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政局动荡不安,大量的非洲和中东地区人民决定穿越地中海前往欧洲。据调查,在过去的五年里,有超过1.8万的人在逃亡地中海的途中死去。为引起欧洲人民关注并得到相应的人道主义援助,德国非营利性海上救援组织Sea-Watch e.V. 做了一项实验——LIFEBOAT。
该组织采访了五名成功逃亡的难民,向他们询问逃亡之路的细节以及感受。
接着他们邀请了一群来自欧洲各地的志愿者参与实验,进行场景再现。这些志愿者的年龄、性别、职业都大不相同。
实验中,他们不会提前告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并且命令志愿者们蒙住眼睛、保持安静,依次上船。船身长13米,宽4.5米,空间非常狭小。在模拟海浪翻涌的过程中,志愿者们纷纷陷入恐慌,互相推挤,不断有人尖叫着掉入水里。
实验结束后,该组织采访了一些志愿者,让他们谈谈感受。大多数人情绪非常不稳定。
“我无法想象我要在那种恶劣的环境里待上48小时,甚至更久。”
“虽然我知道这个实验是安全的,但还是忍不住恐慌,我不敢想那些小孩是怎么度过这段时间的......”
“我只不过在这种环境下待了3小时,但那些难民呢?我不敢想,真的太令人难受了......我无比庆幸自己生在这个安全幸福的国家。”
“那种环境一般人真的难以忍受,我看过真实报道的,那个船可比这个拥挤得多......”
但是,直到现在,欧盟也并未改变移民政策,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Sea-Watch e.V.作为非营利性救援组织,在没有足够资金的支持下,救援活动是受限的。
这也正是Sea-Watch e.V.做此次实验的目的——唤起欧洲人民的同理心,让他们关注此事并积极参与募捐,以助力该组织的地中海救援活动。





专业评分
专业评分已截止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就是因为太少了,而被放大成为舆论标签。我认为这是不平等的表象:为什么第一的女性人数永远不比男性多?
这部片希望拥有女性性征的人成为第一后,媒体、大众不再突出“女性”这个标签,而只是把它作为一个人看待。这样,也代表了男女在职业道路上更加平等的一个表面证明。
全部评论(28条)
尝试倒推了一下洞察,会不会是这样:不给女性下任何标签,不需要女性非要证明什么,女性不是非得做成NO.1或是比什么人做得好,女性无别的定义,女性就是一个普通的人~ 这个洞察我自己还觉得挺好的,但是……
既然都是大众及主张“我们”,为啥都是只有女性出镜呢?这不也是另一种政治正确嘛!
我简单想了一个画面,不知道改成这样会不会更好:画面都是大众各种生活日常,有男有女,比如工厂上班的男女,乡村支教的男女老师,登山的男女,男女性竞技运动员、在家庭下厨的男女、深夜加班的团队有男有女……等等(具体画面可以再打磨考究,防杠),最后ending画面是把主张带出来——没有什么特别的,也没有什么独特的,Be one of many/woman就是我们…
以上~hhhhhh 我觉得她经济都挺难做的,作为广告人真不想碰这个题材。可能是近年【极端平权/极端女权】等等相关信息太多,审美疲劳了,看啥都无感,看啥都政治正确,没劲
#是women更是我们#这句话应该是玩了一个拼音的梗,那么这个主题大概率应该是一个面对中国市场的一个传播主题。但为什么片子是全英文的呢?
那如果从片子来看,可能是一个全球性的主题传播的片子,那么这个wo(我)men(们)这个拼音梗,外国人会懂吗?
就感觉有点小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