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十四运宣传片《来咧》,两字诉真情
我们为何而来?
这是一支超100位本土人参与的城市公益短片,0预算执行,创作全程共计15天,5天拍摄西安40多个场景。影片通过第一人称的拍摄手法,用镜头代替观众的目光沉浸式体验西安的百种热情,也在呼应着“来咧”带来的交互感知,最终,这支献礼西安的城市片,成为了能够代表西安形象的重要载体,在全国形成了持续的影响力。
为什么是“来咧”?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用独道的陕西式问候表达出“开门迎客”的中心思想,与全中国的人民沟通,我们希望用朴实真挚的态度,朗朗上口的招呼,完成对陕西风土人文,热情和担当的态度的展现,“来咧”在表达口吻上,具备着无距离的亲近感,自带传播属性,且影片第一人称的拍摄手法,为场景展现增添了视觉新颖度,也在呼应着“来咧”带来的交互感知。
“来咧”是什么?
“来咧”是小朋友的分享
“来咧”是店老板的招呼
“来咧”是传承千年的待客之道
“来咧”是深夜街头的暖心接送
“来咧”是你落地西安的贴心守护
“来咧”是飒爽女骑的保驾护航
“来咧”是赛场上的盛情相邀
“来咧”是态度
“来咧”是格调
“来咧”是氛围
“来咧”是文化底蕴
“来咧”是欣欣向荣
在这条短片里,你会看到许许多多不同样的人。
但是,你会感受同样的热情,看到同样表达热情的方式——“来咧”。
所谓“热情百种,不过一句来咧!”
只因相信,会到来!
视频发布12小时,完成转发和点赞双10W+,截至视频发布48小时,3800+家媒体以“来咧”为话题转载,全网播放量超3亿,登上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平台。
这条片子的产生,源于创作团队的热情,传播,源于网友们的热情。最终“来咧”成为十四运盛会前,一个击穿陕西乃至全国的超级符号。我们从始至终都坚信,以热情之心,行热忱之事,便一定会得到大家的共鸣。
创作企业名单
西安智讯策划咨询有限公司
大棒映画(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惊事影视(西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西安蓝绿工厂创意营销有限公司
创作人员名单
联合创意:陈国梁、高强、朱辉、周墨、张博、杨博
导演:陈国梁、高强
联合导演:姚宇恒
监制:张鹏超、陈憬潼、刘鎏、张博
统筹:汪梦楠
制片主任:刘鎏、朱辉、周墨、杨博
执行制片:柴一钊、林建森、刘李婷
现场制片:王思捷、上官金明、赵奇、张思凡
摄影指导:钱煜来
摄影助理:刘仁驰
跟焦:李龙
美术指导:师欣
美术助理:赵朕
灯光指导:曹俊宾
灯光助理:刘付阳、许安帮、万伟伟、万宝华
剪辑师:孙远广
调色:景程
特效:徐志翔
混音:甄诚
字体设计:坚春天
平面设计:赵海波
作曲:郑骥、刘小龙
中阮:徐琳
打击乐:李子系
吉他:尉迟墨儒
化妆:岳灿
录音:茹京伟
器材跟机:叶亿浬
司机:杨勇、程腾飞、王鹏
穿越机素材提供者:李昂
滑翔伞素材提供者:启贤
数英奖参赛项目说明 - WIT 智讯互动 西安,创意代理商
【背景与目标】
2021年全运会在西安举办,过往,西安常以历史底蕴和城市大轮廓面向大众,但在此刻,西安需要一支能够展现人文风貌、当代生活力,和细腻共情元素,又饱含三秦特色的影片,能够第一时间调动城市情感点,触发城市自豪,激发传播情绪,向全国人民介绍西安和秦人倾城相迎的热情好客。
我们希望这条片子,它的真实与多元以及对于陕西元素独到的理解,能够使它成为一个代表陕西形象的符号,在全国形成持续的影响力。
【洞察与策略】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用独道的陕西式问候,与全中国的人民沟通,我们希望用朴实真挚的态度,朗朗上口的招呼,完成对陕西风土人文,热情和担当的态度的展现。
“来咧”不仅仅是一句招呼语,它的应用场景多样,并且地域特色鲜明,非常具有传播优势。我们认为“来咧”很有可能成为一个话题,在网络上被进行接力式的传播互动,以此增加话题破圈的可能性,并最终成为一个能够代表陕西的超级符号。
【创意阐述】
“来咧”,这句独道的陕西式问候,充分表达着值十四运之际,西安“开门迎客”的中心思想,在表达口吻上,“来咧”具备着无距离亲近感的招呼语,更易形成传播语境,也于每处体现着西安人的担当。
影片通过第一人称的拍摄手法,用镜头代替观众的目光沉浸式体验西安的百种热情,让观众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澎湃,也在呼应着“来咧”带来的交互感知。
【结果与影响】
这支献礼西安的城市片,成为了能够代表西安形象的重要载体,在全国形成了持续的影响力。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十四运执委会等主流媒体发布,全国3800+媒体以“来咧”为话题转载,“来咧”成为全运会官方宣传的超级符号,视频累计浏览量超3亿+。





终审评委(金、银、铜评级全部显示,无奖评级仅显示带评语者)
专业评委
- “来咧”这俩字太棒了,有温度接地气,很有代表性的方言,看完印象很深。视频从各个场景以第一视角切入,让人身临其境, 西安人的热情好客呼之欲出,同时把古都传统文化和全运会主题融入其中,与年轻人的场景结合,呈现了多姿多彩的西安风土人情,让人深深记住这句“来咧”,看完真想去转转。
- 以城市语言符号“来咧”贯穿全片,又以第一视觉展现传统文化、人文风采、精神精神面貌。非常棒的城市片。看完舒适且很想亲自去体验!
- 洞察好、互动性强
文化底蕴好,朗朗上口的口语化陈述
来咧,具有诚意和生活感动的作品 - 创意不错,镜头的设计还是差了一些。
- 来咧,政府的片子,尤其是放到全运这种举国关注的且区域政府大力推的片子,和品牌为主体的视频往往不是一个量级的,建议日后的赛道可以单列出来。因为他委实很是嘹咋咧
- “来咧”这个点很棒,有地域代表性,让影片连贯统一,呈现场景多样化,简单不饶,有记忆点!项目执行力高。
- 用最简单的话去汇集表达千言万语,让人们感受到这个城市的热情好客。
没有用传统的景点吸引人们,更多的是人文情感表达。
而第一视角也是比较亲切的,真不错。
如果能稍微区别下西安的“来咧”跟其他地区的“来咧”那就更好了。 - 来咧,全篇灵魂之所在。一句来咧带有浓厚的西安文化人情,同时将过去,将来进行串联。不光西安人听的热血沸腾,其他地方的人也能感受到西安人民的热情。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 方言确实能代表城市的基因,将西安文化浓缩为一句“来咧”,简单直接热情随性,策略很到位。不过呈现上沦为了千篇一律的脸谱化城市形象片,城市形象片里从不缺席的跑步人、唱戏人、街舞人……让我们反思一座城市真正的内涵是什么?
- 洞察很棒,城市很大,浓缩的很好,以此为切入点展示一个城市的风貌,核心贯穿始终,很聚焦,有精髓。
专业评分
专业评分已截止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十年的维度很难盘点,浓缩短短几分钟挺考验功力的
全部评论(30条)
像这种新闻纪实型的素材,如何解决版权问题?
比如说里头出现的诸多影视+艺人镜头,是直接和经济公司或版权方支付吗?
还是这些新闻镜头素材的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