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母亲节公益广告:看不见的爱,更强大
爱盲基金会除了帮助视障朋友学习独立自主行动外,更致力于打破大众对视障者的刻板印象,让大众重新认识他们。
在这个母亲节,我们挑选了三位同时身为母亲的视障女性。尽管她们无法看见,但凭借加倍的坚韧与努力,展现出非凡的母爱。她们不仅在黑暗中勇敢生活,更肩负起抚养子女的重任。透过这些真实故事,我们为这群视障妈妈们致敬,歌颂其“看不见的爱,更强大”。
《RPG游戏篇》
文案
双眼仅剩微弱光感的黄郁婵,告诉自己:
「如果生活将是场冒险,我也要笑着与孩子闯关。」她用笑容把黑暗的世界,
变成与男孩的RPG游戏:
一起进到捷运副本,展开冒险;
一起穿梭超市走道,寻找宝物;
一起做出魔法咖哩,回复血量。
她让孩子知道,
面对世界,我们永远可以笑着冒险。
她让我们相信,
看不见的爱,更强大!
《人体充电座篇》
文案
因怀孕而视力严重受损的陈姿莹,告诉自己:
「就算抱不起孩子,我也能给他满满的能量。」七年前,医师叮嘱她不能再抱重物,
即便是三千三百克刚出生的婴儿也不行…
渴望紧拥孩子入怀的妈妈,
于是将自己变成一个「人形充电座」,
以坐抱的姿势,日复一日给孩子爱的能量。
她让男孩知道,
抱不起他的妈妈,一样能给他力量。
她让我们相信,
看不见的爱,更强大!
《宇宙探照光篇》
文案
女儿被诊断是「星儿」时,张馨方告诉自己:
「天空若是一片黑暗,我也想让这颗星星发光。」身为黑暗沟通师的妈妈,
知道女儿在前进地球时容易迷航。
以自己的专长一次又一次不放弃地
把爱变成黑暗里的宇宙探照光,
引导女孩前行的方向。
她让女孩知道,
在黑暗的宇宙里,她绝对不会孤单。
她让我们相信,
看不见的爱,更强大!
创作人员名单
创意长:周丽君Alice Chou
创意总监:王胜民Tomas Wang
副创意总监:江致纬Jerry Chaing
文案:萧郁为Joshua Shiau
制片总监:谢珊Shan Hsieh
业务副总:林諴彻Friedrich Lin
业务总监:季欣慈Sabrina Chi
数英奖参赛项目说明 - 台灣電通mb,创意代理商
【背景与目标】
在中国台湾,公益团体在沟通大众时,通常以悲情诉求,获得大众善款。同样地,多数视障公益机构也经常以呈现“盲人的无助与可怜”作为主要沟通内容。
爱盲基金会希望改变人们以往对视障者旧有的看法与认知,重新看待视障者。虽然他们看不见,但因为他们的加倍努力与付出,让他们的精神与力量更超越一般人。
【洞察与策略】
1、以“视障妈妈”为主角:在母亲节这天,我们在“爱盲基金会”视障个案里,挑选了三位女性,她们不只是视障者,同时更具备着“母亲”的身份。她们的挑战,除了面对黑暗的世界以外,更要在黑暗之中照顾儿女、带着孩子成长。
2、越真实、越有力量:
对于视障妈妈来说,照顾子女所付出的心力与挑战,要比一般妈妈更多更难。我们以“真实故事”,为视障妈妈们发声,并歌颂她们那“看不见的爱,更强大”。
【创意阐述】
视觉上,我们以纪实的人物肖像风格呈现真实感,并刻意让三位妈妈在眼睛上“蒙上布条”,凸显她们眼睛看不见的状态(并非所有盲人的双眼,能在外观上被辨识),利用布条作为视障妈妈“宣示”的载体,表达她们内心强而有力的宣言。
文案上,结合三位视障妈妈的真实故事,分别将她们对孩子的爱转化为“RPG游戏”、“人形充电器”与“宇宙探照灯”。透过感性的比喻手法,让人们理解视障妈妈与孩子的相处过程,更借此强调她们的爱是多么强大与动人。
【结果与影响】
N





评委评分
- 简洁的画风,细腻的文案,真实永远最打动人。
- 以视障妈妈为主角,通过真实故事展现其强大母爱,打破了传统悲情诉求的公益宣传模式
- 洞察较好,视觉画面较为不错,以蒙眼的形式,很好地放大视障妈妈的概念点,通过“RPG游戏”、“人形充电器”与“宇宙探照灯”的概念点,弱化了苦痛感,文案手法处理得较得当,整体尚可
- 深刻洞察到视障妈妈们在生活中面临的双重挑战以及她们所展现出的强大母爱,视觉设计也挺震撼的
- 母爱不分物种、年龄、健康与否,从视力障碍者为母的特殊切入点去体现,感人至深,无名震撼
- 文案让人触动~色调带入感强~
- 该项目通过真实的故事和感人的文案,向视障母亲们表达了深深的敬意。广告中的三位母亲虽然面临视觉障碍,但她们的母爱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动容。项目成功地打破了社会对视障者的刻板印象,提升了公众对视障群体的理解和尊重。
- 台湾省4A操持这种小清新的公益创意还是比较擅长的,但对于落地执行的思考和传播效果的真正意义,似乎有些欠缺
- 文案很美,故事很好,但是这个排版真的很难读。而且在照片本身,如果能够更形象化的切中创意点,可能会更震撼。
- 台湾擅长的温情牌
但是又非常朴实
文案很优秀很动人
感动之余能感受到力量
专业评分
评论
评论
推荐评论
单纯的比较后浪、深圳和快手三条朗诵体的片子,文案都可以说是好文案,但是前提是不是以广告文案来看,而是以演讲文案来看。
每一条片子都带着一种,我要“向你输出价值观了,你赶紧准备好感动得五体投地”的姿态,可能后浪因为本身形式就是朗诵演讲,稍微弱化了这个“冒犯”的感觉,但是后两条片的这种色彩非常重,整个片子就是强烈地摆明了要给你上价值,可能这个就是大家口中的“爹味儿”。
如果以广告文案来看,过多的修饰词,虽然水平比较老练,但是也不过是一种“相对克制的矫情”,“有趣的无趣的,有用的无用的”还是在依靠大量形容词在堆砌意向和理解而已;再加上楼下评论说的“理解成本过高”,超长文本带来的观看和记忆门槛,都非常大的影响了观看体验。
胜加关于品牌和时代的价值观思考是很好的,但是文案大可从朗诵体再回到广告一些,长文案旁白输出价值观的广告也有很多成功案例(比如《踢不烂》),不一定要把文案的角色放到这么大,如此依赖文案,多幕桥段、场景式的拍摄,都可以给洗练的文案带来更多加分。
而且朗诵真的是一个很偷懒的执行方式,感觉就是agency主观输出了长文案,为了保住文案后,勉强找到一种执行方式。从后浪的纯演讲,升级到深圳的舞台剧感,执行是好的,但是不过也只是为了保留文案,强行锦上添花的东西而已。
全部评论(25条)
我们打开快手
去突破人心的囚笼
即使更快的网络
即使万物互联
人与人之间
依然数不清的盲区
我们要去拥抱彼此
去发现我们身上一样的东西
这里说的什么啊?逻辑不通顺啊,到底是要打开快手还是要去拥抱?
这个文案朗诵体,
也是有些失望。
听到中间部分我已经很厌倦这种“宏大叙事”了,帅哥靓女和壮丽的风景支持着我勉强看完。
少了普世性和真诚。看拍来干嘛用的吧,也许是给投资人和上面看的呢?
不管是广告还是电影,台词从演员口中说出来.演员自己说的舒不舒服奇不奇怪,看的人听的人是能感受到的.
文字就是文字,影像就是影像.人物就是人物.侧重点太多.反倒喜欢不起来.
——————————————————————————————
PR的文章写的相当可以...