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加强农村消费市场建设,促进城乡双向流动|袁帅

原创 1 收藏 评论
举报 2023-10-27

【导读】我国拥有超过14亿人口,其中近5亿人生活在农村,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超过20%。乡村消费已连续多年快于城镇的增速,成为我国消费市场的重要增长极,也成为接下来促消费扩内需的重点。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领导亿万农民谱写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壮丽篇章。

从宏观经济价值和意义上来分析,与其他消费市场一样,农村消费市场在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展农村消费市场,不仅是可以扩大内需、促进城乡交流,减少城乡差距,更加可以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农村消费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消费市场能否得到有效开拓,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建设的成败,关系着农民的根本利益和生活质量能否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农村消费市场牵涉到广大农民的衣、食、住、行、劳务消费等各个方面的需要,关系重大。发展农村消费市场,可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消费品中的商品性比重将越来越大,除了一部分农产品外,消费所需要的其他农产品和一般日用品及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消费市场。而且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发展,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更要通过消费市场。市场经济形态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市场经济不仅帮助生产者销售其商品,而且更能够反向指导商品生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的进步,我国长期存在的商品短缺状况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传统的供给主导型经济已经转变为需求主导型经济,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要,在消费市场上直接表现为以商品的市场价格为中心的消费信息,消费信息是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方向和规模的主要经济杠杆。市场经济越发展,消费市场的功能就越大。随着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推进,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消费市场潜力和空间巨大,是拉动国内消费增长的“蓝海”。 从消费升级一般规律和我国农村消费现状趋势看,农村消费空间巨大,近年来呈蓬勃发展态势。

我认为,我国农村消费市场潜力是十分巨大的,体现在:

(1)市场容量基数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规模巨大,近5亿人生活在农村,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巨大人口基数蕴藏的消费潜力将会不断释放出来,消费潜力有着巨大的空间尚待挖掘;

(2)需求增长潜力空间大。当前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普遍高于城镇居民,农村相对城市的梯次消费升级潜力和空间巨大,随着城乡差距的拉进,对绿色化、智能化产品的需求正在形成和加速释放,农村消费环境改善、消费渠道完善,将带动优质消费品下乡及特色农产品进城,近些年各类新的消费模式、消费业态、消费场景不断催生,也将持续拓展出新的消费增长空间。

最后,只有在开拓城市经济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增进城乡两个市场的连接与交流,才能使城市为农村提供商品、技术和资本的渠道更加通畅。发展农村消费市场,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信息、运输、加工、销售、信贷等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壮大,为农民进入第二、三产业提供更多的机会,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市场是一种资源,我相信,随着进一步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这个极具发展前景的资源体系,必然将在接下来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催生出一批持久而有力的经济新增长点。随着农村消费市场的迸一步扩大,必将吸引一部分人从事消费工作,从而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加速农民向非农产业转化的进程,促进我国整体性、结构性国民经济体系的快速、健康发展。

城乡关系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问题,城乡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国家结构转型的方式和结果。城乡融合是发展趋势,高量重塑城乡关系,方能更好激发农村内部发展活力,优化农村外部发展环境,推进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双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加速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我认为,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就必须要打破城乡要素流动的障碍。在当前城乡经济融合发展主要面临的困境集中在各类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不等价、不充分、不平衡,体现在:

城乡要素间流动主要仅表现为从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性流动而非双向循环;

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对城镇产业的吸引力较弱,社会性资本投资热情欠佳;

混乱的城中村和衰败乃至空心化的村庄问题突出;

虽然农村生态环境普遍较好,但整体性生态经济价值转化薄弱;

城镇治理机制相对完善,乡村治理资源匮乏、治理结构固化、公共产品供给低效;

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存在制度性差别,农村居民在分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收益时缺乏机制设计;

乡村人才流失严重,整体质量偏低,就业场景匮乏,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等方面。

整体来看,城乡经济融合发展是一项复杂而又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必须立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深刻认识工农城乡关系发展规律,精准把握主攻方向,在制度上强化政策性集成,在发展动力上强化数实经济融合,在要素资源配置上强化城乡双向流动,在物理空间上强化县域为核心切入口,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节点、以农村为腹地”联动格局,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融合经济发展共生关系,高质量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激发发展的内生源动力。

目前农村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主要面临的短板有五个方面:

(1)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提升改善 。没有完善而又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农村的各项事业的发展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当前农村依旧面临着在夜间亮化、4G/5G网络、公共厕所、生活垃圾处理、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用电节能、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完善需求。

(2)物流配送体系尚不够健全 。农村地区地域辽阔、居民居住分散、交通条件较差,导致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物流配送成本居高不下。

(3)商业业态发展仍然滞后 。农村市场主要以小型便利店为主,商业业态发展相对滞后,商品种类单一,无法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4)市场价格信息不对称 。由于农村居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市场价格信息了解不足,渠道信息获取匮乏,容易被不法商贩和中间商欺骗。

(5)消费环境有待提升完善 。由于监管不到位,农村市场存在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体验和健康安全。

除了上述提到的基础设施、物流配送、商业业态、价格信息、消费环境五个突出方面的短板外,农村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还存在以下短板需要打通:

农村消费市场缺乏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产品供给;农村要素市场还不够完善,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配置效率还有待提高;农村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居民生活品质还有待提升;农村地区环境和生态问题较为突出,需要加强环保和生态建设;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还有待完善;农村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农村应该从过去的产品供给和资源要素供应角色转变为新农村建设,在此过程中,我个人认为,一句话总结性起来便是:要创新推动传统“三农”向“新三农”发展转型,即:坚持走“一条主线、两个转变、三个融合”“123”路线。

牢固一条主线: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农业的供给侧改革”为主线。

加快和促进两个转变:一个是从增产到提质的转变,加大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力度;一个是从品质到品牌的转变,加大品牌强农、服务强农的力度。

倡导和推进实现三个融合:

(1)城乡融合,要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通过城乡一体化融合来激发人气活力,激发区(县)域多重功能价值,打造实现“产融内循环 经济外循环”发展格局推动现代化;

(2)农文旅融合,即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是吸引源头、文化是提升品质、旅游是盈利途径。以农文旅融合实现"线上+线下”双线闭环的供销贯穿体系,利用“四生 四共 四融”(四生:生活、生产、生态、生意;四共:项目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四融:文化融合,制度融合,资源融合,利益融合)的农文旅融合实施发展理念,共创共生共赢。未来农业必须转型,必须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转变,由“卖大路货”向“卖品牌产品”转变,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实现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

(3)数实融合,数字化将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主要引擎,围绕“一基三化”,以数字技术为基,让产业数智化,生活智慧化,治理现代化。实现:技术进乡、人才回乡、金融到乡、农品出乡、农商兴乡。

2023年7月28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指出,在加强农村消费市场建设上,需要从五方面进一步发力:

(1)是住房家居消费方面,要持续推进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开展绿色产品下乡活动,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对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绿色建材消费予以适当补贴。

(2)是农村物流方面,将着力推动畅通城乡商品双向流通渠道,比如大力发展农村直播电商、即时零售,推动电商平台和企业丰富面向农村居民的产品服务供给;完善县乡村三级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加快提升电商、快递进农村综合水平;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在有条件的乡村布设智能快件箱,增加农村零售网点密度,逐步降低物流配送成本。

(3)是推动特色产品进城方面,充分发掘农村资源禀赋和特点潜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深入推进农村生产和农产品的“三品一标”,通过“三品一标”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通道,引导各类平台持续加大消费帮扶力度,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4)是乡村旅游方面,乡村休闲文化市场潜力巨大,大有可为。要推广浙江的“千万工程”经验,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提升乡村文旅设施效能,支持经营主体开发多样化产品业态。

(5)是乡村基础设施方面,当前,农村一些公共集市、农贸市场无论是卫生条件还是购物体验,都存在薄弱环节,农村消费设施条件相对滞后,建设改造一批乡镇商贸中心、集贸市场、农村新型便民商店,推动重点商贸街巷的改造升级,补齐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短板。

目前,我国城乡间各类生产要素在流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限制,劳动力、土地、资本、数据、人才等要素难以在城乡间顺畅地双向流动,进而影响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提高生产率、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加大开放力度,畅通产品流通循环。这就要求国内市场具备充分的制度支持、高效的市场联通机制、资源要素价值的充分发挥,并依靠数字经济技术与金融科技的有机结合。

中央领导人强调,只有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才能更广阔、成色才能更足。

如何建立城乡融合发展和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机制,我认为,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作为着地抓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十四五”时期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任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就是要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统一要素资源畅通机制,统一商品和服务市场水平,统一监管规则规范,统一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打破区域壁垒,提高资源要素在各个环节的畅通度;强化监管,反市场不当竞争,构建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加快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和最佳实践优化市场环境,促进不同地区和行业标准、规则、政策协调统一,有效破除地方保护、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指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首要目标是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

综上,我认为,以推动和建设健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落实执行为方针,能够有效为建立城乡融合发展和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机制,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指明了清晰的工作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就如何能够有效吸引城市的资源、资产、资金、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我认为:

(1)要多维联动,创新政策体系并有效发挥其协同作用,城乡要素流动涉及城市与乡村、经济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等多方面,要确保已有政策落实到位,缺位政策及时补上,多项政策(财政、人才、金融等)协同联动,共同发力;

(2)对症下药,深化改革,补足短板,全面完善城乡要素流动的渠道和载体建设,要依托乡村自身资源禀赋,科学论证,因域施策,以实际情况出发,目标结果导向,监管跟紧,改善营商综合环境,便捷城乡交互,要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农民收益基础上各类主体利益的兼顾;

(3)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体化,为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提供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业农村在我国县域经济社会结构中占据较大比重,县域经济在带动农业农村长期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县城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带动农业农村发展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不断完善县域资源整合机制、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我认为,发展县域经济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国家现代化的“枢纽工程”。 县域范围内具有相对完备的经济体系和较为丰富的资源要素,其经济结构既包括城镇又包含乡村,产业体系涵盖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实现县域内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产业的融合,不断优化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户就业,打造规模经济效益,是高质量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有效重要途径。

如何推动县域经济体系建设发展,我个人认为要“建立资源整合机制,以此促进县域范围各类要素的有效整合”。

(1)要把发展服务经济和县城、村镇建设结合起来。以复合型文旅、商贸、教育、农业、大健康、夜间经济、村集体经济、棚改/旧改、数字电商等,打造“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促进消费转型升级的有效抓手、提升区域品牌形象的闪亮名片、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2)要把产业园区发展同内外区域经济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发挥地域资源禀赋,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优势特色明显的规模化产业,加强人力资源整合,精准对接供给侧和需求侧,开展适合的职业教育和创业培训,发展多渠道灵活就业,提升本土化商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3)充分利用好“反向飞地经济”,化被动转向主动,从行政主导转向市场主导。县域在谋划“反向飞地”时,要绑定本地企业发展需求,政企“抱团出海”,让大城市“不为我有”的人才能够更好地“为我所用”,助力本地产业创新转型。要以战略的眼光重视“反向飞地经济”,以之为纽带,打通两地产业市场。县域主动在大城市搭建起的“反向飞地”,是一种以“互联网思维”融入大城市产业生态、抢占产业增量空间的有力平台。它不只是一个孵化器或招商中心,而应是县城瞄准新兴产业增量,在大城市的地界培育自己的产业,抢占新兴产业生态位的前线阵地;更应成为集中展示本地产业实力,助推本地企业走向更高市场的开放窗口。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提升,不乏消费金融的支撑。当前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稳住消费基本盘,对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政策支持农村消费金融的背后原因是多元化的。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也是经济稳健运行的“压舱石”。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消费升级时代,农村消费市场广阔,为农村消费提供金融支持更是一片新兴领域,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和空间,改善县域消费金融服务是解决农村金融服务薄弱的有效途径,能有效且持久的促进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当下,推进乡村振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而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基础,发展农村消费金融更是有利于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就业。

尽管我国农村消费金融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相对成熟的城市消费金融相比,农村消费金融发展速度仍然较慢,要想尽办法建立有利于农村消费金融发展的环境,促进农村消费增长,金融机构要加强对县域消费者的调研,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要倚重农户、农业、农村等各类涉农贷款的增长,挖掘和拥有农村消费市场、充分了解和满足农户消费需求,掌握农村和农户的消费与金融需求,开发适应农村和农户消费的信贷产品,搭建促进农村消费和信贷融合的平台和场景,利用科技手段提高风控能力,降低信贷风险,加强对县域商家的支持,促进消费场景的多元化发展。

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可以通过开展知识下乡等金融知识讲座、制作金融知识宣传资料等形式,向农村居民普及金融知识,提高他们的金融素质和识别金融风险的能力,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组织专题报道等方式,对农村金融创新发展工作进行系列宣传报道,营造良好氛围,建立人才交流机制,支持各级政府与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开展双向交流,提升县域、村域金融工作水平,同时,加强金融监管,保障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金融机构在助推农村消费扩容提质升级,我认为,“金融机构切实有效筑好农村信用基石才是为农村消费体质和农村金融高质量建设发展护航的根本。”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出现了各种信用缺失问题,农民信用问题尤为突出。农民信用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完善农民信用体系,已不仅仅是传统伦理道德的回归,更是社会经济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是支持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做好以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和融资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不仅关系到农村金融的稳健运行,更关系到农村基础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关系到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对绿色金融生态和信用社会体系建设方面意义巨大。

然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当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包括:农户信用意识淡薄,信用体系建设参与度不高;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缺乏强有力的奖惩机制与保障机制;信息征集手段单一,信息整体质量不高;人口临时流动较多,导致农户信用信息原始资料调查采集困难,信用基础信息多变;农村征信体系建设落后,没有建立信用信息中心,难协调,没有实现信息共享;政府各部门履职不到位;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与银行贷款风险防范要求错位,制约了农户与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信用评级标准不规范,信用评定权威性不高,信用评级结果综合运用有限等。

我认为,上述这些问题影响了我国农村信用环境的优化与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具体来说,

可以用科技手段不断创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模式,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构筑持续有力的金融支撑,应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建立健全、高效的信用技术支撑体系,可以优化农村整个信用体系的业务操作流程,提高运作速度、效率和效益,最终降低信用信息管理成本,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对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网络平台的相关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和提取,利用数据挖掘体系完成对这些海量数据信息的精准分析,基于动态信用评价模型形成信用评价体系来对农户进行动态的信用评价,保证农户贷款信用体系的有序运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共同富裕的起点。

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新征程时期,合理运用金融工具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脱贫攻坚阶段的实践已经证明,农村实施“小额信用贷款”这一创新对我国农村经济、地方党政建设以及资信评估事业的发展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已然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小额融资需求已经开始由脱贫攻坚时期简单的生产、生活需求向扩大再生产、高层次消费需求转变;由过去零散、小额的需求向如今集中、大额的需求转变;由传统耕作的季节性需求向现代农业的长期性需求转变,并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继续扎实推进“小额信用贷款”,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水。

袁帅.jpg

作者:袁帅,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工程执行主任,新社汇联合创始人。

3D互联网数字官网(3D立体官网)服务理念发起人,电商直播“新农人”培育计划组织者之一,“一十百千”数字乡村振兴赋能计划组织者之一。

以“专家智库牵头、投融资带动、策划设计引领、建造实施为基础、运营管理为保障”即以“智库+IP+F+EPC+O”的“产融内循环、经济外循环”双向循环模式打造“一脑四心”(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脑”、科技创新中心、碳资产发展中心、产业赋能中心、数字融媒中心)体系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S2B2C为基础,向S2b2m形态升级,最终实现产业数字化经济形态,即SbBC的生态模式。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英立场。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系数英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