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周报 | 市场化视角下中国广电体系媒体融合发展的历程、难点与路径建议
好奇心周报:剧星传媒独家原创专栏,关注营销行业话题,不装逼,不套路,带着一颗好奇心,拨云见日,探究底层逻辑。
众所周知,中国的广电媒体具备双重属性,即:事业属性与产业属性。
首先,中国广电作为国家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承担着意识形态属性,即事业属性。事业属性强调媒体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履行社会责任和公共义务。在新闻报道、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方面,中国媒体需要遵循党性原则,积极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引导公众思想,维护社会稳定。
同时中广电也具有产业属性。产业属性是指媒体作为信息产业的一部分,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参与市场竞争,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在市场竞争中,媒体需要提高自身的传播能力、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以吸引更多的受众和广告商。产业属性也包括媒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例如通过版权交易、内容授权等方式实现媒体内容的多元化增值。
在实践中,中国广电需要正确处理事业属性和产业属性的关系,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社会责任,又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和管理,保障媒体的正确方向和良性发展。
中国广电体系整体的媒体融合发展战略的提出,既有市场需求的倒逼,也有自上而下的政府政策的要求,同时,技术的发展为之提供了基础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媒体市场的不断变化,中国广电媒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提升竞争力,广电媒体的融合发展成为了必然趋势。市场化视角下的广电媒体融合发展需要考虑市场规律、商业运作、消费者需求等因素,以实现市场价值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同时,执政者也觉察到了网络媒体影响力与以广电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力量对比发生逆转,认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对于壮大主流舆论、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决策部署,各级广播电视机构积极落实,媒体融合取得重要进展。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2020年11月13日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实现内容产品、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2021年1月15日,广电总局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广电媒体的深度融合,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坚持深度融合、整体转型,坚持移动优先、一体发展,坚持多屏互动、矩阵传播,坚持平台与网络并用、内容与服务并重。
中国广电的媒体融合发展历程
在市场力与政策力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广电媒体的融合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探索阶段(1990年代-2000年代初),在此期间,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广电媒体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一些有远见的广电媒体开始尝试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融合。例如,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别开设了网站和在线广播,实现了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初步融合。
(二)初步发展阶段(2000年代初-2010年代初),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广电媒体融合的速度和深度逐渐增加。这个阶段,广电媒体开始在内容制作、传播渠道、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例如,湖南卫视推出了“芒果TV”,通过互联网平台播放综艺节目和电视剧;浙江卫视推出了“中国蓝TV”,提供多元化的视听内容。
(三)加速发展阶段(2010年代至今),自2014年以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提出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广电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指导和支持。在这个阶段,广电媒体加速了与新媒体的融合进程,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创新发展路径。例如,江苏电视台推出了“荔枝新闻”,通过APP提供新闻资讯、互动直播等服务;央视、浙江卫视分别推出短视频平台央视频、Z视界;河南卫视借助与B站等视频网站的合作,推出了一批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古风短视频内容,引发网友热捧。
市场化视角下的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难点
随着媒体融合发展的深入,在市场化的视角下,这项国家战略级别的自上而下的集体工程的推进也出现了诸多困难局面:
(一)体制机制不适应市场要求。由于广电媒体属于事业单位,其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相对固定,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二)资金短缺制约融合发展。融合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广电媒体的广告收入普遍下滑,资金来源不足;其成立的新媒体平台“自我造血”普遍缺乏。(三)技术瓶颈难以突破。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涌现,给传统广电媒体的技术更新和升级带来了挑战。为了实现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广电媒体需要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四)人才队伍不适应全媒体时代要求。广电媒体人才大量流失,懂得专业的全媒体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极度稀缺,专业人才梯队的建设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鉴于此,中国广电的媒体融合发展,虽然已经形成了行业共识,但是从成效上讲,总体上可谓之乏善可陈。那么,从市场化的视角看,中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有什么方向的建议呢?
市场化视角下的广电媒体融合发展路径建议
(一)创新思维,转变观念:广电媒体需要打破传统思维模式,转变观念,以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思维来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注重用户体验,提高服务质量,从单纯的内容生产者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例如,湖南卫视在媒体融合发展中,推出了芒果TV、短视频平台风芒、小芒电商、5G智慧电台、亲子平台麦咭TV,将传统电视媒体的内容优势与互联网的传播优势相结合,实现了媒体融合的转型。
(二)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广电媒体需要整合各类资源,包括内容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建立统一的媒体资源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协同,提高媒体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例如,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中央厨房”是一个进行媒体融合生产的全媒体大平台,不同媒介类型的采编人员在同一个大厅就能完成信息交流、采集制作、实时分发、协调调度等工作,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和质量;同时,积极培养广电KOL出圈,将名主持、名导演制作人“撒”出去占领社交媒体阵地,输出形态多样的鲜活网感的内容,满足了人们对多元化、个性化信息的需求,如央视融媒体产品《主播说联播》、《大国外交前线》等,以口语化、年轻化的新语态解读时政报道和社会热点,受到广大网友特别是青年网友的喜爱。
(三)技术创新,提升品质:广电媒体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提升节目制作的质量和效率。要注重音视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节目的清晰度和流畅度。同时,还要积极探索新的技术和应用,如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早日实现资讯信息推送的“千人千面”,提升广电媒体在资讯智能分发市场的竞争力。
(四)内容为王,打造精品:广电媒体需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注重节目内容的创新和优化,立足于为全网生产内容。特别是要深入挖掘资源优势和制作团队能力,积极打造富有特色的细分垂类节目。同时,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节目模式和制作经验,提高节目的质量和影响力。浙江卫视《奔跑吧》、《王牌对王牌》等综艺节目以及美食类节目《锋味》等在电视、网络双端都具有非常好的收视表现,值得研究。
(五)多元渠道,拓展市场:广电媒体需要积极拓展市场,建立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尤其是将互联网、智能终端作为重要的传播渠道,为我所用,实现媒体的多元化传播和覆盖。加强与新兴的互联网新媒体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发节目模式、共享资源、互利共赢,促进广电媒体的主动“融网”。在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出圈爆火”之后,河南卫视相继联合B站等互联网平台,推出了《元宵奇妙夜》、《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系列传统文化节目,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打造了沉浸式的视听体验,吸引了大量年轻网民的关注和喜爱。
(六)扎根服务,打破传媒边界:贵州电视台《百姓关注》栏目通过对台盘“村BA”的系列报道、赛事直播等,成功出圈,成为了当地的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长沙广播电视集团打造一个“城市服务+融媒体”平台,实现政务服务移动端、城市服务聚集端和新闻资讯触达端“三端合一”;天津海河传媒中心推出了“老乡别急,我们帮你”脱贫攻坚直播带货系列公益活动项目,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七)以人为本,激发市场活力:广电媒体需要注重具有创新精神、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制度和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激励机制,为广电媒体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对融合发展的效果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估。要注重用户反馈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融合发展的策略和措施,持续改进和提高服务质量。
后记
离开广电很多年之后,意外获得邀请参加CSM年会。今年的主题是中国广电的媒体融合发展,而我被要求的发言内容则是在这个场合显得非主流的“数字化营销”。客随主便,我按部就班地完成了任务。只是回沪后这几天,我一直有被什么东西如鲠在喉的感觉,或许是因为我主要的职场经历是从广电体系跳槽到互联网,所以对中国广电的媒体融合发展这个主题一直非常关注,于是我想不如就一吐为快吧。
写作的过程也是整理的过程。为了加快进度,我无可救药地被“文心一言”吸引,甚至控制。成文后回头浏览了一遍,让我有点沮丧,不知道这篇文章的署名该写谁。或者也不纠结了吧,“好奇心周报”专栏能坚持下来不易,且拿去应付了吧,反正也没多少人看的。O(∩_∩)O哈哈
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作者、出处和链接。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侵权必究。
本文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ID: digitaling) 后台授权,侵权必究。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论一下吧!
全部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