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赚37亿!品牌下沉遇到的几大困境,《孤注一掷》都解决了

原创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3-09-13

作者 | 楚晴


品牌逆袭的故事想必大家看过很多,今天来说点不一样的。


一周前,“史上最强暑期档”尘埃落定,电影《孤注一掷》拿了票房第一名。而在上映前,业内对这部电影的票房预测只有 8000 万左右,没想到片子从点映开始,高开疯走,这两天直接冲破了 37 亿。


《2023 暑期档电影数据洞察》报告显示,《孤注一掷》约有 4 成收入来自三线城市及以外的下沉市场。也就是说,当一百多部影片挤在一二线城市厮杀时,该片默默拿捏了庞大的下沉人群,累计吸金超过 16 亿。


三四线城市给《孤注一掷》带来超 16 亿票房,

cr. 猫眼专业版


如何去定义“下沉市场”?百度百科显示,下沉市场囊括近 300 个地级市、2000 个县城、4 万个乡镇和 66 万个村庄,人口多达 8 亿,占全国总人口约 6-7 成。


回到品牌营销范畴,对众多新消费品牌来说,只有当业务覆盖到下沉市场,实实在在产生动销,才能真正突破现有天花板。不过这几年,许多崛起于一二线城市的新消费品牌试图下沉,经常水土不服。


而此时,影视圈这个绝地反击的案例,倒是给了我们理解下沉市场的新视角。


参照刀法动势能品牌模型,主打反诈题材的《孤注一掷》,是一个相对典型的弱势能、强动能的品类品牌,从这个逻辑重新解读《孤注一掷》,我们发现,本片在内容营销、渠道渗透当中有不少高光时刻,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 情绪营销:抓住下沉市场用户两大心理,用“主流价值”包装核心卖点

  2. 渠道渗透:和分销商、经销商利益绑定,新老渠道全覆盖

  3. 产品打磨:后期口碑下滑所带来的思考


下面,我们来分析《孤注一掷》具体如何顺应下沉市场,以及品牌人能从中学到什么。



01 

围绕两大心理,由“主流价值”展开情绪营销



近几年,反诈一直是全社会持续关注的话题。《孤注一掷》以反诈题材切入,就如同新消费创业团队选择了热门的细分赛道,自带一定的关注度。


根据《2022 抖音下沉市场分析报告》,大型官媒账号发布内容受到下沉市场用户欢迎,人民日报来自下沉市场的点赞次数位列第一。今年暑期,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官媒账号频频报道反诈新闻,加深下沉市场用户对“反诈”话题的关注,《孤注一掷》的大量潜在观影用户就是从这里产生的。


主流媒体官抖发布反诈报道,动辄几十万上百万赞


赛道选得好,还需要有产品竞争壁垒。还记得《孤注一掷》的宣传海报吗?核心讲的是“取材自上万真实诈骗案例”,这其实交代了本片的差异化竞争优势:真实案例改编。


产品卖点有了,怎么做种草?片方抓住了用户两大心理,进行有关“主流价值”的情绪营销。


一、抓住用户的损失厌恶心理,强调“与我有关”


整个宣传期,片方都在不同平台、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一个共识——诈骗是一场不分社会圈层和智商学历的全方位围剿,多一人观影,少一人受骗。


美国经济学家 Kahneman,Knetsch 和 Thaler 曾研究发现,当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这种心理被称为“损失厌恶”。而《孤注一掷》片方恰恰给用户设置了一个“可能出现损失”的场景,激发人的风险规避心态。


8 月 8 日,北京线下首映场曾组织现场观众写下自己被骗的金额,当天累计被骗金额就高达 5000 万。这短短不到 1 分钟的视频,在抖音上获得了超过 150 万赞。影片上映首周,《孤注一掷》还联动人民网,共同发布了一组“天下无诈”反诈新媒体海报。


众多社交平台用户调研资料显示,下沉市场很多家庭有钱有闲无贷,价格敏感。对广大下沉市场用户来说,如果花一张电影票的钱就有可能换取今后更少的损失,为什么不呢?



二、结合“熟人社会”特征,强调社交货币价值


下沉市场也是熟人社会。


赞意 GGN 首席策略官@梁将军 在《研究了一个月下沉市场,我获得了 11 个“生意洞察”》一文中提到,下沉市场的用户消费观趋向于单一,更可能“因为别人的眼光而消费”。北上广的消费者们通过消费传递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观,但换作在小城镇,“你有我也得有”才是主流。


针对这个特征,《孤注一掷》将片中最具冲击力的片段做成短视频物料全网分发,这些内容将电信诈骗的恐怖进行具象化,展现暴力、惊悚、猎奇与刺激,激发用户内心对社会失序的天然恐惧感,在“反诈”宏大的话题基础上形成多个支线话题。


比如主演张艺兴在诈骗窝点被打的惨状,一度成为电影上映前的热议话题,片方的官抖号也因为内容尺度大而被暂时禁言。



影片主演张艺兴出圈造型


另外,本片战报除了宣传票房收入,还重点指出已有多少万名用户看过,口口相传引发更广泛的裂变。


这类具有现实意义、价值体系冲击以及猎奇色彩的话题,在下沉市场“熟人社会”当中是天然的社交货币。不少网友就在官方账号下方的评论中提到,不仅自己看,还要介绍给亲戚朋友去看。


精准洞察这两大心理,帮《孤注一掷》在激烈的暑期档快速打开了认知度,也初步收获了认可度。



02

在下沉市场绑定渠道,抬高自身动能



在讲渠道下沉的做法之前,先来看《孤注一掷》的“品牌定位”。


刀法动势能品牌模型2.0 根据:品牌势能(渴望度)、品牌动能(易获得性)、精神需求偏向以及功能需求偏向,把品牌划分为四大类,如下图。



作为文娱消费品,《孤注一掷》的精神消费偏向要强于其功能需求偏向。同时,相比文艺片主推作品调性,商业片更希望走大众路线,因此它的动能要强于势能。


综合来说,《孤注一掷》是一个弱势能、强动能的品类品牌,落点在图中的的右下角象限,所以,片方可以采用品类心智+大渗透大分销的打法,结合刀法公式品类渗透率*渠道渗透率*动销,进行逐个击破。


首先是品类渗透率,这个不用多说,在上一个章节已经展开讨论过,《孤注一掷》击中了反诈热点,且以“真实案例”完成心智种草。


接着是渠道渗透率。


过去几年,元气森林等众多新消费品牌的经历显示,动能品牌想要在下沉市场成功,关键靠经销商。


站在《孤注一掷》的角度,它的出品方及联合出品方,即品牌投资人。影片发行方相当于分销商,负责宣传、排档期、购买广告、跟院线签约等。而大大小小的影院,直接接触用户,扮演着经销商的角色。


目前,市面上主流观点认为,电影《孤注一掷》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出圈,关键在于用对了抖音,毕竟官方数据显示,《孤注一掷》官抖点赞 2.1 亿,主话题播放量高达 213.5 亿,远超暑期档票房 TOP2-5 其他影片的数据,而抖音本地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购票渠道。


事实上不仅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孤注一掷》的出品及联合出品方包括抖音文化(抖音)、微梦创科(新浪微博)、淘票票、万达电影等,它早已和线上线下多个重要渠道的利益直接绑定,各方目标是一致的,在宣传推广的投入力度和排片(即:货架陈列)等方面,具备不小的优势。


因此,我们才能看到,在映前 1 个月以及上映首周内的重要宣传期,金晨“荷官”发牌、张艺兴被打、王传君拜佛等名场面充斥着抖音、微博等平台。单是拜佛这个动作,记忆点简单、模仿门槛低,非常容易触达下沉市场。


与此同时,业内 KOL 和区域团长的声音也非常重要,他们是品牌形象在下沉市场能够直接触达大众的毛细血管。


负责本片宣传的伯乐营销 CEO 亲自下场,发布对主演张艺兴的正面评价,撬动新的微博话题#张艺兴 流量没什么意义#,累计获得 1.1 亿阅读量,互动量近 40 万。另外,以主演张艺兴的粉丝为例,在影片正式上映前,粉丝们直接深入到多个影城现场摆展台、洽谈影院播放宣传片、发放反诈宣传手册,进行地推。


左:伯乐营销 CEO 发动态引热议

右:粉丝起到“团长”的作用 cr. @张艺兴资讯台


综合线上线下多维度的曝光,售票平台显示《孤注一掷》想看人数 9 次飙升,人群多次破圈,打破了本片以流量明星为卖点的市场预期。


除了宣传口之外,以万达电影为代表的院线开放了较大规模点映,《孤注一掷》在排片上也占了先机。在 8 月 5 日点映首日,片子上座率超过 30%,对全国票房大盘贡献占比超过三成,良好的“动销”表现迅速赢得了更多黄金场次的排片机会。


毫不夸张地说,《孤注一掷》将品类渗透率*渠道渗透率*动销的公式用到了极致,在下沉市场获得了非常高的品牌动能。


刀法关注到,不止一个新消费品牌在探索下沉市场的过程中遇到找不准品牌定位,难以撬动经销商,线下动销差的问题。《孤注一掷》的渠道打法说明,和自己花时间精力去做推广铺货相比,品牌和经销商搞好关系不失为一种捷径,就像线上做直播间代运营一样,合作经销商可以让品牌迅速适应下沉市场的游戏规则。


这就需要品牌具备长远的眼光,善于和经销商共赢。在刀法历史对品牌的专访中,珍味小梅园好望水都是渠道下沉做得不错的案例。



03 

成也卖点败也卖点,品牌如何避开此类翻车



《孤注一掷》豆瓣开分 7.3,后期下滑至 6.9,到上映后期,已经出现票房和口碑倒挂的现象。


渠道积累的动能优势还在起作用,但最核心的卖点和竞争壁垒——“真实”,却变成了阻碍口碑的原罪。


片子一方面宣传说取材自真实案例,另一方面却塑造了“纯爱战神”这种偏理想化的角色,给用户体验带来明显的割裂感。不少用户还指出其他角色单薄、剧情逻辑存在漏洞、“前期节奏拖沓,结尾 20 分钟匆忙收尾”等瑕疵。


影片口碑词云,cr. 猫眼专业版


并且,由于片方将众多高光片段做成短视频进行推广,导致那些期望在片中看到更大尺度、更深度内容的用户,会觉得没有达到预期,难免让这部影片后期势能下滑,被扣上“抖音电影”的帽子。这种从院线电影到网络电影的认知降级,虽然在短期内并没有剧烈影响到票房逆跌,但从长远来看,对影片及创作者的信任感都是有伤害的。


由此给品牌一个重要启示:产品是所有流量的终点,营销适度是品牌长红的前提,既要考虑给用户制造一定的联想,又要注意不能透支信任感。


这点尤其对许多主打功效的品牌来说,是一门必修课。


所幸,品牌不像院线电影“一锤子买卖”,前者的产品上市后,还可以根据用户反馈进行优化升级,有机会在口碑反噬之前进行补救,且留给品牌的试错窗口期,相对也会更久一点。


【互动时刻】最后,你认为哪些品牌在下沉市场做得好,或者想看哪些品牌?欢迎在评论区提名,说不定会成为编辑部下次品牌拆解的标的哦!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