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先看片儿吧:
走近科学,走近月饼
还有社交媒体部分的前期预热海报,后期风格化剧照。
接下来,我们说点儿正经的。
1、底层逻辑
新的时代语境,一是哈哈哈日常化,笑是这个时代的最好的解药与重构;二是亚文化对大众文化的渗透。
在这样语境下,五芳斋的视听模型,我们已经搭建了两三年。不管端午《找朋友》还是《咸鸭蛋》,共同特征,在于轻松俏皮的文案,不同素材的拼贴挪用,并经由亚文化进入大众文化,且“与我相关”。
中秋节视频我们保留了以上优点,同时动用纪录片的形式,再次触及广告传播形式的天花板。
2、纪录片是什么
就是尊重事实、展现事实。
在过去三年的搭建中,五芳斋已经尝试过国漫、科幻微电影、打破第四面墙等形式。形式虽然是剑法,但不是心法,在竞技场上仍然需要合乎标准,才能获得准入资格。但是只要有了心法,形式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就可以是内容本身。
启用纪录片这一形式之后,我们尽量贴近了纪录片的本质,尊重月饼的历史。有人说我们这条片子,比许多经费充足却不负责任的所谓“历史正剧”更经得起“考量”,不算夸张。
从上下两段、长度及膝、束发右衽的商朝人,到戴四方平定巾、杂色盘领衣的明代男子,我们搜集的服道化史实ppt接近百页。
而张骞出塞那段,考古挖出的月饼,是我们按照新疆博物馆的文物复刻出来的,几乎一模一样。
唐代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时,不是在瞎转圈,而是在跳“胡旋舞” —— 唐代经西域传入中原的流行舞步,就是阿信写给梁静茹《丝路》里“羌笛声/胡旋舞/为你笑/为你哭”的那个。
宋代一家人赏月,有位小哥在嗑瓜子也有历史背景:宋朝,瓜子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现,嗑瓜子成为民间一项重要的休闲活动。瓜子虽小,但不是随随便便什么朝代的人都能嗑上的(嘻嘻)。
民国分期付款买月饼,是历史事实,叫做“月饼会”;多啰嗦一句,其实,当时馒头也是可以分期付款的。
改革开放时期,那段五芳斋店面前的珍贵影像资料,确实是历史资料,而且确实属于80年代。这是还差一年,就成为百年老品牌的客户本身所决定的,独一份,可遇不可求。
音乐得单说。六月份五芳斋出过一个《找呀找呀找朋友》的片子,有人说根本没看懂,可是眼泪自己流了下来。没看懂的部分咱先不说,眼泪流下来的功劳有一部分要归给音乐作者——李星宇。中秋视频的音乐我们也联系了李星宇去创作,商、唐、宋、明各代的BGM都各有各的讲究。
李老师最近接受了一个著名音乐产业媒体的采访,标题是“中国音乐的上一辈走出了自己的路,现在我们要继续走”......
好的,扯了十万八千里之后,让我们再说回视频,李星宇是唐代乐器复原小组的成员,曾在新疆那一片采风,对中国历代乐器有所研究。中秋的片子不仅细扣了服道化和史事,音乐上商朝的埙、唐代的西域风格和宫廷感、明朝的词牌小曲,都严格还原配比,尽量用事实把视频带到感受层面,最大程度贴近纪录片的本质。
3、好广告是一种尊重
微博、B站、微信端的好多反馈里,现在对五芳斋广告出现了一句固定评论:众所周知,五芳斋是一家影视公司。
在尝试过国漫、微电影、极短视频、纪录片等等形式之后,能得到这样一句评价,说明了观众们对五芳斋目前广告风格的认可与接受。
众所周知,广告是一种打扰。
要让观众觉得广告不打扰、值得看,甚至开始“期待”和“追更”,首先要尊重观众,把观众当成有智识有评判能力的人,只交出值得他们花费时间的东西。拍月饼纪录片要尊重月饼,拍广告要尊重人,这就是我们的心法。
当然,也有一些看起来很扯的部分,那确实是我们扯的,“碳水UFO”和“唐诗接龙”,“笨菠萝”和“画大饼”,那就是懂的人自会懂的脑洞默契了。
最后还是要感谢客户的理解和支持,和我们一起拍成了这部“小”广告片儿。
专业评分
专业评分已截止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2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