才让我真正地领悟到,其实再玄妙的东西、再高深的创意,也必须有其内在的触发逻辑。
如果一个商业创意它无法被讲清楚,它就等于不成立。如果不遵从创作的客观规律,无目的地去玩、去体验,把好创意的产生寄托在运气上,那么你的大多数时间都会被浪费掉,你也就无法通过持久的训练,成为一名职业的创意人。
这段感悟,让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强项——在创意与逻辑之间的那个断层,正是我可以好好发挥的地方。
2006年,我开始规划了我的下一段旅程。我决定暂时离开行业,去大学教书,写书,去企业讲课,用我的经验,去帮助更多的广告人与创业者。
不出圈,就出局,跨界营销人乐剑峰2023年新著,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现已面市。
记录每一个在场故事
2023数英奖,以“在场”为主题,汇聚了百个行业人物的在场故事,真实鲜活,耐人寻味,欢迎前往活动专题页查看更多故事。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