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平等"还是"为师如父":中以教育比对
纵观近半世纪来的国际发展,中国在经济、军事、科技、教育、基建等判断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甚至被西方社会冠以“中国奇迹” (Chinese Miracle)的美誉。作为同样在二战中饱受欺凌的犹太民族,以色列也和中国一样几近白手起家,却在数十年的时间内成为中东地区的一代豪强、科技界的一方霸主、和学术界的一座丰碑。
(王毅和以色列总统佩雷斯/CRI国际在线)
和中国一样,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以来便明确了 "教育乃是国之根本" 这一基本国策。但若从科研结果来看,以色列却是 ”完胜“ 中国。在过去的20年里,就有10位以色列人获得了诺贝尔奖,而中国自1949年以来,却仅仅只有两名本土诺奖获得者。若是视犹太民族而言,他们更是占据了770座诺奖中的20%,高达154个。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埃利.威塞尔/澎湃新闻)
更让人难堪的是,以色列的人口仅仅只有800万人,不足上海市人口的1/3,全中国的0.006%。这不得不让大家产生一丝疑问:作为曾站在同一起跑线的难兄难弟,为何在教育结果上却相差如此之大?为解答这个疑问,立乐便以本章带领大家领略一下以色列的教育体系与风采,同时就中以两个国家之间的教育差异做一个比对。
教育体系
被誉为 ”以色列国之父“ 的以色列第一任总理戴维.本.古里安和新中国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拥有一个相同的观点 :"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但客观地讲,能够最直观得判断一个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便是看其教育投入。以色列自建国以来,教育投入便一直占据GDP的9~12%,是除军事支出外的第二大项经济开销。政府为每个小学生每年要花费4000多美元,为每个大学生花费11000多美元。
(以色列之父:戴维.本.古里安)
相较之下,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绝大多数为发达国家)成员国的公共教育占GDP比平均在7~9%。(OECD各国教育支出占GDP概况) 在2012年,中国的这一比率仅为4%,而以色列却已达到了10%。
(经合组织OECD)
与中国一致的是,以色列将教育置于法律的基础之上。1949年以色列颁布的“义务教育法” 将国家教育定位6:3:3 的模式:6年小学教育,3年初中教育,3年高中教育。 2007年“义务教育法 (修订版)” 规定,凡是3~17岁的孩子必须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因此,以色列高中教育普及率达90%以上,60%的高中毕业生可以接受高等教育。
区别
据环球留学在2014年对以色列教育部长夏依.皮隆的采访,我们得知:
(以色列教育部部长夏依.皮隆/以色列网)
”犹太人喜欢对话和争辩,讨厌没有思考的一团和气。两个人讨论可能会产生4个或更多意见。在以色列,每天不提出新问题的人是没有资格睡觉的。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我们的教育体系始终坚守3个秘籍:
第一,鼓励学生踊跃提问,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问题的答案并不止1个。
第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色列学生从高中起,每年必须参加60小时的志愿者活动,平均每周70分钟。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的评语与“高考”直接挂钩。没完成社会活动的学生没资格上大学,表现不好的很难得到好大学的录取。
第三,反复强调我们的使命是改变世界,让学生站在更大、更高的角度看待教育。让他们知道接受教育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推动整个世界不断向前。“
(以色列中学课堂/百家号)
从第一点我们可以看到,以色列教育并不认为教导孩子以标准答案便是教育的意义所在,而更重视孩子 "提问“ 的过程。他们认为学习应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怀疑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知道的越多,就越会产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产生。而国内少有青少年敢于正面质疑老师,更多地仍是听从老师的教导。
(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
第二点则是中国教育的一块空白。几乎很少高校会将学生的社区服务活动与其高考评判标准挂钩,所以导致部分高校毕业生并无归属感,或是感到难以融入社会。但是通过学习犹太民族在历史上所遭受的迫害正是以最真实的方式告诉孩子人生中规避不了黑暗和失意,使得孩子学会从中进行反省,埋下忧患意识的种子,并使其认同自己的犹太身份,建立强烈的归属感。
(苦难演变成纽带/搜狐历史)
而第三点则更是中国教育所欠缺的。目前国内的教育观用一句古话却是再恰当不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国人读书的首要目的在于提升自己的物质基础与社会地位。在这样的觉悟下,改变世界甚至是推动世界一类的思想反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根据PISA(国际学生评估计划)的数据显示,中国学生的学习时间仍旧是时长最多的那一批。然而与以色列相比,我们的成绩甚与他们相差不多,但每周学习时间却整整多出了10多个小时: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学生的学习效率是非常低的。
如果我们从高等教育这一层面作比较,以色列与中国高校更是区别甚大。余旭是一名在以色列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就读的中国留学生,据他所说 ”以色列的老师都很有耐心,教学也十分细致。老师们很随和,上课时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凡是不懂的地方或有新颖的见解,随时可以向老师提出。老师们绝对不会有任何架子,被学生揪出错误还会“sorry,sorry”说个好几遍。“
中国国际广播希伯来语部记者奚啸琪对自己在以色列的留学经历这么说道 "以色列人对待学术的严谨态度里,透着一丝思想的自由。比如说上课的时候,大家回答问题或是提问都非常积极,在课堂上讨论的那种氛围很好。他们对于互动,对于和老师在课堂上的交流就显得特别融洽。这和中国学生就是特别明显的对比,中国学生不爱问问题。“
(以色列大学课堂/个人图书馆)
2014年,以色列高等教育理事会主席:曼努尔博士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并总结道:"我们国家的教授还有科研人员的待遇都非常高,而家长们也都希望他们能够达到最高的研究层次....在我们的校园里,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这一点和其他的国家不同。比方说在欧洲,如果你成了教授,那么你可以在这个位置上坐的非常安稳。但是在以色列你永远没有这个机会,因为你需要不停地竞争。而你的竞争对象不仅仅是自己的同事,更包括世界上最出色的科研人员。“
综上所述,以色列的教育体系实际上和中国十分接近:十数年的义务制教育,6:3:3的升学模式,还有政府对于公共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双方更多的差异在于施教切入角度的不同和学生与老师之间地位的差异性。以色列注重的是让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甚至去激发他的好奇心,而中国则是为孩子提供正确答案,给他指明道路。因西方文化的熏陶,以色列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并无过多隔阂,个体之间并不会因身份的不同而阻碍其交流。但中国因自古以来受儒家文化影响,讲究尊师重教,所以使得学生难以鼓起勇气去质疑老师或是抛出问题,更多地停留在被动接受这一层面。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