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梳理课程逻辑的三种方法
谚语“万丈高楼平地起,千斤粗绳细处折”,比喻任何事都是从基础或小处做起。如建造高楼大厦时先打好地基,同理作为一名企业内部培训师或职业讲师(以下统称为培训师)在训前准备课件时,课程的逻辑结构就是课件的地基。
培训要以业务需求为导向,培训师也要对擅长的课程按要求再梳理,满足业务需求到课程的定制化。同样一个主题,客户或组织的需求会完全不一样。如笔者主讲《TTT3.0-塔思课®TTT课程设计与开发》主题,就根据不同的需求设计五个版本(如下图)。
2W1H万能型结构,也是笔者评判培训师是否接受过课程开发或TTT(TTT-Training the Trainer to Train)方面训练的参考依据之一。我们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论坛、临时组织的培训分享会、各级领导的演讲等,都会看到此结构的影子。
第二种、模块化设计结构
所谓模块,就像是家里搞装修铺地板,大小凭个人的爱好来选择,多少看房子面积。借用此理念到课程开发中来,章节多少看的是知识储备,章节中的内容考验理解的深度。培训师可以按工作执行顺序、从已知到未知顺序、从简单到复杂顺序、重要性顺序及时间顺序等设计。
总之,课程结构没有好坏之分,只要能达到效果就好的。最终建议“2W1H结构适合态度类课程、模块化结构适合知识类课程、工作流程结构适合技能类课程”。
一门课程就算有5个不同的版本,经常还要按客户要求作精细化修改。《圣经·传道书》里有一句话叫“太阳底下无新事”,有人给加上后半句“重新排列组合就是新事”。每位老师对同一主题的认知与经验,在短期内是难以大改,关键在于以需求为导向重新梳理课程结构,再把内容重新排列进去。即快速梳理课程的逻辑结构,便是卓越培训师的基本功。
如上所述,课程开发的第一步分析业务需求,第二步梳理课程结构。如果说课程是业务需求的解决方案,那么课程结构就是解决方案的框架。课程框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级目录,笔者经过长期实践,发现课程结构用“2W1H、模块化设计、工作流程”三种结构,足以应对大部分培训需求。
第一种、2W1H万能型结构
“你的课程不知道用什么结构,就用2W1H结构(Why、What、How)”,这是笔者在培训课堂上给到学员的建议。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培训师,只要提到课程开发,大脑中就会出现一套自己的逻辑,即如何把学员教会。你的逻辑是否可以真的在课堂上教会别人,可能自己心里也没有底。如果真是这样,到不如用2W1H万能型结构开发所讲课程。
2W1H万能型结构,也是笔者评判培训师是否接受过课程开发或TTT(TTT-Training the Trainer to Train)方面训练的参考依据之一。我们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论坛、临时组织的培训分享会、各级领导的演讲等,都会看到此结构的影子。
第二种、模块化设计结构
所谓模块,就像是家里搞装修铺地板,大小凭个人的爱好来选择,多少看房子面积。借用此理念到课程开发中来,章节多少看的是知识储备,章节中的内容考验理解的深度。培训师可以按工作执行顺序、从已知到未知顺序、从简单到复杂顺序、重要性顺序及时间顺序等设计。
第三种、工作流程结构
在搭建课程时,把结构梳理成工作流程是最难的。在阅读此内容之前,先记住一句话“我有能力把所有课程,都设计成工作流程结构,但我不需要把他们都设计成工作流程结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课程设计根据需求来,并不是个人爱好及想法,没有必要就不分用;第二以传授观点及知识型为导向的课程,根本没有必要这么为难自己。如下三步完成设计:
² 第一步、工作复盘:分析业务场景与需求的变化,复盘工作中解决此类问题的做法,并找到最优解;
² 第二步、设计关键结点:基于解决问题的全流程,找到决定成败的关键节点是什么?以及还有什么是同类事件中可能会发生,也都全部列出来。做到“说你所做,写你所说,做你所写”。ss
² 第三步、绘制流程:把所有的关键节点都进行排列,先用MECE(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法则整理,再用流程图的方式展示结构。
总之,课程结构没有好坏之分,只要能达到效果就好的。最终建议“2W1H结构适合态度类课程、模块化结构适合知识类课程、工作流程结构适合技能类课程”。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