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回郑州!献给城市里被偏见的年轻人
有时候令我们痛苦的,并不是痛苦本身,而是对现状的无动于衷,对未来做抉择时,勇气往往是最次要的,重要的反而是,对抉择小心翼翼的思考。
每到年关,要不要离职?就成了很多人日常纠结第一选题。
纠结最多的无非是如何熬到年终奖,如果离职花呗和借呗还能支持几个月,以及新公司会比现在更好吗?尤其是到北上广深打拼的职场人,纠结指数还要更高一些。
而且只要稍微想的远一点,换个城市发展的想法就一定会冒出来。网上有数据显示,2019年~2020年,全国跨城流动求职者达到300万人以上;职场年轻人特别是95后的跳槽频率达到了平均每6个月一次。
他们身上贴着外地人的标签,被生存压力死死地摁在996时刻表上,工资不够、没归属感、买房无望、家长催婚、社交恐惧、消费靠打折、假货撑体面、上班高档写字楼、下班合租格子间,办公室里任劳任怨,升职加薪遥遥无期。
对在一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来说,最可怕的还不在于职场的跋涉,因为努力总会有进步。最可怕的事情,是来自于一线城市本身的压力,是即使努力也看不到希望——在一线城市扎根的希望。以及那些没有尽头的焦虑,和挥之不去的窒息感。
所以近两年来,从一线城市辞职回乡发展的人越来越多,像成都、杭州、重庆、西安等等新一线城市,都正在大量接收从北上广深回乡发展的人才。同样是新一线城市的郑州,是不是同样如此呢,我们趁着年关将近,到高铁车站和写字楼,采访了一些年轻人,结果让我们大跌眼镜。
工资低消费高,缺少高新产业,企业不正规,人群素质差,连个好玩的地方都没有。
别的城市是被外人吐槽,郑州的问题是不被自己人看好。
我爱我的家乡,但我觉得他还不太行。
带着”你会不会回郑州发展”这个问题,我们去了高铁站和写字楼,采访了一些刚刚回来,或者已经回来一段时间的年轻人。
高铁出站口:
李勘 / 郑州人
从上海回郑过年,制药企业药品研发员。
我目前没有考虑过回郑州工作,虽然郑州是河南省会,但是工资水平不高,物价却一点都不低,工作也不太好找,需要高新技术的企业不多。
吴立阳 / 信阳人
从广州回郑州创业,餐馆老板。
我在广州4年,自己开餐馆。2020年一年都很难,想开分店也开不出。这次回来我就不走了,打算就在郑州创业,郑州是河南省会,人口多,信阳菜也比较有市场。
靳辉 / 郑州人
从上海回郑过年,在上海上大学,金融专业。
我毕业后打算留在上海就业,不回来的主要原因是郑州好的金融企业太少了,我在网上也没有看到太多郑州金融行业的就业信息,所以不敢贸然回来, 不知道能不能顺利找到工作。
胡胡 / 郑州人
从上海返郑过年,从事销售工作。
我本来是在郑州工作的,2020年被公司外派到上海工作了一年,现在是回郑州过年,来年还会去上海,但是我认为总归还是郑州好这里才是家,我并不希望一直留在上海。
许懿 / 郑州人
从成都回郑过年,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二年级。
我是在郑州大学读的本科和硕士,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读博,现在很多人都希望进入芯片行业,我也一样,所以未来不大可能会回郑州就业,毕竟郑州没有对口的企业。不过如果未来郑州有芯片领域的企业,我肯定首选回家乡发展,毕竟爸妈和上学时的老师和同学也大都在郑州。
张乾志 / 周口人
从上海回郑州创业,独立咖啡馆咖啡师。
我离开上海的计划已经准备了一年了,在疫情开始前我就想回郑州开自己的咖啡馆了,2019年我就注意到做为河南省会,郑州的独立咖啡馆并不多,我想把自己学到的技术带回郑州,给家乡人做一杯好咖啡,2020年郑州的咖啡馆突然变多,说明喝咖啡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我就觉得是时候下决心回来了。
赵隆 / 郑州人
从上海回郑过年,摄像师。
我暂时不会回郑州工作,上海更好找工作一些,我期待郑州的就业环境能慢慢变得更好,到时候就回到家乡去工作。
粒粒 / 三门峡
学习护理,现在是大专生。
打算毕业后去升本、考研,然后去一线城市至少是省会郑州打拼几年,回到家乡小城市;为了结婚前这几年职业生涯多挣点钱,回家乡买房生活。
淼淼,郑州人
从上海回郑过年,设计专业大学生。
我是学设计的,上海是国际化城市,所以会留在上海,未来不会考虑回家乡就业。
写字楼:
和和 / 在北京工作5年
2020年中返郑,现在郑州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
我毕业后在北京工作了5年多。突然就感觉很累,没有方向。这次回来工作只能说是试探吧,并没有真正下定决心。郑州的行业还是太过于传统了,很多大厂的郑州分部,更多的是一个销售中心,做事方式也是我不喜欢的。对于郑州的发展,我还是抱有很大期待的,但是目前的状态还是有点儿一言难尽。
小L / 和和同事
在北京工作3年,2020年中返郑。
北京离家太远了,虽然我不是郑州人,但总感觉根在这里,风情世故都是自己熟悉的感觉。在北京没有根,没有归属感。在北京的生活不幸福,感受不到人情烟火,只有把人挤成饼的八通线和坐不到头的十号线,人与人之间挤得近,却又离很远。找不到内心的平静,被工作、通勤时间、人情的疏离和冷漠挤压,丝毫不得喘气。其实我想回来,只是一个地方累了,换个地方待,可能明年又去了别的地方,人生这么长,谁知道呢。
似乎高学历的年轻人都不太愿意选择在郑州就业扎根,不过这也无可厚非,在通往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基础跳板自然是越高越好。
最令人沮丧的,还是被采访人告诉我们,当他们想要回郑州时别人劝他们的第一句话,出奇的一致——别回郑州!接着就是一大堆吐槽,郑州老土落后、没好公司、就业环境差等等等等。而这些劝他们的人,居然还都是郑州本地的朋友和同学,也有父母和老师。原来这些早多少年就该撕掉的标签,一直还贴在郑州身上,还都是自己人贴的。
问题出现再解决问题,只是牛人们的逻辑,普通人有太多问题,自己根本就解决不了,所以在做选择之前,最好先掂量一下自己。别把浪费时间说成在一线镀金。# 很多人去一线,是只管把自己先扔出去,行不行再说。
跟人聊得多了,我们发现其实这么多年来,郑州就是顶着一堆恶心人的标签,一边看着自己的人流水一样往外跑,一边又被自己人看不上这样过来的。人人都想站在尖子上,都想过年见到同学朋友,能站在鄙视链的顶端,但偏偏不去想一线城市的生存压力有多大,适不适合自己。于是才会有这么多人在遭受现实的毒打后,把跳槽变成了日常、将智联设成了首页、跟中介混成了哥们儿,惶惶不可终日。
网上有段励志文,说人会长大三次。第一次是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发现自己即使再怎么努力,有些事还是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是明知道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努力争取的时候。前两条都挺有道理的,但第三条就有点鸡血汤了,一件事儿你明知道成不了,还迎头撞上去,用郑州话说那就是“信球”。我们不能只看得到那些繁华,却不想自己是否会被接纳,那些个你向往的大都市,可不是光去就能分一杯羹的。
对在职场打拼的年轻人来说,认清自己,还懂得审时度势,能做长远打算,才是真的长大了。有位过来人身份的创业大哥跟我说过,在一线城市打拼成本是很大的,不光是挣的钱存不下,一旦长时间打不开局面,只会让你失去自信,越活越绝望,让你在不甘与无奈的折磨里,变成一个纠结患者自我拉扯。
所以也别总说“但凡有点本事的都出去了”,就好像留在郑州发展的都是loser 一样。看看这些年郑州的发展,你说郑州靠的到底是谁呢,难道是loser吗?
当然大家愿意往一线跑的原因也未必都是认为郑州不好,可能只是因为它不是最好的而已,毕竟自古以来中国人安土重迁,不是为了梦想,谁又愿意背井离乡呢。不过这想法其实也有BUG,因为郑州其实早没有我们印象中的那么差了。
我们对自己的家乡了解多少,那可是时刻等我们回来的地方,实际上,只要你稍作了解就会发现,情况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别总说郑州好了你就回来。也许我们先回来了,郑州才会更好。
看宏观数据:不久前,郑州在智联招聘和泽平宏观联合发布的《2019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中排名第13位;在《2019年中国城市发展潜力100强》中排名第11位。在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郑州在15个新一线城市里排名第9位;未来可塑性指数排第10;城市人活跃度指数排第9。
这15个新一线城市依次是: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西安、天津、苏州、南京、郑州、长沙、东莞、沈阳、青岛、合肥、佛山。一线城市前四仍然保持着“北上广深”座次,郑州连续第4次进入“新一线城市”,排名第9位,较去年上升一位。近三年郑州总排名位次变动不大,稳定在新一线的第二梯队。今年,郑州的城市人活跃度指数有了较大跨度的进步,上升8位,进入新一线城市前10。
从2020年新一线城市排名,可以清晰的看出一个趋势,那就是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的优势正在逐渐体现出来,郑州的区域影响力和综合实力正在提升。这是郑州在全国城市中的真实地位和现状,怎么说都不算差了。对郑州来说,未来还是在人。怎么才能留住人才,可能不光是政府的事情,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如何去看待郑州这个城市、如何看待自己。只要别再自己瞧不起自己,就算走出去扎根外地,也未必就不能对家乡做贡献了,更何况那些回来和没走的人呢。
选择走出去完全没有问题,但别总说等郑州好了你就回来,因为往往享受城市发展红利的,都是跟它一起变好的人。
创作人员名单
创意总监:余波
策划:大鸟
概念海报设计:张庆利
人物海报设计:王丹
导演:杨帅
数英奖参赛项目说明 - 三川TRIIIVER,创意代理商
【背景与目标】
2019年~2020年,全国跨城流动求职者达到300万人以上;职场年轻人特别是95后的跳槽频率达到了平均每6个月一次。
所以近两年来,从一线城市辞职回乡发展的人越来越多,像成都、杭州、重庆、西安等等新一线城市,都正在大量接收从北上广深回乡发展的人才。
同样是新一线城市的郑州也是一样。
本地青年文化平台“样荡YoungDumb”想要为人群提振精神,为城市留住人才;人才创业赋能平台“神月致力”想要找到适合投资的创业型人才,一拍即合的诉求,促成了这次特别企划。
【洞察与策略】
洞察:
春节期间,本就敏感度极高的跳槽,和从一线城市返乡就业的话题,被疫情的冲击无限放大,在春节返乡潮的现实背景下,是进行此项话题营销的绝佳时机。
策略与实施:
郑州真的不是好的就业之地吗?肯定不是,但是要人群有如此共鸣,必须有效发起一次全城话题。
1、本地热门公众号特别专题,用共鸣促传播,用实际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做助燃剂。
2、高铁站、写字楼实地采访,真人真事拍摄海报,让内容真诚、真实、与你我相关。
3、依靠本地公众号样荡YoungDumb高质量的图文采编能力,形成优质内容。
【创意阐述】
年关将至,大量返乡就业人群的复杂情绪在积累,这些年轻人,都需要一次及时的宣泄和情感呼应,也更需要一些就业和创业机会。
但作为新一线城市的郑州,始终在将上未上的尴尬阶段,在北上广深人才回流的当口,听到最多的却是“别回郑州”,郑州面对的偏见依旧铺天盖地,于是,我们就抓住这个偏见并放大,直接让“别回郑州”这句话成为主题。
【结果与影响】
项目效果说明:
推文阅读量20000+,评论500+且多为长文分享。
大量返乡高知人群联络神月致力,获取就业信息。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