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农特产购物节:请最会写的人为最不擅长写的人写文案

举报 2023-09

一场暴雨,有人失眠了。

 目前,主汛期虽已接近尾声,但天气形势依然复杂,早霜、寒露风、台风、旱涝风险仍然较大,气候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人民网


为满地发黑的麦芽,为刚结果就被打落在地的梨,为被风雨压倒的一片片玉米地,为土地特产而揪心的人,是同样扎根土地的农民。

每一种发芽结果的作物,都带着土地的诚意,被农民一整年起早贪黑的汗水浸透。为了不辜负这份情谊,在京东农特产购物节的第二个年头,我们请作家“出手”了。

请梁晓声为这人世间的玉米发声;请麦家助阵一场美味悬疑战;请紫金陈推理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请叶兆言对喜爱多年的红茶直言...

我们在今年农特产购物节,就做了一件事——请全中国的知名作家们,为农民写文案,把好特产写给更多人看到。

在以往各种“节”的传播里,人们关注促销性、号召性,但这场以农特产&作家为首的事件里,是不容忽视的社会公益性。请最会写的作家们,为不善言辞的农民们写文案,把特产卖出去,这是最真诚又切实的动机。

作家,农民;文字,作物;看似两个世界的人和物,内在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作家在纸上耕耘文字,农民在土地种下种子;作家产出的是精神食粮,农民培育的是物质粮食。农耕文明的精神刻在每个中国人基因里,作家和农民,都是在各自领域耕作的人。

而中国文学作家大多都有一个解不开的结——乡土情结。就像影片中的梁晓声老师一样,他是土生土长、啃着玉米棒子长大的东北小孩,他写出五味杂陈的《人世间》,他游走纷繁复杂的人世间,但已古稀之年的他,仍然念念不忘的,还是家乡东北玉米那口甜。

区别于以往常见的带货式文案,创意深刻地挖掘了作家&农民,文字&作物的内核联系,结合每个作家的亲身经历,让他们用故事、用回忆、用关于家国的思考,为不善言辞的老乡们做笔替,为不会说话的作物做嘴替。

丰收大片就一定是金灿灿的航拍大片吗?我们给出了另一种答案。

整支片子采用了升格拍摄的方式,配合作家们的娓娓道来,让全片流淌着一股温润的人文气息,可以说是一支自带“氛围感”的短片。

而在这种氛围感的共性之下,还很好地呈现了个性。结合作家们的代表作风格,在一个短片里,完成多种类型片的诠释。谍战之父麦家的「行动代号苏尼特」,充斥着因羊肉而引发的紧张战斗气息;而在那些“隐秘的角落”里,不约而同出现了紫金陈、关于“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神秘发问。和而不同,又各自精彩,为丰收节树立了一种独特的浪漫主义。

除了影片里的四位作家,还有来自天南海北的十位作家,也提笔为老乡们写起了文案。

作家合作并不罕见,但鲜少的是,作家们“亲自提笔”。每个接到邀请的作家,都不约而同说了一句:我来写。写他们的馋、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乡愁。

1695264858167639.jpg1695264960474075.jpg1695264954856905.jpg1695264954861094.jpg1695264961937727.jpg1695264961972351.jpg1695264963422069.jpg1695264963107277.jpg1695264963495398.jpg1695264963410396.jpg1695264963251581.jpg1695264965772930.jpg1695264965507581.jpg

秋天为什么被称为“金秋”?

或许不只是玉米、小麦们金灿灿的颜色,这金色的收获也应该落在农民的口袋和笑脸。

就像片尾流露的观点一样,丰收不只是玉米装进箩筐、秋梨摘下枝头,而是这些在长在山河土地的农特产们,都能有一条走出大山的销路。被更多人知道、更多人喜欢,出现在全国人民的饭桌、果盘,这就是今天这支广告、但远超越广告的的意义。

数英奖参赛项目说明 - 壹捌零,创意代理商

【背景与目标】

今年是京东农特产购物节第二年,京东希望通过一波品牌发声,继续坚定坚决的承担助农事业的责任,提升用户对京东品牌的好感度。

【洞察与策略】

在以往各种“节”的传播里,人们关注促销性、号召性,但在这场关于土地和粮食的战役里,更重要的是一个质朴的野心——帮老乡们把农特产卖出去。
所以这支影片既要有农民农业农产品,也要有人文人情人间。基于公益性的考虑,基于农民和作家朴素社会形象的考虑,我们想规避常规广告华丽唯美的视觉,展示中国的当下百姓眼中的日常。

【创意阐述】

请最会写的作家们,为不善言辞的农民们写文案,把好特产写给更多人知道。
作家在纸上耕耘文字,农民在土地种下种子;作家产出的是精神食粮,农民培育的是物质粮食。农耕文明的精神刻在每个中国人基因里,作家和农民,都是在各自领域耕作的人。
创意深刻地挖掘作家&农民,文字&作物的内核联系,结合每个作家的亲身经历,让他们用故事、用回忆、用关于家国的思考,为不善言辞的老乡们做笔替,为不会说话的作物做嘴替。
通片采用升格拍摄,让人与农作物的情感得到一种高浓度的慢放展现,也匹配作家们的文人气质,创造一种独特的丰收大片风格。

【结果与影响】

传播营销亮点:微博域#作家笔下的家乡特产#话题,多圈层传播,引用户参与。梁晓声、麦家等20多位作家率先发声;随后圈层达人、党央媒、区域媒体等20+蓝微加入。如新华电视、新华财经、新京报、央视网、扬子晚报、齐鲁晚报等参与话题发酵,引大众UGC自发参与。21-23日话题阅读量3.8亿,讨论量12.6万,互动量42.8万,超预估效果。另,撬动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社电视微信和抖音官号参与宣传。
21号当日微博视频曝光量:1.98亿、视频播放量:1.4亿
21号当日京东微信的官方视频号:播发量10.3万、点赞4.6万、评论1199、转发6.6万,互动量为本月京东视频号TOP1。

项目信息
 
数英评分
8.8
我的评分
谢谢
数英评分
8.8
我的评分
    2023 数英奖 参赛信息
    参赛企业
    品牌
    参赛类别

    公益单元-公益类(银)

    终审评委(金、银、铜评级全部显示,无奖评级仅显示带评语者)
    公益单元-非营利组织类
    • 平台公益,嫁接最优质的资源给最不会表达的一群人
    • 1、从非常朴实的需求出发,形成了很高立意和社会影响的传播。 2、巧妙地找到了「知名作家」和「广告词」之间的美好链接,通过「广告词」的书写和记录,最终不只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并且将传统文化和传统农作物完美结合,真正做到品效合一。
    • 农产品是中国人的“心中之魂”,通过对农特产品的卖点挖掘,打开其产品销量,一次有趣的公益营销。
    • 姚贝贝
      创意挺好的,有冲突戏剧性,且能带来关注。
    • 洞察不错,策略清晰,链路完整
    • 郑晓奕
      作家、平台与好产品,有温度体现社会价值的跨界营销。
    • 温暖有力量,没有刻意去煽情,利用作家的文字去介绍好特产很有中国特质。
    • 陈娟玲 博士
      用文字为农民的作物发声,文案中有故事有乡愁,创意新颖。
    • 莫康孙 Tomaz
      太精彩了,这是知识和文学的完美表达,策划这个行动的团队很棒。
    • 很有情怀的作品,让文学、农业、商量在这个项目里面汇聚在一起。
    • 何未然
      如果一场公益已经对人们造福生益,那它已经算是一场大大的好公益行动了,其它的都不重要
    • 用最好的文字去帮助最不会写的农民,不刻意煽情的好创意
    • 出发点是“质朴的野心”——帮老乡带货。通过作家的叙述,让最会说话的人帮最质朴的人发声。公益和营销结合的不错。
    • 动人
    • 邓千军
      找的出镜人都很好,但是表现方式有点落伍。
    • 王晨羽 Nick
      ”请最会写的作家们,为不善言辞的农民们写文案,把好特产写给更多人知道。“用人文的视角去看待农业,有利于提升大众对品牌的好感度。
    • 立意好,帮助农产品脱销
    • 林川
      表扬头部平台统合社会资源为生命尊严而书写的探索。
    • 非常好的助农角度,但与JD关联不大
    • 孔乐
      创意还是可以,著名作家带地方特产,内容制作还是有点拖沓老套
    • 曾亚军
      视频质感不错,但文案似乎并不怎么走心,作家手写体似乎没什么必要,都没怎么看清....也不知道这些特产的卖点是什么,并不打动人.....
    • 黄雷 Billy
      作家的切入点是好的,但是文案似乎总隔着一层没有引发共鸣。
    更多
    专业评委

      专业评分

      专业评分已截止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DIGITALING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评论

      文明发言,无意义评论将很快被删除,异常行为可能被禁言
      800

      推荐评论

      全部评论(2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